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提问的再思考
2017-07-13陈冬芹
陈冬芹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联系和纽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提问方面,教师只有充分考虑主体性,体现灵活性,把握难易度,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体性;灵活性;难易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57-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很容易出现不经思考、随意提问,或者提问目的不明,或者提问过难、过易的现象,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服务。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在提问时考虑主体性、体现灵活性、把握难易度。
一、考虑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不能一味地从教者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而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在课堂中想学什么,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能够达到怎样的目标高度、要求等。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具广度与深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由于文中的主人公与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问:“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给蔷薇花披上,我觉得没有必要。”有学生说:“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了以下内容为课堂提问的重点:(1)说说“每个人都要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2)你从萨沙的表现中感受到了什么?(3)你有什么想要说的?这些问题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以为提升學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先自主提问,然后再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问题的特点进行梳理,确定了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满足学生的需要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体现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时可能会出现思维受阻。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的提问就要具有灵活性,要能够随着学生的回答状况而随时调整与改变。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爱之链》一课时,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问:“你们知道乔依是怎样一个人吗?”有学生说:“穷人,你看他穿得破破烂烂的。”有学生说他是一个好人,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回答,于是默不作声。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又变换了提问的方法:“同学们,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车修好以后,老妇人给乔依报酬,他不要,从中可以看出乔依是怎样一个人?”这样,通过变换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乔依、评价乔依,这就为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教学中学生思维受阻的现状,教师立马对问题进行了调整。这种灵活的提问方式,既符合学生接受事物的特点,又能推促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
三、把握难易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而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就不能过易或者过难。如果过于容易,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果过于难,学生就会望而却步,不能随意发挥,这也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教学需要,提出具有一定难易度的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最大的麦穗》一课,主要记叙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田里挑选最大麦穗的事情,教育人们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时机。在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就问:“课文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那么,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过于难了,会使其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是这样提问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麦田里有最大的麦穗吗?怎样才能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说了什么话?弟子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对问题进行分解以后,难易适度,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有效避免课堂提问过难或者过易现象的发生,教师在立足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问题分解为几个小点。这样的课堂提问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教师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有效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