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理想的政治?

2017-07-12丁明利

社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政治哲学

丁明利

摘 要:传统政治和西方政治均非徐复观理想的政治。在徐复观的眼中,传统政治存在诸多问题,他以“理势之辩”对传统政治开展了分疏、清洗和批判,并表现出强烈的“申儒拒法”的卫道姿态。西方民主政治亦非徐复观的理想政治。他基于政治的体用之别,指出民主政治的主流表现为“中”的政治路线,他通过“群己之辩”,指出西方过于重视个体主义的弊端,并存在民主根基不稳等问题。徐复观的理想政治是建构在“返本开新”和中西互相补益的思路上的,是基于“德治”思想的自由民主论说,是新儒家政治哲学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政治哲学;徐复观;理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7-0115-08

引 言

政治哲学乃当今显学,其含义历来亦聚讼纷纭。其复杂性与包含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用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的话来说就是,“有多少政治哲学家,就有多少种政治哲学;有多少种政治哲学,就有多少种理想政体”1。在综合前贤的基础上,本文把政治哲学界定为“关于理想的政治及其辩难”。这一定义体现了两个向度:第一,它表明了其主题是理想的政治。理想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提炼和超越,因而,它常以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代表一种价值的追求,从而具有抽象和形上的意味;第二,这一定义体现了研究该主题的态度或曰方法——辩难,辩难既有对自我理想的政治的一個系统论证,又有对他者的反驳、即对他者的批评进行的辩护。因此,通过这些不同层面和层次的辩难,它既包括对古人或今人的批评,也包括对这些批评的批评,这样就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此话语体系就以理想的政治为内核而构建了一个理论的范式。由此对于理想的政治之论说及其辩难,就塑造了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关注现实的,从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但其在本质上,却是形而上的,甚至会有一点乌托邦的味道。因此,政治哲学不同于政治学或曰政治科学,因为前者是基于现实、实践基础上的哲学探究,是理论和价值层面的;而后者则是关注政治的实际运作和规程等,是现实和操作层面的。

19世纪中叶以来,面对近现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数中国人,不分派别和政党,在“睁眼看世界”之后,面对中西的差距,都在探求如何让中国走上富强民主之路。尤其是20世纪以来,围绕着“古今中西”的丰富资源,形成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三种流派和路径,在应对现代性的过程中,他们共同“演化为一部‘三国演义”1,从而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当代中国思潮,创造了中国现代精神传统2。徐复观一生的经历,相比其他学者来说,可谓更加丰富,他横跨政、学两界,与上述三种流派均有关联,但以保守主义为底色。在徐复观看来,如何让中国人走出专制、极权的怪圈,摆脱被殖民的命运,实现由“民本”到“民主”的转变,推动中国政治步入现代政治的门槛,是他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作为港台三大新儒家之一,从思路来说,徐复观一方面要“返本”,但另一方面他更注重“开新”。从理想的政治着手,所返之“本”非常关键,所开之“新”更为重要。近一百余年,中国思想的主流是以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追求为“新”,但徐复观认为单纯学习西方、或从西方直接借鉴一些思路、政治运作架构和模式等来形塑中国的现代政治,是不够的。基于此,本文从“古今中西”的视域出发,详细讨论徐复观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基于所谓“负的方法”3,首先论述它不是什么,然后再正面论述它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论述中国传统政治是否是其理想的政治;其次,论述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否是其理想的政治;最后,正面阐述其视域中理想政治的具体内容。

一、传统政治是否是理想的政治?

