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轉型時期:人力、結構、產業,缺一不可

2017-07-12卜樂

澳门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指數產業大學

卜樂

四大動力,推動就業

儘管近年來中國在積極進行產業與經濟結構轉型,其中面對到不少的困難與挑戰,但中國當前的總體就業形勢是穩定的,主要有幾方面原因存在:

第一:中國的經濟仍舊保持中高速增長,與2000年以後中國經濟呈現10%、20%,即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相比,現在的GDP成長是相對緩慢下來了,目前“十三五”訂立的經濟成長保持6.5%-7%一位數的中高速增長,相對於世界平均水準與歐美諸國而言,中國的經濟增速還是很高的,因此當較長一段時間保持這種中高速增長時,對總體就業就有很大的正面影響。

第二: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發生變化。既然是市場經濟,就必須看到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中國從2012年以後出現了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新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中國15-59歲的勞動力人口近幾年都呈現出下降趨勢,迄今下降總量已接近2000萬人。當供給一再下降時,就部分緩解了就業市場上供大於需的狀況。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到2000年,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龐大,隨著工業化,農村勞動力從鄉村大規模向城市轉移,因此出現了從內地省份往沿海發達地區流動的民工潮。隨著城市自身發展的需要,城市不斷吸收農民工就業,現在中國城市中農民工的規模和數量已經很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約有2.7億的農民工。在將近2億多的中國產業工人中,60%也是農民工。另外,研究表明,在技術發展趨勢不變與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不變的兩個假定之下,2015年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接近為零的狀態。目前在東莞一些製造業為主的企業,均出現了招工難的情況,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難以回流反而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新情況。也正如此,廣東和浙江等地開始推動機器換人的計劃,某種程度上也與目前勞動力供給形勢有關,當需求在持續增加,供給不斷下降,就業市場必然發生變化。過去招聘有三句話,男性、35歲以下、碩士以上學歷,如今有了變化。比如,在酒店、餐飲等行業,招工的年齡已經改到45歲,甚至50歲以下了。性別和學歷也在不斷放寬要求,因此勞動力市場供需變化直接影響了就業市場。

第三:近年來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就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推出了不少輔助就業的政策與措施,將“就業優先”視為關乎國計民生的大戰略,就業問題得到了高度重視與有效解決,也使得就業形勢總體呈現平穩趨勢。

第四:就業結構在發生變化,就業彈性不斷增加。2013年服務業比重首次超越製造業。從過去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如今發展為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而服務業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進入。

因此從上述四大原因可以看出,正是中國經濟、產業、供需與政策上的多方推動,才使得中國整體就業形勢保持了穩定,在這個穩定之中,中國整體的就業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結構悄變,品質凸顯

過去在就業結構中,中國存在總量突出的問題,尤其是中國有一半的勞動力被綁在農村,進行小型農業勞動,而隨著農業現代化、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就自然推動了勞動力的轉移。過去一個農民一人負責幾畝土地,甚至是幾分地,如今在北大荒的農場之中,一個農民住戶家庭藉助機械化生產可以同時種植一萬畝的土地,這種生產力的變化解決了總量突出的問題,也改變了就業結構中的勞動力結構。

再者,隨著產業的調整、更新、換代升級,服務業尤其是新興服務業的崛起是必然趨勢,隨著創新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不斷湧現,因此也改變了傳統以製造業、工業為主導的我國經濟和就業結構,服務型,特別是高端服務型人力將會越來越緊俏,同時技術類人力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配置。目前,在中國現有的產業結構中,中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是不錯的,在量上,就業較為充分,就業率高於一般的行業與產業方向,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問題,突出的矛盾就是就業品質不高,尤其是收入依然偏低。根據我們的研究,在四川成都和山東淄博等地,目前中職畢業生,畢業三年後的平均薪酬大約在2550元左右,高於當地最低工資。問題在於,他們的工作時間很長,調查表明,每週達到58小時,就此來計算,每小時的時薪只有11元,這樣的待遇狀況明顯無法滿足產業技術工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突出地暴露出就業品質不高的問題。因此我們說,雖然就業率較高,但是就業品質較低,正因此,中共18大報告重點強調,要推動實施更高質量的就業。

當然,對於農民工群體而言,其就業率即使相對高,品質仍然也是偏低,其主要的表現在:大部分農民工在就業時,加入養老保險的比例很低。而大學生群體除總體就業率有所下降外,工資低、工時長、工作錯配等就業品質的問題也很突出。根據我們開展的一項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發現,目前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中,品質問題與結構問題尤為突出。

對於年輕就業群體而言,自然要考慮到不同產業的差異、地區差異等,因為行業的就業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不能一概而論。中國就業研究所和智聯招聘聯合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互聯網、電子商務、交通運輸、保險等行業的就業形勢較好。例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就業景氣指數(CIER指數),已經接近9.21,也就說九個崗位對應一個求職者,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物流行業的景氣指數也已經是5.13了,這些行業都有顯著的時代特徵,隨著互聯網經濟、電商、外賣的興起,自然能帶動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而問題在於,傳統行業中的能源、礦產、印刷、採掘冶煉、包裝、造紙等就業形勢顯得較差,能源行業的景氣指數僅僅為0.36,即一個人僅對應0.36個工作崗位。中國的就業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

