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7-13宋禹慧

中国商论 2017年26期
关键词:供给侧十三五结构性

宋禹慧

摘 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总需求调控和管理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总供给调控变成了工作重点。虽然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生产力、产品数量及质量等总量上满足发展的需要,但在供给结构上存在一定缺陷。需求结构的一系列显著变化是供求间的最大难题,从供给层面入手,这个难题难以解决。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主要任务是将供给产出、组织形态匹配到需求结构、发展形态。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成了重中之重。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十三五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b)-185-02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所提出的。这体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取向趋势,具体表现为供需管理转移,由原来的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移。2015年11月10日,“供给侧改革”被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增加。同时,该概念提出是重大经济发展思想的转变。同时表明作为“看得见的手”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由刺激需求变为改善供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和提升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2]。

1 供给侧改革背景

1.1 国际背景

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还未完全消除,各国经济复苏态势短期内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形势令人担忧。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其他各国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倒退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国内需要主要靠借贷。此方式又埋伏下金融风险,使得经济复苏又增加不确定因素,不断受到挤压我国对外出口空间,出口贸易变数增多。(2)我国竞争优势受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削弱。新一轮革命表现为产业和科技革命,该革命进一步影响传统生产领域。发达国家在人才质量及数量上高于我国,且科技成果领先我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不断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发展科技,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变化的国际环境提高了对我国产业升级的要求,将消极作用施加于我国出口贸易。

1.2 国内环境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调整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弱化的传统动力和生成的新动力,同时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突出的双重矛盾表现在结构性和周期性。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描述:(1)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优势。故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东南亚和中南美等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突显,制造业向这些地区转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下降的劳动力人口总量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新竞争优势的形成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2)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中一些问题随我国经济发展逐步突出,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同时产能过剩蔓延至新兴产业;(3)逐渐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受资源制约,具体表现在持续增高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某些领域资源短缺;(4)增加的经济运行潜在风险。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加大,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运行的下滑风险增大。上升的银行不良资产和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务加剧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1.3 总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从投资、出口、消费三个方面入手的宏观经济政策表现为:(1)首先投资相比于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实践证明,当经济发展下行时,为减缓GDP下滑速度,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我国投资回报率(投资检验标准)近些年不断下降,2008年以前最低8%,下降到2012的2.7%,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力度不断下降。(2)出口方面,随着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因素上涨、人民币升值,一些外来投资商撤资到劳动力和土地更加低成本东南亚或拉美等地投资。直接后果是导致我国在出口优势方面不能体现,使得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变得不易。(3)消费方面,我国的现状是资本市场完善度较低,同时,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居民储蓄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降低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实施多年的总需求管理政策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高、金融系统的结构性风险大,这些问题已无法继续通过需求管理的办法来解決。

我国经济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本原因是长期的需要管理,而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是解决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2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路径

首先确定供给侧主要内容,一般认为供给侧由四大要素组成:资本、劳动力、创新、土地。其次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内容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数量同时必须打磨其增长质量。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改革供给侧。

2.1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是发挥资源自由流动要素市场的作用。(1)优化劳动力配置。人口红利要想保持,应放开生育政策;促进劳动力资源跨区域流动,应改革户籍制度;提升人力资本,应提高教育质量。(2)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提高企业利润,进一步释放企业自主能动性,应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土地流转可减少土地要素成本,应进一步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资本要素改革应通过降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财税成本等实现。(3)提升要素生产率。资本市场的完善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进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创新转化率的提高,应通过税费减免、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提供资金等手段实现。

2.2 化解产能过剩

由于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变化,导致产能过剩。故针对产能过剩改供给侧,从两个方面着手:(1)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进行升级;(2)发展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衰减,要用新兴产业进行代替。从产业结构来看,主要是两方面:第一重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各级政府应提倡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为消化过剩产能,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科技对落后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针对其他地区和领域需要,将过剩产能输出。

2.3 转变政府职能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转变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为中心,解除制度性约束,进一步发挥市场力量。(1)持续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各自优势。(2)统筹推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商事制度等领域改革,减少政府干预,企业自主进行经营决策,废除不合理规定,为企业进一步减负。

3 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意义

供给侧改革从供给角度出发,破除经济增长困境,构建供给端新体制,针对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增加有效供给于发展短板上,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供给侧改革战略意义体现在:(1)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改革供给侧可激发消费,进一步加重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使得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有利于提升社会创新能力。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发展,形成倒逼机制,在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刺激供给升级,形成需求增长与供给优化的良性循环。(3)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企业间交易成本可进一步降低,使得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投资增加,进而使得企业竞争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加。

总之,供给侧改革对国有企业作用巨大,表现为使得国有企业改革度进一步增加,使其垄断度进一步降低,最终使得市场作用进一步发挥,国企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过剩产能可在行业内进一步消化,最终使得国企生产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完成度和完成质量增加。同时,实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各地区间资源有效配置,可加快城乡、区域间要素的流动,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银平.“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J].上海企业,2015(12).

[2] 苗圩.着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招标, 2016(25).

猜你喜欢

供给侧十三五结构性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