传统的政治是否是徐复观视域中的理想政治呢?尽管新儒家强调“返本”,但绝不是返回到传统,无论是封建政治还是专制政治。相反,他对传统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其批判力度之大,不亚于许多自由主义者。那么,他是如何批判传统专制政治的呢?我们发现,他批判的原则是“道(理)势之辩”。他指出,在政治权势之外,还有政治之道(理)的存在,换言之,“政统”之外,另有“道统”,因此,他倡导“理尊于势”和“以理抗势”。本文首先以他对“孝道”思想的论述为例,来分析他是如何辩难的;其次通过分疏“儒法之争”,来还原他是如何对传统政治进行剥离和清洗,并用中西补益的思路走出了现代极权和殖民心态;最后本文以“徐钱之辩”,来展现其批评传统专制政治的意义。

徐复观针对五四运动以来把孝和专制政治混淆的现状,撰写专文,详尽地剖析、分解孝道思想演变的历程及其中的曲折,从而成功剥离孝与专制的关系,并把孝作为中国接续现代民主的桥梁之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他首先指出孝在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孝道思想要算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是经过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在思虑和反省中所提出的人生行为的一个重要规范,还是经过长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在中国历史中很深刻地作用于生活环境及自然生命之中;因此,它的功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功过。”4因而,明晰孝道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是有核心地位和提纲挈领的作用的。

他指出在先秦时,儒家把事父母和事君的界线是划分得很清楚的,换言之,“事父母”与孝有关、“事君”则与忠有关,而孝和忠是两回事;但到后来,这种界线却慢慢地混淆了。这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经过研究后论述了这一过程。首先是缩小“忠”的范围,即“先把对一般人的‘忠变为事君的专用名词”,从而把孔子所认为的在家庭能孝即等于为政的观念曲解,认为要为政(事君)才算尽孝道;其次是扩大孝的范围,即把仅存于家庭的孝扩大至社会、政治的范围,把事君说成是孝的必需条件,在此基础上,把“‘忠与‘孝混同起来”,从而“使臣道成为奴才道德,方便独夫利用它来蹂躏知识分子的志节,以自睢于亿万人之上”1。他通过对比孔子论孝和《孝经》来具体呈现,他指出“《孝经》里关于‘中于事君的提出,正提供了专制者以无限地压制其人臣的理论上之根据,对士或知识分子发生了精神麻醉的作用”2。因此,虽然“孝道本身不会助长专制,但经过这一偷天换日的手段,即把父子关系的孝道,偷移到君臣的关系上去,这便犯下了助长专制之嫌”3。所以,孝道之所以“变质”,在徐复观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在于此一转变或说转化的过程,其中渗透着法家的因素。因此,他的结论就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一论断,“既是儒家孝道思想被歪曲的大标志,又是假借孝道以助长专制的总根源”4。

虽然孝道思想经历了上述的歪曲,但徐复观认为孝道在历史上的主流作用和价值还是正面的。对此,他从消极和积极两个角度展开讨论,指出“在消极方面,它限制并隔离了专制政治的毒素,并成为中华民族能一直延续保存下来的最基本力量;在积极方面,它极有可能在政治上为人类启示出一条新道路,并且是最合理的民主政治的道路”5。

徐复观的上述观点,既有赞同者,也有质疑者。如针对“中于事君”的解释,王守雪认为徐复观的解释失之过简,并指出在当下只有扩大对“君”的理解才能在当代继续发挥孝的功用。6蔡志栋则针对“孝道和现代民主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认为它并不能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有效资源。7在笔者看来,王守雪把“君”的内涵做出现代的转化和扩大化,既是以今释古,又有偷换概念之嫌。因为忠孝的区分,是能够保持孝的现代价值和作用的前提之一,对此,不能随便混淆。而王守雪的新解却依然是基于传统那种混淆的思路,并非单纯地现代转化那么简单和容易,对此,经过徐复观的清洗和剥离,我们要保持清醒的态度。蔡志栋对于孝道与现代政治关系的论述,脱离了徐复观讨论此一问题的语境,从而有些“以西解中”的嫌疑。众所周知,徐复观之所以不满足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或者民主政治,主要是来源于他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与现代民主政治不同,他是要以中国的群己和谐来补救西方单纯重视个体主义之弊。所以,今日面对孝道,我们需要在徐复观分疏的基础上,更好地明确其范围和领域,既不能随意扩大,亦不能简单比附。尤其是孝是基于血缘关系,以情为主导,如何外化或说转化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更要慎重对待。

