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分析概括能力,扎实阅读的基本功
2017-07-12王立群
王立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79-01
阅读,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对精神食粮的吸收。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较大程度地决定了知识营养吸收的好坏。因此,要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文通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与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分析概括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表达等。不掌握这种能力就很难读懂课文,提炼不出重点。可见,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有效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夯实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 紧扣文眼,分析课题
课题,乃文章之首,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精华之所在。透过课题,我们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借助文本想要表达的情感等很多信息。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如《詹天佑》《少年王冕》《祁黄羊》《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有的课文,用主要事件做题目,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顾茅庐》《第一次抱母亲》等。有的时间或者地点,也成为课文的题目,如《天安门广场》《泉城》《秋天》等。还有的课题,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爱如茉莉》《生命的壮歌》《我不是最弱小的》等。不管是哪一种课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课题。
教学新课,时常让学生紧扣课题质疑,提炼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行概括。提出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将成为帮助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敲门砖。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可以围绕课题展开提问: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他是怎样打的?打了几次?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将一个课题扩展成了几句话,并进行逐步地丰满,使概括更加贴切、完整。类似这样的课文有不少,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三顾茅庐》《莫泊桑拜师》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填空:_____(谁)_____(怎么样地)问:“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在这句话的前面增加两条横线,让学生补充是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把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目标更明确,还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课文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自身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抓住关键,精准概括
很多课文在前面或后面都会出现“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利条件,披文入境,抽丝剥茧,从而引导学生捕捉到这些有提示性作用的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意,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好方法。例如,《广玉兰》一课,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写“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这是一句总起句,有引起下文的作用。那能看到哪些姿态呢?文章接着开始具体描绘广玉兰开花的几种形态。教学这一段时,笔者让学生分别列出花开的各种形态,使他们懂得,自己列出的四种(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了的),对总起句来说,就是具体的分析。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抓住具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句进行思考,分析概括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再如,学到《莫高窟》一课,学生就能抓住莫高窟的彩塑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莫高窟的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莫高窟的藏经洞的特点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有了这样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分层、分段,概括段意、罗列提纲,就容易多了。
3 授之以渔,边读边想
在此以《第一朵杏花》一文为例,简略地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分析边进行概括。
首先,一看课题学生就可以想一想:第一朵杏花长什么样?它与别的杏花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写第一朵杏花呢?读完第一自然段又可以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概括一下,这一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在干什么。即一天中午,竺可桢在院墙旁观察杏花,这一幕被一个孩子看到了。与课题联系起来想一想,第一节中引出了“杏花”这个关键事物。读完二至五自然段,学生透过竺可桢与孩子的一番对话,思考发现:竺可桢经常观察杏花,而且他十分想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时候学生再与课题联系起来,对这“第一朵杏花”就更为好奇,激发起他们继续阅读探究的兴趣。读完第六至十四自然段,学生的阅读兴奋点被点燃:孩子听了竺爷爷的话,认真观察,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此时学生对“第一朵杏花”的兴趣越来越浓,究竟其中有什么奥妙,让竺可桢如此执着?在学生读完课文十五、十六自然段后,终于揭开这朵杏花神秘的面纱:正是因為竺爷爷常年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此时,课题“第一朵杏花”不再是学生主观意识中的一朵春天绽放的花了,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条线,一个缩影,学生从中深刻感受到的是:竺可桢爷爷在科学研究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正因为学生围绕题目,边阅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才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文概括,总结中心,也就简单多了。教会学生掌握方法,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尝试分析、概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应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告诉他们如何边读边想,怎样分析概括。这样,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阅读的基本功,分析概括能力对于学生而言的确是个学习难点,但事实证明,这一难点是可以攻破的。只要我们能够沉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中善于积累、反思、钻研,做一名智慧型教师,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不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