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滇皂荚优树选择初报
2017-07-12高苹寸德山杨丽梅杨发余尹加笔
高苹+寸德山+杨丽梅+杨发余+尹加笔
摘要:在德宏州梁河县滇皂荚主栽区,实施了滇皂荚优树调查选择工作,通过初选、复选和决选程序,选择结实好、产量稳定的滇皂荚优树,为下一步滇皂荚良种种源的筛选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为:符合标准的初选优树103株,复选优树32株,决选优树10株;决选优树平均树冠投影产量3.46 kg/m2,10号优树最高(4.95 kg/m2);平均鮮荚出籽率35.5%, 10号优树最高(41.2%);平均出干仁率5.02%,1号优树最高(6.42%);平均树冠投影干仁产量0.175 kg/m2,10号优树最高(0.275 kg/m2)。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昆明)进行皂角米成分检测,其中皂角米平均蛋白质含量2.91%;每100g维生素C含量平均12 mg/100g;平均总糖含量0.257%;平均氨基酸含量17.31;平均P含量0.106%,Zn含量15.8 mg/kg,Fe含量58.2 mg/kg。
关键词:滇皂荚;优树选择;德宏州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7803
1 引言
滇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var.delavayi)为苏木科(Caesalpiniaceae sp.)落叶乔木。滇皂荚果是传统的医药食品、保健品、洗涤用品和美食的天然原料。皂荚的根、叶、皮、皂刺均有药用价值,皂刺入药可活血并治疮癣。外胚乳(又名“皂角米”、“皂荚仁”)属高能量(336千卡/100g)、高碳水化合物(61%)、低蛋白(粗蛋白3.00%)、低脂肪食物(0.95%),具有祛痰、利尿、养心通脉、清肝明目、美容养颜等功效,为宴会甜食佳品,仅产于云南。因滇皂荚对人体良好的保健功能,使其成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2 调查地概况
2.1 自然概况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部,介于东经98°06′~98°31′、北纬24°31′~24°58′之间。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年均气温18.3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 ℃;极端最高气温33.7 ℃,极端最低气温0.9 ℃。年均日照时数2385.5 h,年均降雨量1396.2 mm。滇皂荚主要种植区域在梁河县曩宋乡,小厂乡有少量分布。
曩宋阿昌族乡隶属梁河县,是—个典型的农业乡,近年来,曩宋阿昌族乡党委、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本乡区域优势,以市场为守向,积极发展有市有价的“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主要是把滇皂荚和白花油茶培育成全乡的—个新的支柱产业,共种植滇皂荚11000多亩,现已挂果5000多株,总产值50万元,种植白花油茶1300亩,总产值11万元。滇皂荚和白花油茶的发展,将为曩宋乡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 滇皂荚种植情况
滇皂荚在德宏州有较长的栽培历史,因其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较高,20世纪90年代末,以梁河县为主在州内各县市开展了大规模栽培,种植面积曾达到2万余亩,目前梁河县仍保存有5000余亩。现有的滇皂荚林分中,具有经济收益的滇皂荚单株较少,多数是没有产量,或是产量较低。林分存在着品种混杂、产量大小年严重、品质不一、花期不一致等现象,制约了德宏州滇皂荚的发展。
德宏州梁河县曩宋乡马仑村、大猛藏村是德宏州种植滇皂荚较早的自然村,有100多年种植历史,单株年产值1万元以上的滇皂荚树有60多株。2013年以来,皂荚仁(皂角米)市场售价300~350元/kg,两个自然村销售皂角米收入达11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3.1万元。根据目前种植情况,滇皂荚种植后,5年开始挂果,第8年后进入盛产期,盛产期能持续百年以上。
3 优树选择
滇皂荚优树的选择是在德宏州内各县市,重点在梁河县滇皂荚实生林分中选育出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滇皂荚优树。选优程序如下。
(1)制定调查方案。2013年,制定《滇皂荚优树选择方案》。采用标准枝法估算备选优树单株产量,估算树冠投影产量。采样计算鲜荚出籽率、出鲜仁率和出干仁率。按照树冠投影鲜荚产量、树冠投影干仁产量由高至低逐一筛选,并综合树体抗病虫害能力,选定优树。
(2)优树的选择。2013年10月按照《滇皂荚优树选择方案》开展优树选择工作,于2013年10月,在梁河县现有的5000余亩滇皂荚林分中,依据单株鲜果产量≥500 kg或树冠投影面积产量≥2.5 kg/m2为标准,初选出生长健壮、结实好的滇皂荚优树103株,挂牌登记。2014年10月,对初选优树进行产量调查,将达不到选择标准的优树进行淘汰处理,最终获得复选优树32株。2015年10月,对复选优树进行产量调查,将达不到选择标准的复选优树进行淘汰处理,最终获得决选优树10株。
4 选优结果
