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名校的校训故事

2017-07-12张虹

教育 2017年27期
关键词:南开校训中学

张虹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指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学校精神的凝练表达。历史名校的校训,不同的校训形成了不一样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教育生态多样化的需要。对学生而言,校训是暮鼓晨钟,警策自己;是指向鲜明的路标,确定自己的方向;是一把尺子,时刻度量自己的言行,进而潜移默化地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甚至会影响到一生。每一则校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北师大附小:严谨治学沿袭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附小是北京也是全国办学历史悠久的小学之一,其前身是清代义塾,始创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如今百余年过去,校名虽经更迭15次,但学校北院仍留着当年的古朴门墩,校舍也依然是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格,校园内部分建筑仍保留着青瓦房顶和彩绘雕梁。

进入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百年學校”的铭牌,“闻一知十”“闻鸡起舞”“一言九鼎”“凿壁借光”等图文故事就挂在门廊两边,丰厚的文化积淀扑面而来。

1934年,时名“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校”,提出了“知耻自励,存诚不欺”校训。“知耻自励”是对主观修养的要求,“知耻”语出《礼记》;“存诚不欺”是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出自《周易》。当时,中华民族承受着内忧外患,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仁人志士大声疾呼救亡图存,校训中蕴含着教育者对学生寄托的殷切希望。

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后的“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提出以古代“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内容的校训,这8个字是全校师生趋美向善、追求高尚的座右铭。改革开放时期,为突出时代性,培育社会主义人才,校训定为“健康、乐学、合作、创新”,延续至今。现任校长郝雅玲说:学校在百余年的传承中,校名变了,校训改了,但严谨治学的精神始终不变,这是写在教风里面的,历任校长沿袭至今,都要求老师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所以要特别认真,甚至有些苛刻地要求自己。

2016年4月18日,学校举行133周年校庆。从这所百年老校走出去的十余名老教师和老校友重返校园。年过七旬的老教师林维琼说:1963年入学的那批学生家里都很穷,当时有一个孩子叫董浩,他举手的时候胳膊总是90度,端坐如钟,不管别人怎么闹他都一动不动。林维琼还保存着董浩当年的生字本,上面盖着的“优”字红戳色彩依然。

1962年入学,现为世界某500强企业文化艺术总监的杨浪说:“学校的音乐教育特别具有‘文艺范。我就是在那时候喜欢上音乐的,记得二年级时赶上学雷锋,就从高年级的同学处学会了一首《星期天》,唱的内容是学雷锋。有那么一个星期天儿,我家的门口一拐弯儿,有一个老奶奶在路边儿……我赶紧走到她跟前儿……”此外,学校还走出了王蒙、陈凯歌等文艺界名人。

他们入学时的校名不同,但相同的教育理念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相同的基因。

苏州草桥实小:校训与班名运用

走进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历经百年的标志性建筑——红楼,可以看到创办人王同愈的浮雕,浮雕两侧,镌刻着他提出的八字校训——“宣礼、尚德、发悟、肃志”。宣礼,就是宣扬礼仪;尚德,崇尚道德;发悟,是启发智慧;肃志,是端正志向。这个校训涵盖了对学生的学习、做人的方方面面。王同愈提出八字校训之后,又将其丰富为“勤信忠、智仁勇、真善美、庄敬诚、和平义、文明礼”,每一个字代表一种行为准则,并以这18个字为学校的18个班命名,比如一年级一班,也叫“勤”班,其他的以此类推。

1906年,在首届学生中有位叶绍钧。老师章伯寅为他取字“圣陶”,语从“圣人陶钧万物”,鼓励他以圣人为榜样,为改变世界不懈努力。这名学生就是日后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从这座朴素的校门走出的还有史学界顾颉刚、画家颜文樑、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等。

现任校长杨瑛说:“有一个时期,苏州老城区不少学校都往新城区搬迁,而当时正提倡创建现代化教育学校。我们也考虑过搬迁或者扩办,但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之后,决定保持现状,延续三轨制、18个班的传统。回过头来想想,无论是8字校训,还是18个班的命名,王同愈提出的这些理念其实跟我们当今的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再联系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以及‘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成良好习惯,我就深刻体会到这些教育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所以,他们的教育理念,历久弥新。”

