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翻译的“差异”之美
——以张爱玲译《老人与海》为例

2017-07-13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00048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女性主义

张 娇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0048)

女性主义翻译的“差异”之美
——以张爱玲译《老人与海》为例

张 娇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0048)

与传统译论所追求的“一致性”相反,女性主义翻译重在表现“差异”。一方面译作不再绝对地“忠实”于原作,另一方面强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本文以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为例,分析译文中女性主义翻译的“差异”的体现,从而总结出女性主义翻译的“差异”同样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

女性主义翻译;差异;张爱玲;《老人与海》

张爱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女性内心世界的作家,同时,她的翻译作品也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老人与海》展现了不向命运屈服的“硬汉”精神,其语言显示着简洁刚毅的男性话语特征。张爱玲在译本中流露出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使得两种语言风格的“差异”相互碰撞,呈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译本。

一、与“忠实”标准的差异

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当做评价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赋予原文及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译文和原文完全对等。17世纪法国翻译家于埃就提出支持译文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论,要做到“一分不增,一分不减”。在国内,严复推崇的“信达雅”是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目的与“信达雅”基本一致,都在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直到进入20世纪,译论研究者们才逐渐意识到由于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绝对的“忠实”只是一种翻译理想,不可能成为现实。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入国内,对传统译论“忠实”标准的批判达到了高潮。该理论的首要思想就是要冲破“忠实”的束缚,提升翻译的地位,使译作不再是原作的附庸。女性主义翻译家西蒙重新定义了“忠实”的标准,认为“忠实”是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写作方案”而言的。这就将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置于平等的地位,与传统“忠实”翻译观形成差异。张爱玲在《老人与海》的译本中融入了女性主义的思想,使译本不再绝对“忠实”于原作,展现了女性语言的优美细腻,反而别有一番韵味。

例1: “But when he was touching the breaking point he held steady and set t led back against the st rain of the l ine.”

张译:“但是将要拉到绷断的程度,他就又稳定地握住了钓丝,鱼向那边挣,他向这边拉,身体向后仰着,维持平衡。”

可以看出,原句中并没有“鱼向那边挣,他向这边拉”这一句,是张爱玲根据原作者描述的一系列动作画面,通过自己的文笔将这幅画面又补充了几笔色彩。“鱼”和“他(即老人)”构成画面的两个主要人物,一“挣”一“拉”两个动词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充分展现了老人和大鱼斗智斗勇的激烈场面。虽然违背了“忠实”的原则,但正是增加的这一句仿佛使整个句子“活”了起来,为读者呈现一幅精彩的动态画面。

二、与男性话语的差异

一直以来,翻译与女性似乎“同病相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文学翻译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了翻译家们的重视。女性主义翻译家西蒙曾提出“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的观点,使女性主义者意识到语言才是打破性别歧视的一把利器。因此,女性主义翻译者通常运用独特的翻译技巧,使译本与男性译者的译本存在“差异”,意在通过自己的翻译行为和翻译风格,让人们注意到文学翻译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社会重视,从而能够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就是对原作中某些忽略或歧视女性的内容进行改写,以此来凸显译者的性别意识。为了尽量消除文本中带有男性主义色彩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女性主义译者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语言进行改造,或者故意模糊男性化的语言。在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也有明显的语句可以充分展现女性译者对原作的操纵。这里将引用海观和吴劳两位男性译者的译本来与张爱玲的译本进行对比,从而清晰的显示出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的差异。

例2: “The dolphin was cold and a leprous graywhite now in the star light......”

张译:“那鲯鳅是冷的,现在在星光下看来是一种鳞状的灰白色 ”

海译:“海豚在星光下显得冰冷,现出了癫病似的灰白颜色 ”

吴译:“鲯鳅是冰冷的,这时在星光里显得像麻风病患者般灰白 ”

“leprous”是指“患麻风病的”,海译为“癫病似的”,吴译为“麻风病患者般”,读起来难免会有一点不舒适的感觉,张译则巧妙地译为“鳞状的”,利用描述皮肤的外形来取代直接呈现给读者“麻风病”的不好印象,虽表述的委婉了些,却也给读者一份舒适的读书体验,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张爱玲作为女性翻译家心思的细腻。

三、结论

女性主义翻译主要在两方面与传统译论形成“差异”,一方面译文不再绝对地忠实于原作,译者和作者、译作和原作处于平等地位;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译者在译作中使用的女性语言区别于男性译者的语言,意在提高女性地位,表现女性意识。这种“差异”不但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反而能让读者体会到“美”的感受,对原作更容易接受。女性主义翻译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翻译,丰富了现有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谢天振.隐身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Simon, S.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 Routledge,1996.

[3]Ernest Hem ingway.The O 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 Know ledge Publishing House, 2016.

[4]海明威.老人与海.张爱玲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5]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海明威.老人与海.海观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7]海明威.老人与海.吴劳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张娇(1992- ),女,吉林长春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译本女性主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