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电视动画审美价值初探

2017-07-13姜艳琴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暴力动画

姜艳琴 (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215000 )

学龄前儿童电视动画审美价值初探

姜艳琴 (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215000 )

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使得他们对电视动画情有独钟。在电视这一大众媒介上,他们接触到三种类型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满足了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还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的多方面发展。但电视动画中存在的攻击行为和暴力情景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和道德信念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审美;电视动画;学龄前儿童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和求知中去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动画这一艺术形式也正是人类从斑驳的壁画中、从彩陶的装饰纹样上走出来的,它是人类在空间中探求时间延续的实践成果。所以动画较之静态图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以声情并茂的动画方式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具体的情景中,让儿童获得较深层次的情感体现和艺术体验。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为儿童接触更多更新的动画作品提供便利的条件,动画片也成为儿童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体验方式。在前期调研《学龄前儿童电视动画收视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几乎没有儿童不被动画片吸引的。儿童生来就有对美的向往,喜欢灿烂的笑容、美妙的声音。基于儿童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对动画片情有独钟。

一、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学龄前儿童一般泛指还没有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各国对学龄前儿童的界限不尽相同。一般指3周岁-6周岁入小学前的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智力、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学龄前儿童处于第二阶段的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思维非常僵硬,往往局限与某个具体时间、具体情境中的某一方面,并且受当时事情发生情境的巨大影响,与年长的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较,他们还不能在遵守逻辑规则的前提下,对行为进行表征。学龄前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儿童的认知仍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学龄前儿童正在形成如何构建自己的人际世界,并在人际世界中找到适合于自己位置的普遍认识,儿童早期形成的各种认知都建立在其深刻的情绪和认识水平上。(二)学龄前儿童倾向于关注他们自己的想法,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能想象他人的观点,认为别人的所看、所思、所感与他们自己都是一样的,他们只关注直觉表面,直接导致了学龄前儿童把万物视为有生命和意象的东西,相信万物有灵;(三)学龄前儿童通过情绪、知识和行为的内化来完成他们的道德发展。

二、学龄前儿童接触的电视动画类型

学龄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触的教育媒介是电视,而电视动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的一种学习环境,我们将这类学龄前的电视动画分为三大类:一是家庭亲子成长类电视动画,这类故事大多设定在日常生活中,以家庭为主体,角色在家人和其他人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下,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喜悦,代表作品有:粉红猪小妹、大耳朵图图等;二是伙伴共同成长类电视动画,这类故事通常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半架空的设定下,以几个小伙伴作为主体,主体之间相互帮助,克服生活中的小困难,学习知识和技能,代表作品有:小熊维尼的世界、米奇和他的朋友们等;三是陪伴探索类电视动画,这类故事主角以一个或多个小伙伴为主体,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来完成某项探险任务,获得友谊和成长,代表作品有海底小纵队、爱探险的朵拉等。这些具有教育性、亲社会以及年龄适宜的电视动画不仅给孩子的童年带来欢笑,更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的多方面发展。

三、学龄前儿童电视动画的审美价值

人们总是用语言来传达思想,用艺术来传达文化价值和人类的情感。上文中提及的三类电视动画作品都是为更大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观众设计的,将世间具有生命力的万物和大自然的一切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创作,引领儿童为了获得重要的目标、珍贵的友情和亲情付出真诚、责任以及努力工作和奉献的文化价值。电视动画最吸引儿童的也正是万物有灵的信念,相信动画中呈现的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最具有感染力。而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电视动画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意识并不仅仅存在于儿童内在的感知中,而且存在于主客体相互影响的作用中。

电视动画对于孩子从表显性价值的角度看,是孩子成长伙伴,动画片参与营造孩子的生活世界。现代电子产品对孩子来说,是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里的内容成为孩子生活中重要的存在,取代从前的小伙伴,并与之对话和交流。孩子会和动画人物进行交流、对话。虚拟的动画人物在特殊的场景下幻化成幼儿生活中的真实伙伴,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体之间,也会发生在群体之间。儿童渴求和同伴的交流和游戏,他们需要一种手段来满足内心的渴望,动画是一种适合表达理想生命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应对于他们生命发展的艺术。

四、学龄前儿童电视动画中的攻击行为和暴力情景对其道德发展的不良影响

学龄前儿童受电视动画影响尤为深远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他们不能把电视动画里的形象与真实的物体区分开来,电视动画中出现的攻击行为或暴力情节会被他们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相关,不能把单独的行为、情节连接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这类的电视动画节目会逐步改变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将生活与电视上看到的形象加以匹配。同时学龄前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模仿英雄人物的阶段,他们关注直觉表面,关注善与恶的直观呈现,对电视动画内容近乎于无批判地接受和模仿。

当创作者挖空心思展现正义战胜邪恶的暴力过程,而且把暴力行为描写得特别吸引人时,一方面给孩子带来暴力行为的角色榜样,强烈地影响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角色扮演与角色再现直接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另一方面,观看暴力动作使学龄前儿童处于更强的唤醒状态,暴力的情节性动作使儿童攻击情绪、思想、记忆和行为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观看的频率越高,该系统的联系越紧密,越容易被激活,也越容易表现出外显的攻击行为;最后,长期频繁地接触电视动画的暴力情景,增强了学龄前儿童愤怒的感觉、情绪和行为,使得他们被暴力幻想吸引,相信攻击行为在解决矛盾时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当他们自身面对挫折时,攻击行为成为应对挫折的一种方式。这些都将极大的影响到儿童的行为、道德信念和社会价值的发展。

[1]劳拉•E.贝克,桑标.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01-452.

[2]Newman and Newman,白学军.发展心理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6-278.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学龄前儿童电视动画现象与对策研究”(2014SJB564)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暴力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反性别暴力
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与病情严重程度、语言能力及智力水平的关系
第二章 暴力原则
做个动画给你看
我的动画梦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