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蜉蝣撼大树”与“蚍蜉撼大树”辨析

2017-07-12孙俊芝马振兴周长发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蜉蝣辨析

孙俊芝+马振兴+周长发

摘 要:我国古诗中出现过“蚍蜉撼大树”和“蜉蝣撼大树”两种说法,二者的本意有所不同。前者是“不自量力、不能得逞”的意思,而后者是“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意思。仔细辨析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和翻译它们。

关键词:蜉蝣 蚍蜉撼树 本意 辨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57-02

我国古代的文言文和诗词歌赋极其璀璨瑰丽,为我们提供了庞大且生动的语言素材。然而对于它们,我们要在真正领会其原意、掌握其精髓的前提下才能引用、借用、使用甚至巧用,不然会很容易误解作者、误导读者。比如我国古文中,曾出现过两种昆虫“撼大树”的说法,分别为“蜉蝣撼大树”和“蚍蜉撼大树”。对它们一知半解的理解和引用,曾导致一些笔战和翻译错误,故仔细辨析它們的原意和来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引用和使用它们。

根据我们的考证,“蚍蜉撼大树”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韩愈(768—824)《调张籍》的诗中,其诗开头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诗中的“蚍蜉”实际指或就是大蚂蚁(宋妹婧,2011),很多蚂蚁都能在树上做巢或活动,因而它们是树上常见的昆虫种类。又因与大树相比,它们微小如尘,故韩愈诗中的“蚍蜉撼大树”可以解释为“自不量力、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从诗意上看,本诗是针对当时有人不太重视或贬低李白、杜甫的诗作或文化成就而作,目的是推崇李杜两人。进而认为,有意或无意贬低李杜两人是愚蠢的、可笑的,也是不自量力、不可能有结果的。后人多有引用和借用。

如,宋朝的赵与时《宾退录》卷二:“又黄次伋者,不知何许人,赋《评孟》诗十几篇,极詆孟子且及子思……蚍蜉撼大木,多见不知量也。”

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清朝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史通》:“要之,蚍蜉撼树,言匪由衷,柳翳隐形,志在避祸,千载之下,必有心知其意而莫逆者。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1982)九章:“什么过激党?蚍蜉撼树,中什么用?”

袁鹰《深深的怀念》(1987):“那些逆时代车轮而动的小丑,(如)妄想摇撼参天大树的蚍蜉,人们对他们只有憎恨、愤慨和唾弃。”

“蜉蝣撼大树”最早出现于明朝刘昌(1424—1480)的《县笥琐探·恃才傲物》(图)中,其写道:“……予在乡时,闻邹御史亮作三夸诗,其一言苏平,其二言汤公子,曰:‘汤家公子善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文章光焰万丈长,却说杜陵无好句……” 此处“蜉蝣撼大树”的真实意思需要仔细推敲。

刘昌的《县笥琐探·恃才傲物》通篇是写当时有人喜好借贬低别人甚至名人来抬高自己。文章开头就说“予读《唐书·艺文传》,所载文章士多诞傲”,接着举了两个例子,一是郑世翼,他当着曾写出过好诗句的崔信明的面将后者呈看的诗投入江中,并说“所见不迨所闻”。另一个是杜审言,他说如果当时的天官侍郎苏味道听到自己如何判案,就会羞愧而死,“彼见吾判,且羞死”。病重的时候,他又说“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也就是说,他活着其才情就一直压着别人,使大家没法超越,故他今天死了后大家可以有机会了,因而觉得很宽心,但又很遗憾看不到有什么人可以代替自己。但这些人为什么如此怪诞且执迷不悟呢?“其矜诞若此,而居之不疑,何邪?”文章下面又举了三个类似的人做例子来找原因。第一个为苏平,二是汤胤绩,三是刘草窗。作者曾与后两人见过面,并看到汤胤绩对刘草窗“执礼甚恭,携八诗就评”,对并刘草窗的《白鹊》诗“大称服”。作者因此叹道:“此颇近夸而夸者,亦复自屈于夸者,要亦遇其敌而然也。”即认为,对于那些爱借别人抬高自己的人来说,当遇到同样的敌手时,往往会变得老实而屈服。由此可见,“蜉蝣撼大树”完全没有“自不量力、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与“蚍蜉撼大树”完全不同。纵观《县笥琐探·恃才傲物》全文,可以认为,“蜉蝣撼大树”实际是“借助别人或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吹捧自己、吹嘘本人”的意思。“蜉蝣撼大树”实际是“蜉蝣撼于大树”也!