徐复观还专门通过剥离、分疏儒法之别,来清洗历史上“阳儒阴法”、“以吏为师”的实际政治所带来的流毒,表现了强烈的“申儒拒法”的卫道形象。首先,徐复观指出儒法之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之所在:儒法之争是中国历史升降的大关键,我们只有充分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了解两汉的巨著《史记》与《汉书》,乃至其他两汉人的著作,进而真正敞开中国历史的奥秘。1对于法家的历史地位,徐复观并非全盘否定,他也承认法家在先秦的进步作用2,但对于法家在先秦以后专制时代的发展,则在总体上持拒斥态度。这一态度决然有别于近代其他思想家,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其次,徐复观论述了儒法合流的关键——荀子思想及其与法家思想的同异所在。他指出,荀子与法家思想既有异又有同。他们在针对历史文化的态度、人本与法本以及对人君的认识这三个方面上均有所不同;但是,荀子思想中蘊含走向独裁政治的因素,并对孔孟的礼治精神作出较大的改变,充分表现了对孔孟思想的曲折,从而为后世的儒法合流开了先河。再次,他详尽地分析和论述法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法家政治在汉承秦后的三个特征:君臣关系方面的君尊臣卑论,法家所尊之法仅为刑法,法家重视以吏为师的胥吏政治。最后,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儒法之别。第一是人性论,徐复观认为儒家建立于人性皆善这一基本设准之上,故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互信互爱为基础;而法家的人性论乃立足于性恶之上,因而发展为由猜疑心理而来的劫持控制之途。一般认为,西方的政治也是以人性恶为其基础,但西方却由此发展出或曰客观化出制度来约束、限制恶的人性,但中国却发展了“权术”等观念,这值得深思和探究,限于篇幅,另文讨论。第二是对人君的态度,儒家认为君臣之间只是互相对待的关系,贵贱尊卑都是可以变动、应当变动的;但法家把人君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便彻底把君臣的关系悬隔起来。第三是对于政治之主体或说目的,儒法也判然有别。徐复观指出“政治乃至人君只是人民的工具,它是为人民而存在;而人民却不是政治乃至人君的工具,不是为政治乃至人君而存在的”3,并指出这是儒家对我们民族最大的贡献之一,其中特别强调人民的主体性。法家则正与此相反,认为政治完全是为人君的统治而统治的,一切都是人君统治的工具,所以便否定个体存在的价值,于是个人人格、人文的就成为统治上的障碍。第四,严刑重罚是法家在政治上的总归结。因为法家之法只是一种刑法,是“应报刑主义”,这和近代法的观念相去颇远。儒家则一贯地主张“目的刑主义”。因此是省刑主义、宽刑主义、教育刑主义。第五,关于法家与道家的关系,徐复观认为二者之结合不始于韩非而始于慎到,由于对术的强调而呈现为一种虚无主义、恐怖主义。这五个方面的区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儒法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也为走向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一条途径,所以,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一种方法论。

在摆脱了儒法混淆的基础上,徐复观还讨论了面对传统专制政治和现代极权政治的束缚,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摆脱之道。对于近代的极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心态,徐复观认为二者是并蒂而生、“一体两面”,皆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自卑心理以及传统专制政治的现代变种。徐复观指出,他们的共性是都“彻底反对以孔子为中心所展开的中国传统文化”4。在对近代极权主义的揭露以及买办阶级和无良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描述的基础上,徐复观指出要克服殖民主义心态,一方面要注重中西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不能彼此混同;另一方面要把学术与权力区分开来,要把信心,即对于中国文化的信心和对人类文化的信心,永远建立在自己的良心理性批判之中。如此一来,既能挺立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还可实现人格尊严的自觉。由于传统的政治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人格尊严的自觉既是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起点,又是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起点”5。只有立基于人格尊严而不是向盛背衰的殖民心态,现代中国人才能真切地面对传统和文化的问题,从而为社会文化做出切实的贡献。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徐复观与钱穆对传统政治的态度和论述,来进一步显现徐复观批评传统专制政治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徐复观自己也曾说:“他和钱先生的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是要把历史中好的一面发掘出来。”1但他们二人也有不少歧见,徐复观曾数次撰文严厉批评钱穆的相关论断2,其争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中国有无专制”,其次是“现代中国是否需要民主”;最后是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实,这三者是互相交融、难解难分的。在钱穆的视域里,“中国二千多年来,有一传统的士人政府;政府力量,不在贵族、不在军人、不在商人、而在一辈有特殊教育与特殊理想的士人手里”3。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一面,但却是美化的一面,其中可以发现与徐复观的不同。有学者从背景和预设、进路和方法,支持传统的对象和内容、对现代性的认识乃至当下台湾的现实等不同角度论述了二者的不同,此不赘述。4

