APP下载

国外“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分析

2017-07-13刘敏邓益成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字阅读阅读素养信息素养

刘敏?邓益成

摘 要 在国内外数字阅读和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日益盛行大环境下,论文介绍和分析了“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的开设概况、课程安排和课程特点,给我国阅读素养MOOC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MOOC 数字阅读 阅读素养 信息素养

分类号 G252.1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6.013

Abstract Under the increasing popular environment of digital reading and large-scale online educ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MOOC which named “Reading Literature in the Digital Age”. It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course arrangement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s of the reading literacy MOOC construction to our country.

Keywords MOOC. Digital reading. Reading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近年来,在开放网络环境的促推下,以MOOC为代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猛发展,引发了全球高等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及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变革运动[1]。那么,是否有开设面向学习者阅读素养的MOOC呢?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国内开设的23门信息素养MOOC尚未涉及阅读素养[2];国外Coursera、edX、Udacity、Openuped、Futurelearn等知名MOOC站点,仅Futurelearn平台提供了Reading Literature in the Digital Age(参考翻译:数字时代文学阅读,以下同)与阅读素养相关MOOC。本文以Futurelearn平台“Reading Literature in the Digital Age”为例,分析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开设情况、课程安排、课程特点,以期为我国建设阅读素养类MOOC提供参考。

1 “数字时代文学阅读”课程概况

文学阅读素养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知识的获取、提炼。数字时代,人们如何在解决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矛盾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如何通过阅读,解释并理解古代文化使用的内涵?如何帮助人们理解文学文本内容和方法?拥有瑞士办学历史最久的巴塞尔大学推出了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以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学的专业阅读方式,探讨文本阅读的重要性。通过该课程,可以帮助阅读者建立起专业阅读素養、熟知数字阅读技巧。课程对学习者的唯一要求是必须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能提供阅读经验分享、与人讨论交流的人群。

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通过Futurelearn平台提供,由Philipp Schweighauser授课,采用英语授课,提供英文字幕,课程为期6周,每周4小时,最新一次开课时间为2016年3月28日至5月2日。Philipp Schweighauser目前为瑞士巴塞尔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和普通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课程团队授课主讲教师。授课团队成员还有来自巴塞尔大学的博士生和课程项目助理Balazs Rapcsak以及Philipp Schweighauser的学生助理、擅长英语及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Rahel Ackermann Hui[3],他们共同协助该课程项目的完成,与Philipp Schweighauser一道,负责课后答疑及平台互动交流。

2 “数字时代文学阅读”课程安排

2.1 课程大纲

Philipp Schweighauser的课程进度安排见表1。课程共计6周,每周周一开课,每周课时累计4小时,最新开课时间为2016年3月28日,结课时间为2016年5月2日[4]。从课程进度安排表可以看出,该MOOC做到了教辅资料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考核严谨。

第1周,Philipp Schweighauser以视频和在线讨论方式欢迎各位学习者,采用讲故事、举实例的方式向学习者介绍数字时代的阅读媒介、阅读策略以及专业阅读。第2周,Philipp Schweighauser以面包和黄油的关系比喻细读与文学批评关系,并以弗兰克兰特里夏和安德烈杜布瓦的著作进行解读,指出如何细读一本书、一本著作甚至一首诗歌,认为细读可以提高阅读技能。课后,提供一首诗歌供学习者细读。第3周,Philipp Schweighauser认为除了专业阅读方法外,适当接触超文本阅读,可以提高社会阅读力,通过视频展示出了超文本阅读的常见策略为过滤、略读、品读等,并以短文阅读方式呈现给学习者。第4周,研究新历史主义,探讨历史语境如何帮助学习者理解文学作品,如地铁站的历史背景,阐述了现代性与诗歌的关系,并以英镑为例,介绍了文学艺术运动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最后以《在地铁站》作品作为学习者赏欣的力作,指出新历史主义是人文科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可以改变学习者思考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第5周,认为远程阅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借助计算机处理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新媒介,可以拉近学习者与文学作品的距离。第6周,通过麦克卢汉对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观点,阐述“媒介即讯息”,电子书中的信息、书籍的重要性、纸本书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等内容。第6周次授课内容形式多样,有视频、短小文章、讨论、测试、必完成作业、复习纲要和考试,是所有周次中涉及课程方式最多的一周。

2.2 课程考核

基于课程学习者的不同身份(包括大学生、教师、对文学阅读感兴趣的群体等)、不同学习兴趣(增强阅读技能、完成学业、提高文学素养、个人兴趣等)、不同学科背景(文学、非文学)、不同语种(英语、非英语),Philipp Schweighauser对课程的设置做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个既体现在了课程进度的安排上,如第1周,就以引言的方式,用视频将学习者带入一个文学阅读的现场实景中,而每次课程安排基本遵循了“视频学习-文章阅读/在线讨论-复习测试”的模式;还体现在每周课程每次专题均采用实景视频,让学习简单化,同时每次专题学习都有在线讨论环节,Philipp Schweighauser对学习者每次讨论基本都会回复,另外课程每次课的学习大纲在MOOC主页上有链接提示,课程学习时间内可随到随学。

