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课:内用方法策略,外显内隐思维

2017-07-13徐丹

关键词:学习单阅读策略

徐丹

摘 要: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中,自读课的教学可内用方法策略,外显内隐思维,而运用学习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有助于强化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閱读的能力。

关键词:自读课 ;学习单;阅读策略;《带上她的眼睛》

一、自读课的困惑

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部编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是构建了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走向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整合,同时融入语文阅读的必要方法与策略,构成内在的阅读知识和能力体系。

按照部编教材(初中)主编王本华的观点,“自读”和“教读”都属于课内阅读的范畴,如果将二者加以比照,我们会发现自读课更侧重于“学生自主的阅读”。所谓“学生自主的阅读”,就是“教师不介入的学生阅读”[1]20。事实上,部编教材在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个意图,自读课文旁边的批注、课后的阅读提示,都是在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帮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自读课中教师的不介入,并不是整堂课或者整个过程的不介入,而是在一些必要的阶段或环节中,教师需要隐身,淡化自己的存在,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因此,自读课既要让学生自主阅读,也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能把“自读课”等同于“放任式略读”。

在自读课上如何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怎样有效把握学生的自读效果?这是教师目前最困惑的两个问题。

二、自读课的定位

要正确理解“自读”,务必要将其放在“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框架中去认识。以下笔者从两个关键词入手,对自读课的课型进行定位。

(一)关键词一:自读

在“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中,“自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究竟该怎样定位自读课?叶圣陶先生曾这样为“略读”定位:学生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老师的详细指导,这便是“略读”。[2]4借鉴叶圣陶先生关于“略读”的观点,也就不难定位“自读”课了——“自读”课是一种不再需要教师详细指导的阅读课。

这是否意味着“自读”不需要教师指导了呢?显然不是。叶圣陶先生进一步指出,“略读不再需要老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老师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要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2]4在这里,叶圣陶先生不仅告诉我们怎么“自读”,还把“自读”课要达成的目标讲得清清楚楚了。

(二)关键词二: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从部编教材的单元结构上看,自读课居于教读课和课外阅读之间,所以应成为连接这二者的纽带与桥梁。学生在教读课中习得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需要在自读课中自主、灵活地试用;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生发出更具提炼性、更具迁移性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而转化为课外阅读中的个体经验,沉淀为阅读的能力。[1]21

同时,部编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并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且落实到各个单元。课文的编排有知识体系,阅读的知识来自课文。比如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方法是“浏览”“提取主要信息”,阅读策略是“对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所以,无论是教读课中习得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还是自读课中试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都应统整于单元目标之下。

三、如何有效开展自读课教学

通过对自读课的辨识与定位,我们明确了自读课要体现“自读”,教师只能提纲挈领地指导;自读课要运用阅读方法和策略,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书本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得让学生发现、体悟、阐释、习得、运用,进而将阅读的方法变成“活的智慧”。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自读课上使用学习单既可以内用方法策略还可以外显内隐思维,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自读课教学的目的。以下笔者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教学设计为例,探析自读课如何运用学习单有效开展教学。

《带上她的眼睛》的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提取要素,梳理内容,推测主题,进行自我阅读监测。

2.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确定主题。

3.理解科幻作品的价值——主题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单元目标是“浏览”“提取主要信息”“对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其中“浏览”“提取主要信息”是阅读方法,“对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是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

(一)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1.方法回顾

浏览要求:①不指读,不出声,不转头,通过眼珠迅速转动去获取信息;②提取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开头、结尾、段首、段尾等关键位置的信息以及与文章相关的其他信息(如注释、旁批、课后习题等);③根据已有信息推测内容和主题,并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

2.浏览自测

(1)整体把握——学习单一:浏览把握内容

(2)抓住线索——学习单二:梳理小说脉络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从回顾“浏览”方法切入,辅以浏览自测单,让学生运用“浏览”方法口述文章内容。这里运用了概括策略。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浏览”方法既指浏览时的肢体动作,也包括浏览时要关注什么内容,以及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测内容和主题,并整合新获得的信息的阅读策略——推理策略。此外,根据叙事类文章围绕线索叙事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鱼骨图快速梳理文章内容。鱼骨图既能直观呈现“我”“她”两条线索,同时通过梳理可以明确文章的“大致内容”,即“谁?干什么?原来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二)确定主题

1.方法回顾——学习单三:能提示主题的关键信息

2.确定主题——学习单四:确定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回顾“能提示主题的特殊詞句”这一方法入手,让学生回忆并填写思维导图,为即将开展的再次浏览自读做准备。学习单将具体的自读要求呈现了出来,引导学生运用找“特殊词句”的方法独立再次浏览,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共同确定小说主题。

(三)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学习单五:明白科幻的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知道、分辨、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知道”:科幻作品的特点是“科学+幻想”。“分辨”:科幻作品中哪些内容是“科学”,哪些内容是“幻想”。“理解”:科幻作品中科幻的最大价值在于表达一个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四)方法迁移——学习单六:设计《喂,出来》的浏览检测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反思两节课(教读课、自读课)的学习过程,为科幻小说《喂,出来》设计一份检测单。设计完成后,运用这份检测单监控自己的浏览效果。设计浏览检测单时运用的是监控策略。

(五)本课小结

将两节课完成的所有学习单,整理成自己的“学习手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小结,也是一种方法指导——笔记学习法。

(六)拓展探究

1.通过比较探讨悬念的奥秘——学习单七:发现悬念的奥秘

2.课后拓展阅读

课后再用这种浏览方法浏览《星》《朝闻道》《真名实姓》等科幻作品。

【设计意图】《带上她的眼睛》课文旁批主要针对“制造悬念”设置问题,利用悬念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是该文的一大特点。之所以把悬念作为课后的探究内容,主要是考虑可以让学生勾连《窃读记》中的悬念设置,让学生自己在对比中发现悬念设置的奥秘,而不仅仅是理解《带上她的眼睛》中的悬念设置。

这节课的学习单,一方面运用表格、鱼骨图等形态将阅读方法可视化,学生借助可视化的学习单既明确了浏览任务,同时也能清晰地把握自读效果;另一方面,“确认主题”“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发现悬念的奥秘”等学习单,将传统阅读教学中一些隐含的经验作了范式化处理,从而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被动聆听和应答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以明确的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内隐式深度学习为主的阅读教学范式。[3]借助学习单这个载体发挥的作用,教师可以隐身在学习单背后,这样,师生的对话关系依然存在,而教师“隐身却在场”。[4]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喂,出来》检测单虽然以空白文本框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却是“用一张白纸学会阅读”,学生可以运用教师前面出示的学习单提供的支架,设计出自己的学习单,如果学生自主完成了课后拓展单,则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浏览”这一阅读方法,且能自觉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这样,自读课堂就真正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学生向“成为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寰宇.在自读的时空里构建新天地[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1).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王国均.阅读课学习单的设计与应用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4):36.

[4]郑慧.学习单编写的有效性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9):50.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学习单阅读策略
借助学习单,让阅读教学走向自主
“学习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巧架桥梁,引“读”入胜
数学“学习单”,激发学生自主生长的潜力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基于生本的“学习单”运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