总之,在徐复观的眼中,传统政治并非理想的政治,其中存在较多问题。不过,经过徐复观的其剥离、清洗和分疏之后,传统政治仍可以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建构提供资源。

二、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否是理想的政治?

徐复观虽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为追求的目标,但认为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而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中国。众所周知,西方民主政治由古希腊至今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是“赞成”和“反对”同在,发展出英美和法德两大传统,中间经历多次转折。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原则亦是众说纷纭。近代以降,中国接受民主的历程亦是一波三折,对比中西民主思想,其中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人性论和知识论预设方面的差异”,二是关于“国家与社会是否分离”的态度之不同,三是关于类型和方法方面的差异。5由于受幽暗意识和悲观主义认识论的影响,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倾向调适类型,在目标的拟定与方法采行上都不强调绝对性。在西方,民主制度并没有被视为完美无缺的理想,而只是缺点相对较少的一种制度,且批判声音自始至终不绝于耳。但近代中国的主流声音是倾向转化的民主观,把民主视为完美的理想,只要实现民主就可以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毕其功于一役”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近代自由民主思想的主要来源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是在实际接受的过程中,中国的先贤们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做出了新的阐发,从而形成了一套与西方有所不同的民主理论,可谓一个中国民主的现代传统。毕竟,民主不仅是一个社会观念,更是一种政治制度和实践,因此,民主在中国的建立和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全新的、整体的社会文化挑战,其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持久的讨论,并在实现的过程中加以逐步调适。

徐复观通过论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中国的民主追求来展现他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认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他基于传统哲学的体用关系,从政治的内容与形式(政治的变数与常数)、政治的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来展开自己的论述。徐复观认为,民主政治的顺序就是,第一步,首先要努力地建立民主主义的政治形式;第二步,在这个民主主义形式的规限之下,发挥每个人的政治主张。在徐复观看来,前一层次是政治的体,后一层次则是政治的用。在体或说形式的层面上,必求其同;而在用或说内容的层面上,则不妨其异。也就是说,“只有明确政治的内容与形式的区分,今日在创巨深痛之后,才能感到只有先建立政治的常数、常道,然后才能够杜塞乱源,为国家开萬世太平之局”1。

徐复观通过论述传统的中庸之道并以“中”的政治路线来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形象,从而呈现出“返本开新”的特点,既源于传统而又不同于传统、既借鉴西方而又有别于西方,是对二者的一个结合与融汇。对于中的政治路线,徐复观指出“在人类政治生活历史中,本有一条时隐时现而决不曾断灭的主流,勉强称之为‘中的政治路线”2。“东方虽然没有民主的传统,但却很早就有一种合理底精神和‘大公底观念;这种精神与观念是支持东方生存的基石,也是东方通到民主在精神上的桥梁与根据”3。所以,东方历史上‘没有民主,并不等于东方文化是在‘反民主,更不能说现在及将来不能有民主。因而,今日许多从意识层面反民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反对上述合理的精神与大公的观念,因而是有问题的。