每次课程设置的文本学习内容不多,让学习者以视频、讨论、复习测试等方式增进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课程考核上,设置的题型多样,有讨论题、复习测试题、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选做和必做都有,期末考试题型非常简单,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见表2。

3 “数字时代文学阅读”课程特点

3.1 社交媒体密切推广

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进行自我推广,提升平台和课程受众面与关注度[5]。该MOOC课程所在的Futurelearn平台与社交媒体联系密切,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该课程的推广。Futurelearn平台支持用户通过邮箱注册登陆,也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等社交媒体直接登录到该平台,以实现课程学习、课程信息分享和共享。

3.2 教辅资料丰富

该MOOC课程教辅资料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料下载和课后阅读两方面,课程内容做到了容易理解、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1)资料下载:所有视频等学习资料均支持在线下载。下载速度流畅,视频资料下载格式为MP4,支持标准(Standard)和高清(HD)两种方式下载。对于视频资源中的字幕提供英文文本供学习和阅读或下载,格式为PDF。

(2)课后阅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课后阅读基本上每周每专题视频授课后,根据该课程内容需要提供与该专题密切相关的阅读资料或者Philipp Schweighauser 课程上推荐的内容全文信息。如第6周第3次课后阅读内容为“What is the message of ebooks?”通过马歇尔·麦克卢汉采访《花花公子》时最有力的声明,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并引用了采访《花花公子》时的原话,其后通篇介绍电子书的特点、发光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阅读对年轻人心理和社会的影响。课后阅读的教辅资料提供的是大量与该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以帮助学习者获取更多原始的一手学习资料。

3.3 教学方式多样化

该MOOC教学方式形式多样,以视频、线上讨论、文章阅读、复习、测试等多种形式呈现(见表1)。视频讲课是Philipp Schweighauser的主要授课方式,每个专题授课均以视频(Video)引入,且都是短小精炼的视频,每个视频授课为4-8分钟左右,主要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所需脱离教室以课外场景授课的视频方式呈现。其次,每次视频授课后,基本都有针对该专题的线上讨论或主题文章阅读,以增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互动交流。最后,每个专题之后有测试(quiz)环节,检测或复习每个学习者对该专题学习的理解度(review your understanding)。测试环节,学习者只需要回答相关问题(选择题方式),不计入总成绩,只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专题知识学习的认知度。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程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提升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3.4 课程考核严格

课程考核方式简练易懂,但课程考核体系严谨科学,有讨论题(线上讨论)、复习测试题、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四种形式(见表2)。课程的学习与考核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度,所有测试题均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注重对每个专题内容和细节的考核。课程考核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为增加学习者课程参与度,每专题学习后的测试环节虽为课程选做题,但与必做題的期末考试内容息息相关。作为课程考核的必做题分别出现在课程学习过半的第4周在和学习结束的第6周,以对学习者在学习过半和学习完成时进行考核。课程安排的平时作业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对阅读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以及结合实例指出数字时代最喜欢的阅读策略。

此外,获得期末考试成绩程序科学简单,具体步骤要求:①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提交;②测试第1-6周每个专题模块的学习情况;③每周学习均提供1个单项选择题,如第1、2、4、5、6周均为5个选项,第3周为4个选项的选择题,每个选项正确的内容均为每周专题学习的主体内容。学习者每个选择题有3次选择机会,3次均未答对计0分。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是该MOOC课程为提高学习者学习质量、了解学习者学习效率和获取学习者学习反馈的有效考核方式。而在线讨论也可以积极增进学习者了解世界各地不同职业学习者的观点也可跟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课程结束后,学习者可花24英镑获得在线证书,也可以参加现场考试获得课程纸质结业证书,但需要花费119英镑。

4 对我国阅读素养类MOOC建设的启示

4.1 简单易学的知识内容

在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时代,MOOC课程内容安排情况和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受众面。阅读素养类MOOC应该是一种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因此,我国阅读修养类MOOC课程的知识内容不论是介绍阅读技巧、阅读方式、阅读特点等专业理论知识及阅读实例的实践上均应做到简单易学、易于掌握。

4.2 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

4.2.1 采用实景课程授课方式

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讲解,一改以往只在“课堂授课(PPT+教师讲解)”的方式,Philipp Schweighauser采用“实地取景+视频拍摄+教师讲解+英语字幕”对课程知识进行授课,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内容搬到学习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实景中,大大降低了课程内容的学习难度。如第1周在欢迎学习者选修该MOOC后,Philipp Schweighauser以身临其境的视频拍摄方式介绍了其工作的巴塞尔大学、教学楼、教室时,还配以介绍了大量的图片、建筑实体、文物等,让学习者从历史角度观察学校不同时期的异同,一如数字时代阅读文学作品一样。这种视频拍摄的实景授课方式,在整个MOOC的学习中贯穿始终。

4.2.2 授课时采用多种修辞方法

在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介绍时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这些多样的表现方式也使得课程内容,更加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让学习者易于接受。如第2周介绍阅读的细读方式时,为了强调细读是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且最普遍的学术方法,Philipp Schweighauser采用打比喻的方式,将其比喻成了面包和黄油的关系,以指导专业学习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强调细读的重要性。

