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百年孤独》的叙述视角

2017-07-13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010020

名作欣赏 2017年15期
关键词:百年孤独基亚第一人称

⊙庞 蓉[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010020]

解读《百年孤独》的叙述视角

⊙庞 蓉[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010020]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作者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再现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就叙述视角而言,小说除采用全知视角外,在局部又使用摄像式外视角和第一人称体验视角。三种视角模式的综合应用,增加了小说内容的神秘性并使主题更为深邃,带给读者种种不同的审美感受。结合不同视角模式的功能解读《百年孤独》的叙述视角,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百年孤独》 全知视角 摄像式外视角 第一人称体验视角

叙述视角,又称为聚焦,“是视觉与被‘看见’被感知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一个叙述者对于事件和人物的视觉感知的问题,也是一个他或她如何体验、判断和解释它们的问题”。因此,在小说中,叙述视角是影响小说技法及其主题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因素。小说视角模式总体上被分成外视角和内视角两类。外视角包括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内视角有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和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四种。

《百年孤独》采用内外视角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使用全知视角、摄像式外视角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发挥了不同视角在小说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大大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一、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是传统小说创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视角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者既说又看,无所不知。《百年孤独》就是以这种视角模式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从第一代阿尔卡蒂奥建立马孔多镇到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出羊皮卷的内容,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掌控着每一个细节,洞察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架子上被遗忘多日的一个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工作台上的一锅水未经加热便沸腾了半个小时,直到完全蒸发。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儿子看着这一切又恐惧又欢喜,他们无法解释,只是将其视作新材料要诞生的预兆……”

这段内容是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奥雷里亚诺在实验室分离金属的描写,“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沸腾”“完全蒸发”没有通过任何人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而是叙述者自知。作为观察者,他处于一个制高点,俯瞰着这个家族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他都多于并先于人物所知。

“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但那时他尚未感觉到命运的预示……”

叙述者站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到了多年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境况。在叙述者这里,时间加快前进,但是历史发展的速度不变。若以小说中某一主要人物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时间和历史的行进速度只能统一,但恰恰因为“全知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无论他/她叙述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是外部言行,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处于故事之外”,所以,他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采取限知的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梅尔基亚德斯死后重生又回到布恩迪亚家;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十七个儿子像兔子般被暗藏的凶手瞄准额间的灰烬十字一一猎杀;关于“香蕉热”引发的千人罢工事件在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亲身经历过后却被所有人遗忘,当他躲藏到梅尔基亚德斯曾经住过的房间时,逮捕他的军官却对他视而不见……“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的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叙述者把布恩迪亚家族的部分历史隐藏起来,留给读者思考,在众多悬念中,叙述者欲擒故纵地使读者反复寻味,既强化了审美体验,又使《百年孤独》的主题更加深邃。

《百年孤独》的全知叙述者以它无所不知的能力把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全盘托出,减免了人物视角下不必要的场面混杂感,使小说全篇蒙上了神秘色彩,并彰显了它恢宏的史诗气质,从而把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故事情节发展本身和历史现实之上。在总体全知、局部限知的视角下,其中的一些片段隐藏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或结果,这种叙述的断裂反而形成了一种张力,在委婉曲折的讲述下,读者总是处在欲知而不得知的状态,从而增强了其魔幻性。

二、摄像式外视角

《百年孤独》是一部家族史,叙述者站在这个家族的圈子外冷静看待着一百年内这个家族的变迁,它像摄影师一样,履行客观记录的职责,使用一定的技巧,创造出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

她话音刚落,费尔南达就感到一阵明亮的微风吹过,床单从手里挣脱并在风中完全展开。阿玛兰妲感到从裙裾花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不得不抓紧床单免得跌倒。就在这时美人儿蕾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乌尔苏拉那时几近失明,却只有她能镇定自若地看出那阵不可阻挡的微风因何而来,便任凭床单随光芒而去,看着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身边鼓荡放光的床单和她一起冉冉上升,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和她一起穿过下午四点结束时的空间,和她一起永远消失在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

