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让科学课堂如虎添翼
2017-07-12金鑫
金鑫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胜、好动等心理特点设计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 好奇心 小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22-02
近些年来,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1 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设计小实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令人激动的新颖事物的感受性,另一种是针对特定信息目标的“科学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恰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设计小实验时,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当学生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要求时,思维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奇心,笔者根据不同课型,采用“好奇心”引导、游戏引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等方法来激趣。比如《食物中的营养》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笔者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把无色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再让每个同学在桌子上摆饭粒……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说,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产生了层层疑问,探求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亦随之产生了。这时,教师步步引导,便进入了“食物中的营养”的教学天地中了。
科学知识每每是在“好奇心”中被发现的。教学《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磁铁性质,笔者把学生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选择的材料相同。第一实验小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铜片、铝片、塑料片;另一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铜片、铝片、塑料片、小木头、小石子、玻璃、橡皮、布条等。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第一组选择的材料中,具体的同类(铁制)材料只有一块铁片,无法从同一类的材料中找到“磁铁能吸铁”这一规律;第二组选择的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科学性。两组学生在实验中对对方的实验均产生了疑问,这时,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鉴别,最后才明白,磁铁能吸的只有“铁”这种材料。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科学知识,也使小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大作用。
2 根据学生好问心理设计小实验
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平时喜欢观察和思考,遇到一些不懂的东西总是要问个究竟,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演示出来的实验现象,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例,且朴素唯物、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无一不能提供给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然而,大多数时候,学生们自发的观察往往流于肤浅,随意且缺乏逻辑性的思考则一般都较为幼稚和散乱,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问题通常显得不着边际、也不够成熟。放任自流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地设计小实验,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科学知识的思路去观察现象、发现和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符合逻辑地提出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听好课的目的。
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时,笔者选择了瘪乒乓球能被开水烫鼓这一事实,作为激发学生疑问的材料。
师:我这里有4只瘪乒乓球,谁有办法让它们重新鼓起来?
生:把它放到热水里,瘪乒乓球膨胀就能鼓起来。
师:为什么要把它放到热水里?
生: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膨胀。
师:你认为是乒乓球的哪个部分膨胀?
生:乒乓球的外壳膨胀。
生:乒乓球里的空气膨胀。
师:你们是这样想的,上来试试吧。
生:怎么有两个乒乓球鼓不起来?哦,原来是有小孔啊!
师:那么,你们认为乒乓球能鼓起来与什么有关?
生:与乒乓球漏不漏气有关系,漏气的乒乓球不能鼓起来,不漏气的乒乓球就能鼓起来。
生:空气跑掉了就不能鼓起来。
师:跑掉了的空气从哪里来?
生:这部分空气可能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了。
师:空气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跑掉了我们也看不到。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能够知道空气真的受热体积会膨胀呢?
学生针对以上观察现象,立马产生疑问,很想问个为什么,这样设计小实验,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好问心理,引起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也从对这一个现象的质疑开始了。
科学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使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学生自然也就喜欢上科学课了。
3 根据学生好胜心理设计小实验
小学生年少气盛,急于用胜利来加强自信,普遍好胜心较强,平时碰到问题喜欢与人展开争论。如果能够设计小实验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引导迁移到学习上,对有关问题的争论就是就是一种学习、提高和完善认识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笔者把一些直接学习起来较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过渡性的小实验,让学生展开争论。由于好胜心理的作用,学生会努力凭借已有的学识和推理,根据他们对所争论的问题的片面看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从中获得认识上的进步,最终辨出真知灼见。
例如,“拔河比赛”。器材:一根直径3厘米左右,长1米左右的钢管和一小瓶油。找两个同学,一个个大力大,一个个小力小,对拉,胜负如何?再在个大的同学握手处抹上油,再对拉,胜负又如何?我设计的这个小实验,它的巨大作用在于,利用了学生好胜的心理,马上将学生引到了《摩擦力》的教学上来。这个小实验马上激发了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便于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得到纠正与补充,获得的进步较大。这比之于传统的由教师单独上演的“独角戏”,效果要好。
伟大教育家孔子總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设计一些低成本,高效的小实验,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和习惯,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科学课堂中设计小实验应该尽量灵活一点,“花样”尽量多一些,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引导他们去发现、思考和探索科学现象的真谛。
总而言之,设计小实验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喜欢上科学课,这就是小实验让科学课堂如虎添翼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