可是,如何让简约而又深奥的校训走进学生的内心呢?杨瑛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她将学校的四幢教学楼分别取名为宣礼楼、尚德楼、发悟楼、肃志楼,校训上墙使校园中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还照旧以18个字定为班级名称,提醒孩子们记住自己言行的准则。比如,“诚”字班的主题班会,讲述了班里同学李明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买钢笔时钱不够了,小卖部的阿姨赊给了他,第二天是周末,李明没有还钱,周一时李明感冒在家休息,4天之后,他去还钱时,小卖部阿姨却忘记这件事了。李明最终因为自己的诚实行为而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称赞。围绕校训,学校还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百余年来,草桥小学的校名变更了不下10次,但不变的校训却传承下来,成为一代代草桥学子做人处事的准则。老校友周国忠已经71岁了,他是苏州首批个体商户,诚信经商,获得过劳模称号,还连续6届当选市人大代表。周国忠说:“这些都得益于6年的小学生活对我的影响——那时的草桥,校有校训,班有班名,校训融入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写进了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行动中,学生们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地践行校训,形成了习惯。”

2016年6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用长达3分32秒的时间报道了草桥实验小学的八字校训,于是,这所并不普通的小学因为坚守校训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南开中学:“公能”志向始终如一

南开学校肇始于天津。创始人张伯苓原为北洋水师见习军官,目睹了甲午战败后“国帜三易”的悲愤一幕,立志兴教救国,遂弃武从教,在严修家馆讲授新学。

1904年10月,张伯苓和严修创立南开中学。1919年,创建了南开大学。193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学校建校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张伯苓总结办学经验,宣布南开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定为同一个校训。“允”是承诺的意思,对受教育者来说可理解为要求;“公”当然是指国家和人民大众相联系的事业;“允能”是要求受教育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工作能力,锻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日新月异”,即要求受教育者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1936年夏,张伯苓在沙坪坝购地800余亩,建成“重庆私立南渝中学”。抗战爆发后,天津南开中学的部分师生内迁入渝,与南渝中学合并,改名“重庆私立南开中学”。从此,张伯苓先生“教育救国”的理想在重庆得以落地生根,天津南开学校的校训,自然成为重庆南开中学的校训。至此,南开学校校训、校名从未变过。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表示:80多年前的校训,在现今依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南开中学创办伊始高举“为公”大旗,开一时风气之先,现今“公能”校训便成了南开人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信念和动力。

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纪念母校95周年校庆题辞中写道:“大猷1921年入南开,中学四年,大学四年,任教二年。六十余年以来,求学、为人、就业从未有违伯苓校长教诲(之)南開精神。”

2005级宏志班学生庹蓝兰,高中毕业后考上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期间她两次召集宏志班同学利用寒暑假到丰都县暨龙乡乌羊小学支教,现身说法让家庭贫困孩子树立信心。2009年,她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秦玥飞是南开中学高2005级的毕业生。高中毕业后,他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2011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后,到湖南衡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仅仅一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帮村民引进80万元资金,建起了敬老院;随后,他还带领村民修水渠,硬化村路,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耶鲁哥”。2013年,秦玥飞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美村官”。

著名学府的高材生,缘何不当高薪的城市白领,选择做一名村官?他的解释很简单:“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促成了我的这个决定。‘公便是无私无我,‘能便是实干苦干。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校训。”

秦玥飞提到在南开记忆最深的事情时说:特别怀念和同学们一起唱校歌的情景,南开的校歌——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锓锓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和我唱过同一首校歌的还有敬爱的周总理,这样的校歌唱着唱着,就有了文化上的认同。

温州中学:教育情怀与启迪智慧

朱自清先生于1923年在温州中学任教期间,曾写下“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一语,这八字箴言后来成为温州中学的校训。此外,他还为温州中学校歌作词:“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真可谓融古通今,辞精义达。

在校训、校歌里,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情怀、器局,还有他那乌托邦式的教育理念。从字面解释温州中学校训,大致的意思是:要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领袖型人才,能够成为一方圣人,启迪智慧。

对于现今的学生来说,如果让师生“作圣”,那真是比登天还难了!但难虽难矣,却不可不为。虽然成不了圣,但是沿着“作圣”的方向,依然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正确人生方向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温州中学现任校长朱景高赞叹:一代代温中师生,以他们的实际言行,为“匡国”和“启蒙”做了最好的注释。温中历史上金嵘轩校长,曾三度主持温中校政,先后共26年。在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乱世,校方负债累累,教师薪金无着。先生变卖家产,充发教员薪金,延续温中教育之薪火。献身教育,毁业兴学,是为“匡国”。

在朱景高看来,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其独特的文化,没有其独特的个性,那么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话。而求索与创造,担当与奉献,是温中与生俱来的精神文化基因。尽管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与变迁,但110年来,对于人的尊重,对价值的传承,对时代的担当,温州中学从未变过。

猜你喜欢

南开校训中学
校训展示墙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辉煌的起点:论南开新剧团早期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