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诗词的理想主义
2017-07-12翟小鹏
翟小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77-01
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志趣、理想、情操”也。古有“愤怒出诗人”之说,那是一种郁积于胸、纵横激荡而不得不一吐为快、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的思想情感。细读、吟诵、品味毛泽东他老人家的诗词,不自觉的发现一条宝贵的理想主义红线贯穿始终。渐行渐明,逐步丰满,最终实现。在笔者看来,其理想主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少年时追求解放个性
很难想象,在二十世纪初,在落后中国内地的韶山冲,一位普通的农家少年——13岁的湖南伢子咏《赞井》时会脱口而出:“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1906年)。前面看似普通的写景状物——“天井、高墙、水清、卵石、小鱼”,谁知后面会言志升华——“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个性张扬、境界凸显。一位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决心走出家乡、放眼远方的理想少年跃然纸上。不仅仅如此,三年后,16岁的他写出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咏蛙、赞虎与抒心中块垒巧妙结合,托物言志,以蛙自比。看似轻狂,却天生自信豪迈,透出自信人生、击水三千的领袖气概。通过前两首诗可领略少年毛泽东的飞天志向与非常胸怀。所以在后来的《呈父亲》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就显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那份走出家乡、立志成名、义无反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毅然决然其实就是追求个性解放、敢为人先的远大理想和博大胸怀。从此,三湘子弟走出韶山冲,如蛟龙腾渊、鹰击长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2 青年時追求解放劳苦大众
走出乡关的毛泽东,到长沙一师读书求学、到北京勤工俭学,理想逐渐明晰、丰满。期间主导的驱校长、单身谈判缴械、送朋友远涉重洋仅仅只是为了理想而小试牛刀。当袁世凯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时,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刊印的《明耻篇》封面上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5年)。寥寥数语、字字铿锵、坚如金石、掷地有声。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如漫漫黑夜中的火炬照亮自己与祖国前行的路。十年后,正值而立之年的他,独立橘子洲头,看山观水、俯仰天地、抚今思昔、一声长问,穿越时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军阀林立、共产党初建、国民党改组的革命洪流中,能够从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的革命形势下一声呐喊,破空而来。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与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绝无可能。当时对理想的回答是百侣来游。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由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视万户侯为粪土。鞭策和激励热血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把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两年后,风云突变,国民党叛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但在白色恐怖中,他用革命家的眼光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土地革命形势。不惜离妻别子,率领饱受地主重重压迫而个个同仇的农民,高举旗号镰刀斧头,向潇湘直进。在暮云愁的秋收时节,展开霹雳一声暴动。一场工农武装革命的巨大风暴,迅速席卷了湘东赣西的广阔原野,从此拉开了土地革命、解放劳苦大众的壮美画卷。在井冈山上、在瑞金的战斗岁月里、在长征的征途中,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千里。率领工农红军,放手发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痛击国民党反动派:“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横扫千军如席卷”《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终于实现了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大转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为后来党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实现自己解放全中国的理想作了最重要的铺垫。
3 中年时追求解放全中国
1925年,湘江边上的破空长问,“谁主沉浮”?10年后在陕北高原上那个冰天雪地的季节,他用如炬的慧眼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与天公比高,评述古代帝王雄杰,油然而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是深入革命实践后对10年前设问的巧妙回答。从此,他率领全党,团结各界。“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祭黄帝陵》(1937年4月5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遍地哀鸿满城血”,他义不容辞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无非一念救苍生”《有田有地吾为主》(1945年)。重庆谈判、转战陕北、不惜“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张冠道中》(1947年),终于“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喜闻捷报》(1947年)。终于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迎来了“人间正道”;终于结束了中国“百年魔怪舞翩跹”的历史,而“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在10月1日,他和他的战友、同志登上天安门城楼,用他那特有的湘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通过30多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终于实现了解放民众、解放全国的理想抱负。此后的中国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送瘟神》(1959年);此后的中国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韶山》(1959年);此后的中国更是“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
毛泽东他老人家离开我们虽已近40年了,但他的诗词中闪耀的革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乐观主义、理想主义光芒将永远为后世景仰。诗词中的艺术精神营养必将源源不断地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发扬,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