这个片段精彩地记录了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的场景,镜头由近及远、由高到低。

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近处的费尔南达,其次是站得稍远一些的阿玛兰妲,最后才把焦点定位到蕾梅黛丝身上,她缓缓上升,从地面到高空,直到消失在天边。叙述者不再只对主要对象蕾梅黛丝的行为动作进行描述,而是从配角身上转移到对象本身。通过移动的镜头,叙述者把读者对次要人物外在行为的关注集中到中心人物这里,强调的是叙述者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视觉印象,这就使整个画面一改静止的死板,流动起来,增强了情节本身的震撼力。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参加香蕉公司工人罢工集会,上千人被机枪扫射的情景同样使用了摄像式外视角。这里的“摄像师”是那个曾骑在何塞·阿尔卡蒂奥的脖子上并目睹一切的小孩。居高临下的小孩,向前方远处看是发声的中尉、少校和上尉,向下看是被扫射的失控的人群——幸存者们在混乱的场面中来回逃窜,形成一个向中心靠拢的巨大旋涡。他掉落后看到一个女人跪在空地上,继而这片空地被蜂拥而来的人群淹没。孩子鸟瞰这场战争,他的视角从上空落到地面,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有限场面的空间,形成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摄像式外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并能引起很强的悬念”。《百年孤独》的故事画面在摄像机般的镜头前被生动地再现出来,读者跟着镜头观察到人物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这一视角模式下流动的画面及叙述者对事件在空间上观察角度的变化使故事的画面更为丰满,增强了其视觉效果的同时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灵感受。

三、第一人称体验视角

魔术师梅尔基亚德斯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是马孔多镇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布恩迪亚家族毁灭的预言者。梅尔基亚德斯在患上热死病死后重活,再次来到布恩迪亚家族中,继续与他们生活了数十年,并留下了一部用梵文编写的羊皮卷手稿。小说的最后,可以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梅尔基亚德斯写的“书”。因此,他就是小说的叙述者。通过梅尔基亚德斯的眼光,读者目睹到的是第一代人的成熟到第七代人出生的历程,直接看尽了这个家族的辉煌与衰落的历史。“(阿玛兰妲)她像只抓不住的小动物似的缩回手去,继续自己的活计”,“她(丽贝卡)待在卧室里,摸黑透过半开的窗户盯着墓地的墙……整整一个星期,她都执着地在暗中等待,就像当年等待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来信”,“他(奥雷里亚诺上校)冲她淡淡一笑,伸直五指举起手来,一言不发走出门去,迎上一路的叫喊、谩骂和诅咒直到市镇门口”……叙述者梅尔基亚德斯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他以当初正在体验事件的眼光来叙述,在他眼中,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都具有宿命般的孤独气质,这个家族的故事还未开始便走向结束。“诚然,全知叙述者也能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在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叙述中,由于我们通过人物的经验眼光来观察一切,因此可以更自然地直接接触到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但我们只能随着梅尔基亚德斯进行观察,因而,小说不论从人物、情节还是结构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实则是作者对拉丁美洲封闭与落后的影射。

《百年孤独》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隐含是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观察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以预言的方式揭示了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虚幻性,象征着作者深刻揭露历史与现实永远处于互相交错的状态中的主题,使小说的历史沉重感大大增强。

通过分析《百年孤独》的小说片段,可以发现,不同的视角模式对小说形式、内容、主题的呈现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全知与限知视角的结合使用加深了小说内容的神秘色彩,摄像式外视角使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而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隐含作者是马尔克斯对作品“孤独”主题的揭示。每一种视角的侧重不同,因此,读者从这一部作品中可以获得种种信息以及不同的审美感受。同一部作品采用多种叙述视角,对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作品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作者作品传递信息的需要,也更能体现作者的叙事技巧。

①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7页。

② [挪威]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徐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③④⑦⑧⑩⑪⑫ [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版。(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⑤⑨⑬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⑥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页。

[1][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莫海.论《百年孤独》的叙述者及叙事视角[J].长城,2011(2):140—141.

作 者:

庞 蓉,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百年孤独基亚第一人称
今天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戍边老兵魏德友:在无人区坚守“百年孤独”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