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建琳长篇小说《风骚的唐白河》的思想意义
2017-07-13张治国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张治国[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论王建琳长篇小说《风骚的唐白河》的思想意义
⊙张治国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湖北著名乡土作家王建琳的长篇小说《风骚的唐白河》聚焦中国底层,对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现状进行了细致反映,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进行了深刻揭示,表现出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时又通过铁金凤、丁一锋等先进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出社会正能量,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建琳 《风骚的唐白河》 思想意义
王建琳是湖北文坛著名的实力派乡土小说家。长篇小说《风骚的唐白河》是其“河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代表作,被誉为“一份时代的备忘录”。该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的焦点性和内容的当下性;二是对以铁金凤、丁一锋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一、题材的焦点性和内容的当下性
小说以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为背景,展现了位于江汉平原的小镇祁星镇二十多年来经历的改革的失败和成功的发展轨迹。关注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和矛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使得该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题材焦点性和内容当下性。
作者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时指出,“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城市改革的步伐加快,工业化革命的巨大冲击波席卷了乡镇与村庄。身处变局中的农村、农业、农民在一轮的改革中,成为付出惨重代价、献出切身利益的牺牲群体。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给脆弱的农村经济带来的种种不可预见的困难,使农村的发展变成了沉重的话题。每当我看见睡在稻草上的上访群众,看着到各级部门讨说法的农民队伍,我的眼睛总是噙满了泪水。在突变与渐变的改革中,我无时不在感受着农村蜕变的切肤之痛。因为这疼痛,使我总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群众的心声鼓与呼,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流血流泪的付出鼓与呼。”正是这种自觉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者敢于暴露农村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小说以干部队伍为叙事视角,暴露出特定时期社会体制、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及官本位等一系列问题。作品开头写道:“中共襄河市委宣布,祁星镇的工作暂时由马文成主持,但是,一把手不到位,整个镇上的改革伟业就像二锅里的菜——干闷着。镇委会里因为没有一把手,镇上的干部就偷着乐。镇党委委员们、镇上的八大家领导们各有其事,用他们自我调侃的话说,人忙得像个龟孙子似的,一个个陀螺似的转动着,自转也好,公转也好,空转也罢,反正都在转着。镇委大院里的几辆新旧黄吉普车一大清早就开始发动,突突地冒着蓝烟。十几辆地方产的威德豪斯自行车早已像银色的神骏从院子里的通道飞射而出。划出一道道光圈,野马们奔向自己可能去的地方。”这段文字把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缺少职业操守、自由散漫、人浮于事、不作为等问题暴露无遗。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乡镇干部不是做官为群众谋福祉,而是借改革之机利用手中的职权侵吞国家资金、侵害农民利益,正如小说中何光祖与李寅刚对话中所反映的那样:“从1980年祁星镇搞改革开放,一浪赶一浪,干的人头脑膨胀。仅县农行在祁星镇的地盘上栽了多少个50万你心里比我心里清楚是不是?大包干一浪,把县银行贷给祁星镇大集体时用来搞农田水利网络化、田园化、机械化的几百元老账一页掀翻;乔老爷来了,扶持养殖、种植专业户,培养私营个体户的第二浪,又叫县农行搭了二百多万;接着县里在祁星镇建八大金牌产业,好家伙,四条生产线一次贷了农行800万。再一浪,祁光亚回来,创建商品经济高地,开发门面房,叫镇办企业办三产办服务公司。结果,办的全是些皮包公司。加上引进大头菜生产线,他鼓动县长从县里三大银行搞掂了400万。银行本是为民勤俭节约蓄财谋里的单位,现在可好,成了地方官员眼里的唐僧肉,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钱袋子。”透过他们的谈话,我们不难看到,某些乡镇干部不是思考如何为百姓谋福利,而是千方百计“掏国家的钱袋,掏群众的腰包”,把原本一个平和安宁的乡镇搞得混乱困顿。
作品还暴露了某些干部贪图享受、生活腐化的行为。例如小说写镇委书记、镇长丁一峰第一次路过祁星镇时的情况,“他进入凤雏街,看新天地高楼上花里胡哨的广告,近看仿古街林林总总的门道,像一只脚迈进现代,一只脚还在满清的太庙,心里有点怪异的感觉。……”新天地里闪闪烁烁进了掩门里的镇上干部才是这里的消费上帝。还有一些烂俗的广告词到处贴得都有,这是一条堕落街,是官员们堕落的地方,让人感觉到基层官场之中,不是风清气正,而是乌烟瘴气。