從總體招聘情況來看,進入2017年第一季度,受春節之後的職場中“跳槽熱”和高校畢業生“春季招聘期”等因素的影響,與上一季度相比,求職申請人數有明顯回升,而招聘需求人數變動較小。反映在CIER指數上呈現季節性回落,從2016年第四季度的2.41下降至1.91。

目前我們推出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即CIER指數,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就業市場的整體走勢,CIER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市場求職申請人數,其以1為界限,指數大於1時,表明就業市場中勞動力需求多於市場勞動力供給,就業市場競爭趨於緩和,就業市場景氣程度高,就業信心較高。指數越大則就業市場的景氣程度越高。當CIER指數小於1時,說明就業市場競爭趨於激烈,就業市場景氣程度低,就業信心偏低。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部分新型行業就業形勢持續趨好,而傳統製造業、能源行業等,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則面臨新的挑戰,就業壓力在不斷上升。

當前供給側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補”都涉及到中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中國東三省這樣的傳統工業區、山西這樣的煤礦能源開採大省、河北這樣的鋼鐵製造大省都有很大影響。產業轉型升級也許可以快速推進,但是隨之而來的“人”的問題則並沒有那麼容易解決,如何實現勞動力流動和人崗匹配,勞動力市場如何迅速適應產業變動的要求,就業市場中的勞動者如何及時回應這些新需求顯然需要一個過程。

教育為本,全面提升

當然對於人力,特別是優質人力資源的回應必須回歸到教育本身。目前,中國一年有接近900萬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市場,相對於1977年恢復高考一年40萬的大學生,2000年達到100萬,如今這個總量十分龐大。不過,放在中國總體的人口教育背景來看,我國人均大學生的比例其實並不高,理論上講,發展高等教育,促使大量的青年勞動力通過高等教育培養進入社會,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青年勞動力,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問題在於,這其中也暗含一些問題,也需要高度重視。

首先,中國大學擴大的速度過快,尤其是目前大學擴招帶來的大學生品質問題日趨突出。一些大學大量開設的一些門檻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的專業,出現了突出的失業問題,比如法學專業,目前的失業率高達30%。大學普遍開設法律專業,而事實上中國的司法考試通過率極低,加之,相關的就業需求也很有限,因此大量的法學專業學生失業就成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其結果是開始從事一些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儘管按照國際標準,這些畢業生是在就業,但出現了崗位錯配等就業品質不高的問題。

其次,大學規模擴張太快,各類資源支持不夠。我們知道,辦一所一流大學就如同建設一個一流企業一樣,有相當的難度和複雜程度,需要優秀的老師加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成本投入。比如,要培養一個高水準的博士,從本科到博士學位幾乎要化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都需要各類資源支持,且需要一個相當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規模擴張。一所大學老師與學生,即所謂師生比是1:50,甚至更高,這樣的資源配置,不可能培養出高水準的人才。

再者,對於大學定位的認知也要重新思考。中國是否每一所大學都能辦成研究型大學,答案是否定的,一所大學要成為研究型大學,必須具備充足的資金和自由的學術氛圍,哈佛大學這樣國際一流大學,富可敵國,具備富足的資金和雄厚的人才,正因此,數百年長盛不衰。要辦好研究型大學極具難度。大部分的大學是應當是教學型的大學,教育型大學則是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培養動手能力較強的實用人才。教學型大學對老師也有一定特殊要求,要求授課老師通常需要具備相當長時間(5-8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前些年,麥肯錫有一項調查表明,中國每年培養160萬的工程師,是美國的9倍,但是能夠符合跨國企業工作能力要求和語言要求的,僅有16萬左右,也就是說僅能達到10%的比率,而印度則可以達到25%。因此,我們在大學的定位思考之餘,必須思考社會、企業、國際化趨勢下,究竟需要培養怎樣的人才與優質人力資源,而非是單純的擴大規模。按照我本人的理解,我們要把教育品質的提升放在比教育規模擴張更加重要的地位上來。這一代的大學生相對於過去幾代人而言,擁有較多的優勢和便利,他們對於資訊的掌握,對於世界情勢的瞭解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輕易得到,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眼光和視野,但也承受不同於上一個代人的競爭壓力與挑戰。目前的教育和培訓也應當關注這一代人不同的需求。

最後,需要特別說一下,大學教育對基本素質的培養應當高度關注。在今天這樣一個無邊界職業的年代,永恆不變的是責任感、意志力、成就動機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與決心等,這些非認知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對於新一代青年職場人士而言,要樹立“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的職業成功觀,社會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各類人才,只有懷著這種盡心盡職的心態,才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作用,也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競爭之中坦然面對,大顯身手。

猜你喜欢

指數產業大學
大学女生的日常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防霾十招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