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心理监控机制探究

2017-07-13徐永生

摘 要: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是高中生写作心理监控机制中的核心要素,它内化为学生写作的心理知识图式,形成心理监控机制中重要的元认知意识。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心理监控发生机制为“审视—评估—预测—校订(调整)—优化”,其特点是全程监控、螺旋往复。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写作才情的写作心理图式,培养良好的作文监控意识,提升作文心理监控能力。

关键词:写作道德规范;写作认知结构;写作元认知意识;心理监控机制

写作道德规范是指写作者基于时代主流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在道德认同、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审美理想、艺术表达等方面所遵循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准则的总和。[1]8~12那么,此规范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写作精神和写作策略,内化为写作主体的心理监控机制,其心理结构成分及相互关系怎样?思维加工模型怎样描述?运作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笔者不揣固陋,谨就此问题作一些浅层次的探究,并以此就教于同仁。

一、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心理结构

现当代写作心理理论认为,作文心理结构是学生写作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感知和理解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学生眼下能回忆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和写作思想,它观照下的作文认知活动,由两类功能不同的内容构成,即操作性活动和操作性控制活动。[2]31

作文操作性活动,是对客观外部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加工、处理、转换、输出、运用并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外部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智力操作活动。它由作文器、作文策略和知识经验库三元素构成:作文器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主体,主要解决“谁去作文”的问题;作文策略是作文器在操作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技术,主要解决“怎样作文”的问题;知识经验库则是对信息操作进行解释时的标准或依据,主要解决“依据什么进行作文”的问题。[2]31

作文操作性控制活动,是对作文操作性活动加以操作控制,目的在于计划学生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分配认知操作活动的资源,了解认知操作的执行过程,监督、调节和控制认知操作的执行过程;是针对智力活动本身的操作活动。它包括三个控制机构:(1)元认知机构,这是对作文操作性因素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认知活动;(2)元认知后控制机构,这是先在意识状态下实现其控制,而后转入较少意识控制或基本不需要控制的自动化的控制机构;(3)动觉反馈控制机构,这是个体在产生元认知机构之前就形成的一种较低级的控制机构,主要实现对所有动作参与的智力活动和直觉行动水平的智力进行调节和控制。[2]31~32

上述两种操作活动是监督与被监督、计划与被计划、调节与被调节的关系。作文活动之所以具有这两种不同的功能,是因为作文心理结构中具有操作性和控制性这两个亚结构。

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既引领写作操作性活动,又监控写作操作性活动。本文主要探究写作道德规范下写作操作性活动的监控机制。

二、写作道德规范下心理监控机制中的元认知意识

写作心理学研究者使用“监视器”“执行性控制”或“自我调节”来描述写作心理监控的重要作用。海斯和弗劳尔说:“大部分的写作技巧都属于监察和指导自己写作加工的能力。”[3]由此可见,心理监控在写作的操作性活動中举足轻重,不可轻忽。

(一)写作监控机制的核心要素: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

刘淼认为,作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即实用性问题常识和常用性文学体裁知识,程序性知识即完成作文任务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策略性知识即对作文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及调节、修正等方面的知识。[2]27~28而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的内涵几乎涵盖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成为心理监控机制中的核心要素。[1]10~13主要表征为:

1.文德修养的规范:修炼文德,弘扬正道。主要特征:修炼道德,倾向进步;把握主流,明辨是非;强化责任,文责自负;为成长而写作,淡化功利思想。

2.写作态度的规范:尊重生活,真实写作。主要特征:尊重生活,真实写作;真情表达,拒绝虚假;彰显主体,言“我”心声。

3.写作技术的规范:熟练技术,规范写作。主要指向:注重奠基,丰富素养;谙熟文体,熟练技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文出己手,追求原创。

4.审美标准的规范:意蕴深刻,表达高蹈。这是对学生写作的目标指向和对学生作文评价的审美标准:意蕴深刻,弘扬美善;独抒性灵,张扬个性;神游万仞,奇思妙想;文辞精美,表达得体;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此规范内化为学生写作的心理知识图式,形成心理监控机制中重要的元认知意识。

(二)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元认知意识

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元认知意识可分解为以下三种认知意识:

1.写作主体自我评估意识

写作自我评估意识贯穿整个写作活动。它是写作主体对写作操作性活动进行控制的元认知意识。写作自我评估意识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作出的计划、分配认知操作活动的资源、操作的执行过程以及所产生的效益等,进行适切的前瞻性评估,并促使写作主体对操作性活动进行反复调节和控制,以期达成写作目标的操作性控制活动。它所监控的对象主要是:

(1)计划阶段:酝酿、构思阶段。这个阶段分观念产生、观念组织和目标设定三个子过程。[2]54~55写作自我评估意识主要审视写作主体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的信息能否准确表达观念;所检索的表达方式和策略是否适切;目标设定是否科学、有效。除此之外,还要对计划阶段的整体表达效果进行前瞻性评估,预设文本将产生的作用、影响、意义和后果等。

(2)转译阶段:作文表达阶段。这个阶段把计划阶段形成的心理表征(观念产生、观念组织和目标设定)转变为外在的语言符号。写作主体的评估意识主要审视计划阶段所设定的观念产生、观念组织和目标设定等,是否能在自己的写作操作活动中得到完整转译;需要作哪些变动和调整;转译过程是否沿着预定的方向合理推进,思维过程是否正常,需要作怎样的修正等。同步进行的是,评估意识在转译过程中还要反复审视转译能否完成写作预设目标,是否对计划和转译的相关内容、程序和策略作必要的协调和订正,等等。

(3)回顾阶段:初稿回顾、校订阶段。写作自我评估意识对转译后物化的文本进行理性审视,审查该文本是否达成预设的写作目标,需要作怎样的修订和增补;对文本词句、标点、书写、语法、内容、结构等进行认真审视;对整体表达效果——作用、后果、影响、意义等,再次进行前瞻性评估,并促使主体进行相应调整。

2.写作主体的目标最优化意识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写作问卷调研表明,无论资质优劣,写作主体无不以现有的写作心理图式为依托,以最大张力追求写作目标的最优化。这是每个写作主体都具备的强烈的写作目标最优化意识。写作道德规范下写作主体的目标最优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作业环境的最优化意识:主要审视写作任务是否清晰、明确,审题是否最优,写作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否最佳,等等。

(2)写作计划的最优化意识:主要审视从作业环境和长时记忆提炼的信息是否最优,构思和写作提纲是否最优,拟采用的表达策略是否最适切,等等。

(3)转译的最优化意识:主要审视转译过程中是否很好地落实计划阶段的写作方案,是否需要调整,需要作怎样的整体调整或者局部调整以实现最优化的写作目标,等等。

(4)回顾的最优化意识:对转译的结果进行严格复阅和校订,审视文本是否能达成最优化的写作目标,还需要哪些修正和调整,写作目标最优化的程度怎样,等等。

3.写作主体的责任意识

写作责任意识是写作主体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它是作者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照下,对生命主体基于“生存秩序的憧憬与建构”而从事的写作动机、构思、选材组材、行文表达、意蕴呈现、文章修改等写作内容,所进行的审视、矫正、提炼、完善等的道德、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心理活动。

写作责任意识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两大方面。其基本内涵是:(1)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美学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历史意识、家国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文化意识等;(2)个体责任意识——真实写作意识、修炼品格意识、辨证思考意识、主体成长意识、敢于担当意识、写作规范意识、能力提升意识等。

写作主体的责任意识主要指向: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坚持正确的写作导向;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对社会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历史负责,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拒绝消极和虚无的思想;对文字语言负责,能规范、准确地表情达意;对自己负责,坚持在写作中修炼品格,提升人生境界。[1]57

作为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元认知意识,对写作的所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聚焦写作操作性活动的任何一个元素、细节、观念、策略、效果等,预测对社会、国家和人生将要产生的影响,并促使写作主体进行有意义的调整和校订,以使文本意蕴更纯正,产生更丰富的正能量。

上述三种元意识内化为学生写作的心理知识图式,成为心理监控机制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

(三)三种元认知意识的关系

写作道德规范的三种元认知意识监控机制贯穿整个操作性活动和操作性控制活动,以保证写作目标的完美达成。三者在审视角度和功用上虽互有交叉和重叠,但还是各有侧重:写作主体自我评估意识主要监控、评估整个写作操作活动是否依照写作计划和目标顺利进行,思路有没有偏差,需要作哪些调整或矫正;写作主体的目标最优化意识主要是监控写作操作过程和成果是否达到主体认同的最优化境界;写作主体的责任意识主要基于对社会发展和人生成长影响的写作功效责任意识,监控写作成果的作用和影响等。

三、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心理监控机制的工作模式

(一)心理监控机制加工模式

笔者参考现当代中外影响较大的一些写作加工模式和作文心理操作模型,并以海斯和弗劳尔的螺旋式写作加工模式[2]54~55基础,试图勾勒出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作文心理监控模式。该监控机制共分三部分:关于“写作环境”、作者“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的监控(如图1所示)。

