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7-07-13司丽莎上海大学哲学系

消费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相隐父子论语

司丽莎 上海大学哲学系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司丽莎 上海大学哲学系

“世风日下”似乎成了当代社会的标签,看似以偏概全,但近年确有许多恶劣的社会现象让人瞠目结舌。“孝”是几千年来中国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身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孔子,“孝”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以“孝”为出发点,提出了自己的孝道主张,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解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经过“五四”的批判和“文化大革命”的洗刷,并且随着当代人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方面很多人不仅对“孝”缺少理解及认同,甚至对“孝”持有一种绝对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认为人在年少时对父母言听计从,长大后赡养父母即为“孝”。由此可见,发掘“孝”观念的正面思想,还原“孝”真正的内在意旨,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孝”内涵的关键。

孝文化 孔子 诚

“孝”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何为“孝”?《孝经》中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不仅继承了周朝丰富的孝道思想,而且通过自己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卓有内涵的思想。

一、“孝”思想的基本内涵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生活在周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鲁国,受西周文化影响,对西周文化非常称赞和拥护,同时对西周盛行的“孝道”也大为推崇,并且对其文化进行了继承、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孝”文化体系。《论语》中孔子讲到“孝”有十七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养亲和敬亲

孔子提出的“孝”建立在“敬”的基础上,重视对父母的尊敬,他的孝道的核心是“善事父母”,而不只是“赡养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养大成人,当然我们长大以后有赡养父母和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之需的义务。然而这并未达到孝,《论语·为政》中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养亲与敬亲,缺一不可。尽孝不只是物质的满足,重在内心诚敬。

(二)关怀和思念

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陪伴父母,由发自内心的“诚”落实到具体的方方面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就是做到陪伴在父母身边,时刻关心、温暖父母。而不在父母身边时,要时刻惦记父母,即孝思。而孝思也分情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而这句话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一个是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让父母担心,但两种含义内在意旨想通。

(三)顺从和继志

孔子的顺从就是“无违”。“无违”既指不违背父母意愿,也有不违背礼制,按照礼节侍奉父母的含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不过,孔子认为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子女的可以反复委婉地劝说,如果一味的顺从有时反而是不孝。如《曾子耘瓜》记载“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既身死而限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因此孔子的“孝”并不是当今误解的愚孝。

孝还表现在继志。就是要把父亲好的方面都继承下来,不能改变。如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道”在这里表示的是善的、好的东西,并非父母全部的意志,即作为子女,应当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就是最大的孝道。古时候,许多所谓的孝子,对于父母的意志,是统统接受,认为凡是有一点点的怀疑都是不敬。而这样的愚孝,孔子是反对的。

(四)孝丧和孝祭

孝丧主要是指认真对待父母死亡,丧礼严格按照礼节办;孝祭指追悼祭拜死去的父母、祖先、鬼神。孔子曰:“所生事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而对于故去的父母、先祖的祭祀,表达的是一种表里如一的敬重,追念的情感,所以祭祀时在于虔诚与恭敬,所以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即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综上所述,孔子所提倡的孝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既要从形式上按照周礼侍奉父母,还要从内心真正孝顺父母。然而现如今人们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同时,对于孔子的许多思想还存在着误解与歧义。就如极具代表性的“父子相隐”,就一直备受争议。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孔子孝文化中的“父子相隐”呢?

二、如何理解孔子孝文化的“父子相隐”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即孔子认为“父子相隐”有伦理上的正当性,相隐的行为是孝的体现。而这个观念在当今引起了学术界激烈的争论。反对方认为“把父慈子孝的特殊亲情置于诚实正直的普遍准则之上,因而主张人们为了巩固这种至高无上的‘天理人情’可以在父子相隐中放弃正义守法的行为规范”1,而有的学者认为《论语》中这一部分应作为特殊性处理,与儒家伦理的普遍原则是不相违背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

中国历代各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到汉代,“亲亲相隐”正式转化确立为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汉代中后期,明确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而到清朝,容忍制已适用于雇主和雇工之间。可见孔子“父子相隐”的思想不仅是孔子以礼率法、以孝屈法的人伦精神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

而在当今社会对“父子相隐”的理解各不相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够精准。首先,在古时候,“父子相隐”是一种义务,即如若相互揭发还要遭到法律的制裁,如元时斡鲁思、速怯等人告父谋反以及母亲“私从人”,英宗大怒:“讦父母于官,岂人子所为?”诏斩之。(《汉书·宣帝纪》)其次,孔子倡导的“父子相隐”并不适用所有的罪行。孔子提出:“小罪当隐,隐小罪以重亲亲,大罪不可隐,邢大罪以行国法”,也就是说,父子相隐是有限度的,当忠孝不能两全时,要舍家为国。

诚然,当今社会对于“父子相隐”的理解应当结合时代背景,而发展则要结合当代的时代特征和法律视角客观评述。对新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研究的当代著名学者郭齐勇曾说:“亲亲互隐,我们过去认为它是反动的、保守的,或者是不公正的,过去我们批判它,但现在站在一个人类更长的时间、大的空间视域,再来考量,回过头去我们再看看古代的这些圣贤,苏格拉底,孔子,佛陀,他们的智慧确实是高人一等,亲亲互隐和容忍制所从属的中国伦理法系的精神,既然是符合人性、符合人道的,它就具有普世性。”2经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批判孔子孝思想行为的反思,也慢慢的揭开了儒家“孝”思想的真面目,同时也看到了它为人称颂的一面,如“父子相隐”体现了对人权的关怀和保障;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等等。

