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2017-07-12郭绍霞李伟万雪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郭绍霞+李伟+万雪丽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具适应性的社会人才,各高等农业院校进行《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高校《园林植物组织培养》为例,通过对此课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以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考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19-02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现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并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通过对于细胞融合技术的研究,可以实现新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打破种属之间的界限。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是基于以上益处,在培养并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降低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所需的差距,提高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改变传统单一式课堂教育,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企业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向社会进行定向的人才供给。

1.课程体系的规划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农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农业发展需要的是能够将知识与动手能力结合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课程设置。现阶段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多以书面指导为主,理论性知识较强,而忽视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不关注。在课程的实际实施教授过程中,老师亦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至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际植物培养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并不关注。

2.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运用缺少自身特色。我国教育形式多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学校的教学状况,趋于一致的教学目标。就拿农学专业来讲,课程的设置也是尽可能地通用化,而非是细致地区分农业各个领域,个性化课程设置不明显。

园林植物的组织培养是要根据各地气候、光照、土壤条件等因素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高校畢业生多是留在本地区或者本省参加工作,那么对于在校生的实地培养就更为重要了。尤其是对于农学专业的教学来讲,教学课程的设置应紧密围绕本地、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设置,针对本地农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提早建立区域经济与人才需求的适应能力。

3.课程体系的编制程度不够科学化。传统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即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上增添了不少多媒体,但是依旧不能够带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来讲,这门课程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实际操作研究进而得到结论的,而在探讨过程中势必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在共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即是不断进步、学习、增强创新思考能力的过程,这远比一味地啃书本理论知识来的实在。

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课程体系缺乏反馈机制。学校的反馈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对于教学方法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而因未与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而被搁置;另一个是正常情况下,在高校课堂上多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学生与老师缺乏课堂互动,老师尽管讲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连基本的听课都无法保障,更不用说课堂思考与兴趣的激发。

二、《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具体改革措施

1.重视学生能力发展,突出课程实践性。在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进行改革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应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学生可以自己动手配置培养基母液、初代培养、继代培养以及驯化移栽的整个过程,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熟练使用实验仪器,是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规范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培养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深入思考并与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建立实验逻辑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加深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申请参与课程以外的科研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到组织培养基地进行实地参观,了解组织培养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所存在的问题,开拓学生研究思路,掌握科研方式方法,并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组织培养技术广阔的市场化前景。

2.优化、更新课程内容。首先,组织培养课程内容应进行调整与优化。教材不应一直沿用过去的老教材,而是要顺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根据社会对应用人才的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合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程的教材,并在教学内容中增添实验操作的相关内容,将实验操作与基本理论相结合,为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提供机会。

其次,随着科研人员相关研究的深入,更多园林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热点应被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现如今,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于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中。国内外科研人员已在单倍体育种、细胞突变育种、胚胎育种等各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突破。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组织培养相关知识补充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去,例如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低温保存的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植物组织培养保存方法的章节中去,拓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组织培养教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影像、动图等形式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逼真生动地传递到学生这里。例如在蓝莓的组培过程中,将外植体的选择、消毒、无菌接种、继代培养等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形象传达,让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到培养基的配备及仪器的具体操作等,便于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在基础理论知识授课结束后,可针对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对应的实验。再通过同學之间不同操作量及操作方法所产生的不同后果进行讨论思考,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综合性考核机制。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重要标准。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将所学知识带动到社会的实际生产中,因此仅有理论知识的考核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笔试成绩考核,而是采用学生考勤、笔试、课堂表现及实验操作水平多方面综合体现。综合性的考核机制能够细致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并可以给予及时的引导与指正,也能够通过考核测评发现教学各模块中存在的欠妥当的地方,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优化。细化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及注意力,高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全面的组织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总结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优化改革,通过提高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新、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等方式,并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机制,有效提高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培养基的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参与,能够及时发现疑难问题并优先选择通过实验自主解决或与同学商议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镇澳.植物组织培养与农业[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31(1).

[2]彭杨,李景申.应用组培技术繁育香石竹无毒苗的试验[J].天津农林科技,1998,(2).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ultivate more adaptable social talents,the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organiza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This thesis takes the "culture" of "Garden plants Tissue Culture"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is course,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schem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so as to provide some textual research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arden plants Tissue Culture";curriculum reform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
基本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BE模式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模型研究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