(二)心理监控发生机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1.全程監控,重在写作过程

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三种元认知意识对整个写作诸运作环节是全程监控的。写作过程是作文操作性活动,是决定写作质量优劣的关键,所以是重点监控对象。

2.螺旋往复的监控机制

伴随着写作过程的循环往复,写作监控也呈现螺旋往复的特点。在主体进行写作操作性活动时,随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认识和新的诉求涌现,写作就有可能回溯到“上游”任何一个程序;发现问题、纠偏订正也会促使写作活动重回“上游”任何一个程序进行调整。那么,监控活动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任何一个操作性活动运行。而且,在对初稿的校订时,写作操作活动更是呈现螺旋往复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失序状态,写作监控活动当然会适时跟进运作,发挥其应有作用。所以,写作—监控—校订—监控的运行机制,螺旋往复,直至文本成熟,以达到写作主体期望的最优化状态。

3.监控机制的双重功用

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三种元认知意识对整个写作流程的功效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是写作操作性活动的向导和引领,它所负载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指导主体进行操作性活动的逻辑起点和行文的总的凭借;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主体操作性活动进行监控的核心思想。写作主体就是在它的引领下开展写作活动,又依据它所承载的思想和审美标准对写作活动和物化的成果进行理性审视,甄别优劣,检索问题,并指出矫正的措施和方向。

4.监控—校订密切关联

监控活动就是要检索不足和缺陷,然后再进行校订。监控本身就包含控制系统。也就是说,监控是校订的基础,校订是监控的必然结果。监控—校订密切关联。虽然监控后,不一定非要校订,但校订一定是监控之后的结果,没有无缘无故的校订。基本程序是:监视—评估—问题—校订。

四、写作道德规范下主体提升写作监控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以写作道德规范为指引,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写作才情的写作心理图式

写作道德的基本内涵是,高中生在科学人生观、道德观、 价值观的指导下,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写作观;能正确并深刻认知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熟练写作技术,以负责任的态度真实而艺术地写作,创造性地讴歌真、善、美;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8~12该规范从文德修养、写作态度、写作技术和审美技术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明确的引领和规范。教师要采取诸多有效措施和策略,使学生认真理解,深刻感悟,内化于心,并结合自身的写作才情,在写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个体写作认知结构和作文心理图式,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作文操作性活动和作文操控活动。在写作认知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能同化[2]33~34新的作文知识和新的经验,丰富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而且还要能顺应、调整、改组原有的心理图式,创立新的心理图式,然后把新的作文知识和作文现象同化到调整或改组后的作文心理图式中去[2]34。如此,认知结构既相对稳定,又能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不断吸纳新的知识信息,结构和内容得到不断改造和丰富,从而使作文心理结构得到不断发展、优化与完善,逐步升华到更高层级,以指导写作主体进行高质量的作文操作性活动和作文控制性活动。

(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作文监控意识,提升作文心理监控能力

有调查表明,学生写作呈现“假、大、空”等非道德现象的个体原因之一是,写作个体心理图式中自我监控意识的严重缺失。学生往往是随心所欲,自由挥洒,而缺乏自我监控意识和反省意识,致使写作滑向问题的泥淖而难以自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写作监控意识。(1)对学生进行写作监控的启蒙教育,指导学生初步树立写作的自我评估意识、写作的最优化意识和写作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每走一步,都要自觉运用元认知意识,对写作操作活动进行“回顾”、审视,形成一种良好的监控心理机制和习惯,并进行及时调整、订正;指导学生重视写作操作性活动和写作操作性监控活动的同步进行,二者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直至高水平地完成写作任务。(2)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生,修炼人格,提升生命境界,丰富个体的人文精神,确立为成长而寫作的生命意识;重视积累生活,丰富生命历程;夯实文学基础、积累写作经验和技术;明确做人和作文的关系,树立文责自负的责任意识;等等。(3)教师要善于抓典型案例,就写作过程中因为学生监控机制缺失或是监控不到位所引发的诸多共性问题,在班级或者小组里引发讨论,然后指出症结所在和校订方向,从而形成写作监控经验;也可以就“个案”作文,与学生当面交流,倾听学生对写作过程的回顾和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共同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方向。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监控意识,提升学生的作文心理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永生.“文德”观照下的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管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2).

[2]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司继伟,张庆林.写作过程的自我监控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0(1):111-112.

(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