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下新农村改革中面临的困境,作品的当下性和现实性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习总书记指出,能否妥帖地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随着中国整体改革的推进,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了,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却不断拉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村改革渐渐陷入困境。如何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提供农业效益、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成了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如果解决不好“三农问题”,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好不容易创造出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有可能毁于一旦。面对严峻的三农形势,社会有识之士不能不对现实做深刻的反思,作为时代代言人的作家更不能置身事外。王健琳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诚如蔚蓝教授所言,《风骚的唐白河》“让我们深切感觉到的是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激情和改造农村社会的使命感,农民怎么活?她充满焦虑地质疑和探问农民的出路问题”。这种道德激情和使命感,为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对农村改革中先进人物的成功塑造
一部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应该写出转型时代的农民之魂,塑造出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农民典型,把当下火热的、复杂的、多变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人物的血肉、性格和灵魂。《风骚的唐白河》思想价值,就在于生动刻画了新时代的农民群像,通过金凤、秦真、宋明楼、宋东山、宋光凯等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广大农民勤劳、善良、义气、豪爽等优秀品格。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铁金凤和丁一峰这两位主要人物。
对铁金凤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对女性刻画的细致入微、卓有特色。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这铁金凤,就是这么一个有点新潮的人物,脸无低眉作秀之色,人无恃才傲物之气,总是精神饱满,胸有朝阳,不卑也不亢。谁也说不清,她的心魂,她的根何以就扎在了唐白河岸边上。没人能揣摩透她。”小说中的铁金凤是位来自土地深处、身上带有历史伤痕却又勇于改变命运的农村女性。农民先辈为摆脱贫困改天换地的坚韧精神和革命老区人的铮铮铁骨在她身上留下了深刻印痕。改革开放时代使她有了进入城市接受现代知识文化的机会,开启了她的聪明才智;难以割舍的土地情感和个人命运的牵扯,又使她毅然地飞回唐白河,成为宋槐营村民们应对历史挑战的主心骨。小说用饱蘸深情的笔墨相当感人地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遭遇,更写了她面对生存困境,如何带领乡亲们用现代的智慧和顽强的苦干冲出重围,去创造一代农民生活和劳动的新天地。
比起铁金凤,丁一峰这个人物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个在祁星镇危机四伏的困境下出任镇委书记兼镇长的中年人,所要面对的是前任未遭遇过的许多新矛盾。他上任伊始,就用铁腕整治曾一度乌烟瘴气的祁星镇的社会环境,还全镇百姓一方净土,接着是协调处理政府为大开发工程“征地”与农民为求生存“保地”的矛盾,协调处理土地转轨与农民转型的矛盾。作为一个乡镇的基层干部,他既要执行市委城市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又要带领群众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出路;既要统一全镇党委成员的思想,取得行动步调的一致,还要斡旋在群众与政府产生的对抗性矛盾冲突之中,以防矛盾激化。作者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将丁一峰的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这个形象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农村基层干部所匮乏的素质。这是一个既亲近乡土又颇具现代品格的乡镇官员,他能从现代化的大局着眼果断执行上级的决策但又不唯诺盲从;能处处为农民着想保护农民利益,但又绝不容忍自私行为和屈从保守意识;能巧妙地与社会各种层次周旋,自觉抵制种种诱惑,在歪风邪气面前保持着一身正气。他有着自己清晰的理念并坚定地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他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农村改革事业带头人的重要使命,就是在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下,不断打破传统固化的生存方式,不断打破土地经营的旧习,激活农村生产力,让有限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生机。要把千年来老老实实生活在唐白河两岸的农民,打造成一支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参与力、竞争力和制胜力的强劲大军,而不是只会被土地捆绑住寸步难移的人。最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施政理想。总之,小说中的丁一峰是一位有生气、有活力、有血肉的艺术形象。他的出现,不仅赋予作品以鼓舞人心的社会正能量,也极大地丰富了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先进人物画廊。
①⑤ 蔚蓝:《触按时代命脉的乡土放歌:评长篇小说〈风骚的唐白河〉》,《湖北日报》2006-05-26(10).
② 陈建功:《激情壮绘新农村建设的好小说》,《文艺报》2006-08-10(6).
③ 王建琳:《风骚的唐白河·后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73页。
④ 王建琳:《风骚的唐白河》,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作 者:张治国,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湖北文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开放基金项目“新世纪襄阳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1502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