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体系下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2017-07-13畅想
畅想
摘 要: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对自身资产的管理由最开始的储蓄向储蓄、理财、投资并行转变,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正是顺应时代潮流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业务类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同质化、短期化以及业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的频繁出现需要现代商业银行作出变革与创新,既要在改革的新阶段抓住机遇,又要对出现的挑战作出应对。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下的理财业务现状,分析相关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理财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b)-038-02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但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历史却仅有30余年。国内商业銀行在学习海外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的状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人理财业务。据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理念及相关技能,从而使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实现创新和进步,给居民的个人资产带来增值保值的益处,促进个人理财产品的合理化发展。
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概述
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个人理财业务的目标是实现财物安全与自由。
1.1 理财产品的种类
银行的理财产品按照对象的不同,主要包括:结构性理财产品、证券性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以及金融衍生物等。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是和利率、汇率、指数挂钩。证券性理财产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保险产品指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保险类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收益类型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保本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以及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保本固定收益类指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事项向投资者支付全额本金和固定收益的产品。投资者购买此类理财产品到期获得固定收益,银行承担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是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对应的,保本指的是银行保证向投资者支付本金,浮动是投资者承担本金以外的投资收益的浮动风险,因此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而言,本金和浮动的风险均由投资者承担。
根据理财产品的期限不同可将理财产品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理财产品。短期理财产品期限一般为1年以下,强调投资稳健,流动性好,收益率一般高于活期或同期存款;中期理财产品期限一般为2~5年,收益率一般高于短期,流动性略差;长期理财产品期限一般为5年以上,但流动性差,风险较大。
1.2 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1.2.1 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主的发展阶段。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币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第二阶段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形成的阶段。在2004年至2006年两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进行支持,同时国内股市逐渐好转,商业银行获准了人民币理财,这促使人民币理财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第三阶段是理财产品综合发展的阶段。银监会自2007年至今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条例,同时与黄金、利率等基础资产挂钩的理财业务逐渐被商业银行推出,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逐渐得以扩大,种类增多。
1.2.2 国内理财产品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现象和趋势
据国家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乡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已达485261.3亿元,而2005年初仅为141051亿元。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居民为了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实现财产的增值,居民开始关注理财,但绝大多数的居民缺乏专业的知识来应对风险,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国内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个人理财意识以及自身理财观念的提高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从单一化的产品种类向多元化产品的扩充,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质量的提升,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现代化科技和网络平台的创新。同时,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性逐渐增强,其他金融系统如保险、证券等与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合作,为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但是,在这样的大发展环境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风险。部分银行把理财产品当成解决信贷紧缩的方法,在发行信托类的理财产品后,由于收益率定位偏高,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风险飙升,使得投资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维护;银行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目标而对产品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有所隐瞒,造成客户利益受损;虽然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但究其本质,银行理财产品单一,缺乏创新。与国外发达国家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着其他的不足之处,如理财业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相应法律制度不健全等。
投资需求的不断扩大促使商业银行发行更多的理财产品以满足需求。与此同时,面对揽储的压力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种类和规模日益上升。例如:仅2013年一年,各银行的理财产品合计有47025款,截至2013年度,其规模已突破25万亿,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的平均比重超过20%。2014年,各银行的理财产品合计60911款,如表1所示。
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比例攀升主要原因包括:理财产品需求旺盛、投资渠道的拓宽、银行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2.3 国内理财产品的特点
产品类型丰富,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国内个人理财产品基本满足了投资者对期限的不同要求,同时也能够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选择相应的产品。
银行的理财产品趋于短期化。近年,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短期化现象明显,银行短期化的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全部理财产品的高比组成部分。收益率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银行理财产品在固定的投资期限中,其利率明显高于同期定期的存款利率,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涌入,促使银行在推出的理财产品中提高收益率。
出现品牌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例如:光大银行阳光理财计划、招商银行一卡通等。这些个人理财产品所产生的品牌效应不仅提高了银行的知名度,也为吸引客户做出重要贡献。
理财产品设计逐渐趋于专业规范,注重风险防范与控制。各商业银行先后成立专业理财产品研发部门来设计个人理财产品,促使银行在产品设计过程上更加专业化,并注重过程规范与风险防范,这也是银行注重自身持续发展和客户利益的表现。
2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受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导。F·莫迪利亚尼在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们考虑到了风险与收益两个方面,认为应将个人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个人对于理财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三个阶段分别为: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青年期,处于资金匮乏的时期,为降低风险,应当选择较为稳妥的理财产品;中年期,资金的不断积累促使个人有多余可支配的资金,同时也促使个人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因此,应增持相对具有较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比例;老年期,劳动能力下降,资金来源缺乏,同样,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降低风险,保障老年生活,也应选择较为稳定的理财产品,这也就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它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例,它的个人理财业务是世界上发展历程最长,对美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花旗的贵宾理财客户在全球几十个国家或者地区均可享受到高端贵宾的环球服务,无论是海外移居,还是在外留学,花旗都为贵宾客户提供着尊贵保障。
3 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愈加艰难。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促使商业银行需要在个人理财业务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又推动了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现实,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发展状况和政策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3.1 制定科学的理财业务战略
商业银行在制定理财产品的投资战略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战略进行。
3.2 设计合理的理财产品
在理财产品的设计过程当中,应重视产品结构的长期化和差异化。
3.3 建设专业化的理财队伍
加大对国外先进专业人才的引进与交流,通过专业化的培养提升国内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
3.4 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包括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和银行内部制度的完善。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约束理财市场,规定商业银行做好理财产品与投资标的的对应,实现每个产品的单独核算,单独管理等。
3.5 加强宣传教育,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
投资者教育一般被理解为针对个人投资者进行的旨在传播投资知识、传授投资经验、培养投资技能、倡导理性投资观念、提示投资风险、告知投资者权利及其保护途径以及提高投资者素质的活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也是持续攀升。相信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专业化理财队伍的建设、投资者理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下个人理财业务一定会有一个更为健康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G.维克托·霍尔曼等.个人理财计划[M].何自云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M].Free press,New York,1985.
[3] 袁锐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及发展建议[J].河北企业,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