三、当今孝文化面临的问题

今天的我们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各种文明也相互交织、影响。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孔子的孝文化。孔子的孝文化在今天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父子相隐,父母在,不远游,孝丧、孝祭繁杂的程序等等,主要有以下现象:

首先,感恩之心的缺失。感恩包括对家人、老师、朋友、社会、国家,对万事万物的感恩。没有这个宇宙体、社会和父母,自己固然不存在,没有社会、团体,自己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失去了生的价值。所以,我们存在着,就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他人,面对眼前的一切。就如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家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然而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抛却感恩之心,做着背道而驰的事。

其次,无法践行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如今赡养父母已经由法律规定为我们应尽的义务。所以我们频频在电视上看到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状?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族共财”,当今的人们慢慢地因为财富失去了正确价值观,变得残酷、冷暴、物质化,从而很多因财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有些人觉得父母付出理所当然,把不满、愤怒和压力转嫁给父母。就像在我国很多地方盛行着“相亲对象有车有房有存款”的封建习俗;就像那个令人发指的“留学生为学费机场刀捅母亲,母亲不想其获刑”事件;3还有《今日说法》上报道的“一个85岁的母亲冻死在敲了一夜儿子没有打开的大门前”4的案例,这种残忍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说他们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且不说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可悲的是,他们连最基本的养亲、敬亲都做不到。其实我们的父母也拥有开放的思维和豁达的心态,不需要我们把孝顺当作一件任务去践行。所以,只要我们从孔子的孝文化中去感受那份温情的相处之道,并将敬爱之情推而广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敬老院里黯然神伤的老人。

最后,对生命的漠然。孝丧和孝祭便是对祖先和长辈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然而很多人不仅做不到敬畏生命,而且有时候对于生命持一种漠然的态度。我们感恩父母赐予自己生命,让我们拥有体悟季节变化和人间冷暖的机会。同时对于孝丧、孝祭的礼仪也要肃然起敬,并且敬畏生命。对父母孝敬也要始终如一,即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要老有所养、终有所送,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平等的,不因社会价值而有差等。

总之,孔子的孝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这个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曾经孔子的思想被极力吹捧,又被人曲解和批判。因此,我们对孔子的思想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然后和我们这个时代接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构,去粗取精,辩证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孝思想,使其成为现代化的孝文化。

四、如何批判地继承孔子孝文化

五四运动的一个著名的口号便是“打倒孔家店”,它号召人们向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发起总进攻。但却未能根据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理论道德体系。而批判地继承孝文化也是我们长期继续探讨的话题,无论何时,总会存在着对立面来看待孔子孝文化,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客观的去看待,从人性的角度去正确的把握,在法制社会制度下合理地去践行。所以我认为对于此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慎重,并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将孝文化放置一个合理的位置

孔子的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基础,某些现代儒家也把孝道视为中华民族延续下来的“能量”,诚然西方国家也讲究对父母的赡养敬爱,但并无一套我们这样繁杂的孝理论,那么我们今天是否还应该像古代那样把孝文化置于基础或者主要地位?显然现当代社会不会,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像古代那样死守陈规,反而这样的家庭矛盾重重。因此,我们应该把孝文化放置于诸多重要文化之中,而不是以其为主。

(二)儒家的孝文化是在孔子的孝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套理论,从哲学上说基本上是唯心主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虽然朴素,但若说科学,却也牵强。而身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把孝道建立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从唯物的角度,历史的观点去分析文化的历史作用,区分精华与糟粕,并研究现代社会需要的孝道观。“孝”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些规则适合一定的历史阶段。如“父权制”已经过时,而“父子互隐”也有了更加人性的改变,所以解决孝文化面临的问题的重点是在基本观点和方法上。

(三)传统的孝文化有很复杂的孝行规范,其中一部分已经被历史淘汰

今天的孝道主要是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赡养和尊敬父母。这便是儒家文化最具现代意义之处。而西方长时间处在主客对立的在世状态之中,他们很多时候亲情关系很淡漠。可是拥有几千年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也在面临着“物质”关系的挑战,但只要坚持以集体为本位价值观,并且重新建立平等友爱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别和践行孝、顺,中国现代化的孝文化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孝”思想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影响。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现如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而孔子的孝文化却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孔子的“孝”,对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让这束精神文明之花绽放。

[1]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J].哲学研究.2002:43-47.

[2]《世纪大讲堂》之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以亲亲互隐为视角,2010-10-25.

[3]《留学生机场刺伤母亲“中国式”母爱与教育引争议》中国新闻网,2011-4-13.

[4]《今日说法》,之母亲的呼救,2014-12-26.

司丽莎(1991-),女,河南商丘人,上海大学哲学系2016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哲学。

猜你喜欢

相隐父子论语
亲亲相隐
2010年以来国内“亲亲相隐”制度研究述评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论“亲亲相隐”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情与法的碰撞
——以“亲亲相隐”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