首先,古文多省介词,诗词中最多,如“夜泊(于)秦淮近酒家”、“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再者,蜉蝣是一类水生昆虫,它的稚虫生活于水中,亚成虫和成虫在陆地和空中生活,白天往往停歇在水边树叶下面,故将蜉蝣与树并提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还有,《诗经》上就说“蜉蝣之羽, 衣裳楚楚”“蜉蝣之翼, 采采衣服”“蜉蝣掘阅, 麻衣如雪”,因蜉蝣成虫不饮不食,腹中充满空气,体色及飞行动作十分漂亮。因而,将在树上摇动的蜉蝣比喻为“借别人而夸大自己且洋洋得意的人”也有一定的同比性。

“蜉蝣撼大树”会不会是“蚍蜉撼大树”的笔误?从这两句话所在的诗文来看,明代刘昌的诗文明显是借用了唐朝韩愈的诗文,如两诗中都有“文章、光焰万丈长、撼大树”这些一模一样的字句,因而说成是笔误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另一方面,正因为有这些相似之处,我们要更小心对待那些不同之处。笔者认为,这里的“蜉蝣撼大树”最大的可能为作者意识到两个语境中需要用不同的比喻而故意为之而得。

对“蜉蝣撼大树”和“蚍蜉撼大树”的误解误用,在今天仍然偶尔出现,如赵瑞华(2011)就将《诗经》中的“蜉蝣”写成“蚍蜉”。除了粗心大意之外,对这两句话的错误使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些人不了解“蚍蜉”和“蜉蝣”这两类昆虫及其生态以及两者的不同,二是不能真正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1929)(第三篇七)中写道:“……假使你内省不疚,那小孩子的醉态就像蜉蝣撼大树,何损于你的泰山北斗呢?”。这里,郭沫若似乎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对大人来说,一个喝醉酒的孩子对他的不敬或评论是不会有重要影响或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这里,似乎应该用“蚍蜉撼大树”而不是“蜉蝣撼大树”,作者可能是用错或误用了这两个容易混淆的句子。

贾祖璋(1981)认为将毛泽东的“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中的“蚍蜉”英译为“mayfly(蜉蝣)”是不妥的,并且说“蚍蜉身体结实,说它行近树木,妄图摇动树干,虽非事实,也还是可以允许的想象。至于蜉蝣, 则既小又弱(虽然它比蚍蜉要大一些),只在空中飞行,怎能想象它会有撼树的勇气。”可以说,他的观点(即认为蚍蜉实际是蚂蚁,不能译为mayfly)是對的,但论述的理由却完全与事实不符,这属于上述错误的第一种情况。

郭敬明在《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写道:“最近小呆和小白的体重和身材都突飞猛进,我那天突然来了兴致想抱它一下,结果差点把老夫这把骨头弄散架,我弯下腰去抱住它,本来以为轻松就起来了,结果我几乎听到我的腰‘卡嚓一声……我怀里的郭小呆非常茫然地望着我,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树的蜉蝣。”在这里,非常明显,郭敬明想表达“自不量力”的意思,但却用错了古文。李荣先、南华(2012)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但又说蜉蝣“不可能撼动大树”也是望文生义。

参考文献:

[1] 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88页.

[2] 贾祖璋.蚍蜉和蜉蝣[M].读书,1981,1:58.

[3] 郭沫若.女神·我的童年(第三篇:七)[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一版.第273页.

[4] 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第84页.

[5] 李六如.中国当代小说藏本(六十年的变迁: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第121页.

[6] 李荣先,南华.应是蚍蜉[J].咬文嚼字,2012,02: 8

[7] 刘昌.闲中今古录摘抄(县笥琐探摘抄)[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第21页.

[8]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1963年1月,第90页.

[9]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三(史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第303页.

[10] 《诗经》.中华传世名著精品[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99页.

[11] 宋妹婧.蚂蚁异名的理据初探.语言文学[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601.

[12] 袁鹰.袁鹰散文选集(深深的怀念)[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87页.

[13] 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第26页.

[14] 赵瑞华.诗经婚恋诗浅析[J].读与写,2011,8(7):145.

猜你喜欢

蜉蝣辨析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美丽”与“漂亮”辨析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