4.1 决选优树基本情况
滇皂荚决选优树分别编号为:LHZJ01、LHZJ02、LHZJ03、LHZJ04、LHZJ05、LHZJ06、LHZJ07、LHZJ08、LHZJ09、LHZJ10,各自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10株决选优树,其中大勐藏村5株,勐竜村1株,河东村4株。各优树长势好,无明显病虫害。平均树龄38.4年;平均海拔1386.1 m;平均树冠投影产量3.46 kg/m2,10号优树最高(4.95 kg/m2);平均鲜荚出籽率35.5%,10号优树最高(41.2%);平均出干仁率5.02%,1号优树最高(6.42%);平均树冠投影干仁产量0.175 kg/m2,10号优树最高(0.275 kg/m2)。1号和10号优树表现较好,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LHZJ01优树。原株位于曩宋乡大勐藏村,海拔1346 m,树龄44年。树冠呈自然圆头型,一回羽状复叶,常簇生,偶有两回羽状复叶。小叶2~8对,近革质,长椭圆形,长2.2~6.5 cm,宽1.1~2.6 cm,先端圆形微凹,基部圆,微偏斜,边缘具圆锯齿,无毛。花白色,5月开花,花长7.1~8.3 mm,排成稀疏的穗状或总状花序,长14.7~20.1 cm;花梗短,长约1 mm;萼片3~4;花瓣3~4,盔状;雄蕊6~8(~9),花丝中部以下被绵毛。果为带状荚果,扭曲明显,绿色,于9~10月成熟,熟后颜色加深,荚果长27.8~58.9 cm,平均长43.51 cm,荚果宽3.8~5.5 cm,平均宽4.82 cm,平均单果重59.75 g,最大单果重64.3,最小单果重55.9 g。
(2)LHZJ10优树。原株位于曩宋乡马仑村,海拔1422 m,树龄22年。树冠自然圆头型,一回羽状复叶,常簇生,偶有两回羽状复叶。小叶2~8对,近革质,长椭圆形,长2.7~5.5 cm,寬1.2~2.2 cm,先端圆形微凹,基部圆,微偏斜,边缘具圆锯齿,无毛。花白色,5月开花,2~3个花序簇生较多,花长6.5~7.8 mm,排成稀疏的穗状或总状花序,长14.5~20.0 cm;花梗短,长约1 mm;萼片3~4;花瓣3~4,盔状;雄蕊6~8(~9),花丝中部以下被绵毛。果为带状荚果,扭曲不大,相对通直,绿色,于9~10月成熟,熟后稍微偏黄。果长45.6~68.8 cm,平均长54.68 cm,果宽3.8~5.4 cm,平均宽4.44 cm,平均单果重63.8 g,最大单果重65.5 g,最小单果重44.9 g。
4.2 成分测定
皂角米平均蛋白质含量2.91%,最高为7号优树,最低4号优树;每100 g维生素C含量平均12 mg/100 g,8号和10号优树高达20 mg/100g;平均总糖含量0.257%;平均氨基酸含量17.31;平均P含量0.106%,Zn含量15.8 mg/kg,Fe含量58.2 mg/kg(表2)。
5 讨论
(1)本次选出的10 株优树是德宏州重要而宝贵的滇皂荚优良基因资源。随着德宏州滇皂荚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良种穗条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建议进行滇皂荚优树的扩繁育苗,扩充油茶优树的基因资源。
(2)建立采穗圃,实现保护和繁衍优良基因型的目的。建议尽快建立滇皂荚良种采穗圃基地,将保护和扩繁滇皂荚资源结合起来,以促进滇皂荚产业发展。
(3)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滇皂荚虫果率普遍较高,要提高滇皂荚产量,必须重视防治虫害。这就需要观察害虫的生活史,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郜 锐,陆 斌.滇皂荚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8,37(1):95~99.
[2]邵则夏.多功能优良树种滇皂荚[J].云南农业,2001(12):14.
[3]范 崇,王媛媛,董文明.滇皂荚开发现状与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4):30~33.
[4]李艳目.皂荚树的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85~86.
[5]杨海东.皂荚的多种功效及其绿化作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4):73~74.
[6]史建霞. 涉县野皂荚的开发利用价值及栽培技术[J]. 现代园艺,2015(9):65~66.
[7]姚 方,吴国新,司守霞. 规模化培育皂荚前景及技术措施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226~227.
[8]郭立民. 皂荚的繁育栽培技术及用途[J]. 山西林业科技,2011(3):51~52.
[9]张祖成,黄春晖. 皂荚栽培技术及利用价值[J]. 农技服务,2011(7):1068~1069.
[10]李艳目. 皂荚树的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3):85~86.
[11]梁河县科委 寸守自. 滇皂荚的栽培[J]. 云南科技报,2001-10-22(003).
[12]张长征. 皂荚栽培技术及应用[J]. 现代农村科技,2013(18):55.
[13]赵晓斌,何山林,李灵会. 药用皂荚树的栽培管理技术[J]. 现代园艺,2012(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