4.2.3 运用大量的实例阐述课程内容

在介绍文学阅读常见技巧、阅读媒介、阅读特点等知识内容时,巧妙地使用实证举例的方式可以降低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知难度。如第6周介绍“媒介即讯息”时,Philipp Schweighauser将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搬上课堂,并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媒介即讯息”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可以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结构与关联性,媒介即讯息的重要性应让学习者设置阅读目标检测阅读进展、分配合理时间进行数字阅读等。

综上可知,采用实景课程授课、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以及注重实例分析等使得该MOOC课程知识内容简单易学,从而提高数字阅读爱好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更多社会大众的阅读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

4.3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从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的课程设置有视频授课、在线讨论、课后文章阅读、在线讨论、作业、考试等方式,课程设置呈现多样化,这有利于消除学习者单一课程授课方式的倦怠情绪,也有利于课程内容难易设置,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课程方式授课。笔者从Futurelearn平台上暂时无法获取历年来“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课程学习者选课情况,但从主页中有关线上讨论(discussion)环节可知,第一次线上讨论有1024位学习者参与,第二次919位,第三次626位,而到了最后一次仅有179位学习者参与线上讨论。这一现象也说明了MOOC在线交流平台共同存在的一個问题:参与MOOC所有环节的学习者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甚至只是完成了注册或者听课,很多诸如线上交流、布置作业等选做题环节很少参与,或者不参与[6]。

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MOOC课程,授课教师能否注重每个层面学生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障碍等都将影响一门优质MOOC课程的健康存在和长久发展。当然,授课团队也应对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做好充分的调研,删去学习者参与度不高的课程内容或者采用激励机制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等。这些都值得我国开设专门的阅读素养类MOOC借鉴。

4.4 功能完善的线上交流互动平台

开设一门新MOOC,或者功能完善的MOOC平台需要搭建有功能齐全的线上交流互动平台,这样才能弥补MOOC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面对面交流不足的缺点,当然也将可能影响课程内容学习的延续性,有很多学习者在课程结束后依然在Futurelearn平台上进行交流。从平台交流情况可知,Philipp Schweighauser、Balazs Rapcsak以及Rahel Ackermann Hui三位团队成员就学习者在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的各个章节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时解答,且解答内容均在Futurelearn平台的“Activity”栏目中能够找到,该栏目在线答疑的问题及回复全是针对该课程学习内容而展开。该线上互动交流平台,可以供学习者浏览了解问题发布时间、答疑完成情况、具体章节答疑主题等,遇到学习者需要了解答疑主题时可以点开阅读,对于回答情况满意的可以点击“like”,学习者需要补充回答的选择“reply”进行。该互动交流平台仅提供课程内容主题浏览、发言人浏览、答疑人浏览等几种方式,并未提供学习者检索某主题答疑功能的功能,而这也是Futurelearn线上交流互动平台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习者对某一主题内容互动交流内容的获知。

线上交流互动平台的友好性、回复及时、授课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及时反馈等都将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展甚至结业情况。因此,功能完善的线上交流互动平台,应该做到界面友好、更新反馈及时、保护学习者隐私、完善的检索平台功能等。我国在开设阅读素养MOOC时必须选择拥有完善的线上交流互动平台的MOOC站点。

4.5 “知行合一”

数字时代文学阅读MOOC作为一门专门的阅读素养类MOOC,不论是在课程理论知识内容设置还是在阅读素养实践教育上均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阅读爱好者承载一定的阅读素养理论知识,有益于阅读实践。该MOOC的开设惠泽多方,但因其授课语种的原因,课程的推广对于非母语为英语的文学阅读爱好者的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

阅读素养类MOOC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高校大学生,还可以是热爱阅读、喜欢阅读的社会人群,亦可以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群。阅读素养应该是一门终身课程,培养具有一定阅读理论知识涵养的人群,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在数字时代具有阅读素养,遇到问题寻求阅读解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培养终身教育、终身阅读的理念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其他人群而言,拥有一定的阅读理论知识,在阅读实践中也能做到“知行合一”。

阅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字时代,如何修好这门学问和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期望不久的未来,国内也能拥有一门实用的在线阅读素养类MOOC。

参考文献:

[ 1 ] 刘敏,任湘,许伍霞.境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研究述评与展望[J].图书馆研究,2016(1):115-120.

[ 2 ] 刘敏,许伍霞,任湘.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类MOOC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6(4):20-24.

[ 3 ] Futurelearn.Welcome from Philipp Schweighauser[EB/OL].[2016-09-16].https://www.futurelearn.com/courses/reading-digital/1/steps/51881.

[ 4 ] Futurelearn. Reading literature in the digital age[EB/OL].[2016-07-27].https://www.futurelearn.com/courses/reading-digital/1/todo/3223.

[ 5 ] 刘敏,许伍霞,任湘.中英文MOOC平台的对比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12):1-6.

[ 6 ] 黄如花,刘龙.MOOC在线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与情报,2014(6):18-22.

猜你喜欢

数字阅读阅读素养信息素养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