在此基础上,徐复观基于“群己之辩”来进一步批评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他充分认识也非常强调权利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和价值,指出促成西方民主政治中最有力的因素,是“权利”观念;没有此观念,民主政治便不能生根落脚。毕竟,西方的自由民主是立基于个人主义基础之上,非常强调个人权利及其扩展,这已经是各方共识。但是,如何吸取西方的这种长处,对于东方知识分子却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东方知识分子太注重个人的利害,因而要使其具有社会的连带性以构成正确的权利观念,则只有通过知识分子个人的道德觉悟。在这个方面,西方民主过于重视个人权利亦有其弊端所在。具体来说,“以自由为主的社会制度,假定在其一般文化中,缺乏仁的精神,则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均衡;结果,便会走向资本主义下的金融寡头的专制政治”4。因而他指出,“中西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起点或说着眼点并不同,儒家是从规定自己对于对方所应尽的义务着眼,而西方是从规定自己所应得的权利着眼”5。他指出这自然要比西方的文化精神高出一等。为何从义务着眼就比从权利着眼高一个层次呢?这是由于“中国的人生与政治不但超出于自己个体之上、而且超出个体权利观念之上,并将个体没入于对方之中而为对方尽义务”6。因此,展现其中的就是群己和谐的观念和意识。基于这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化能济西方文化之穷,为人类开辟文化之新生命”7。可见,徐复观在承继中国近代民主传统的基础上,以儒家传统中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价值与社群主义精神,在理论上确实可以补西方民主政治之不足。

总之,民主主义是一个融和个体与群体的制度,“人类因为发现了民主主义的生活方式,于是个性与群性可以得以融和,肯定与否定能够得以统一,从而能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实”。8如此一来,以“权利”观念来弥补东方政治之不足,以道德以及权利与义务之平衡来弥补西方政治之弊端,方能既避免东方的利己主义又免除西方忽视义务的不足,从而为理想的政治寻求一条新路。

三、基于“德治”思想的自由民主观

综上所述,徐复观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是立基于“德治”思想基础之上的自由民主观,这表现了徐复观作为新儒家“开新”的一面。开新就是“解释”,徐复观通过对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尤其是孔子理想的创造性解释,正面论述了他理想的政治思想。在详尽论述德治思想诞生、特征、积极因素和不足的基础上,他对德治的现代转化以及德治与法治的融合展开了探讨。其中,关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的论述展现了徐复观自由民主观的基础。

近代以降,自由主义思想的主流是强调政治与道德(或伦理\德性)分离,强调国家必须保持价值中立。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宜桦曾指出,“如果这种‘中立性意味着的是政教分离、法律平等一体适用,那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但事实上这种‘中立性还代表一种政治与伦理彻底分离的主张,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政府没有立场决定哪些事情值得做或不值得做”1。因此,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持保留态度。徐复观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对政治与学术、思想与权力之间关系的论述,来证明政治与道德不能简单划界。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乃是“现世的、大众的、实践的”伦理道德。而这都是立基于中国人性善的基础之上的。政治为管理众人之事,须要知识,所以政治和成就知识的学问的關系显而易知,政治后面更须要人格,但政治和成就人格的学问的关系,在现代却隐而难见(中国过去以此为自明之理)。2徐复观曾指出,“民主之可贵,就在于以争而成其不争,以个体之私成其共体的公,但这里所成就的不争、所成就的公,从现实情形而论,都是由相互限制之势所逼出的,而并非来自道德的自觉,所以时时感到安放不牢”;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他指出“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正可把由势所逼成的‘公与‘不争推上到道德的自觉,民主主义至此才真正有其根基”3。他还提出应该用“道德的责任感来消融政治的权力,而不是以政治的权力来代替道德的责任感”4。基于此,他认为德治或礼治在对于政治权力的限制上,也会发生与民主政治相同的结果,因为民主政治是从有限政府的干涉开始,即从限制权力开始;而德治因其尊重人性,而亦重“简”,重“无为”。无为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理想,这与有限政府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他批评民国时代中国的政治是世界上最不可救药的政治。因为它是“只采用中国传统无限责任的政治观点,而后面缺乏道德的自觉;只采用西方近代权力竞争的观点,而前面不承认各个体的基本权利限制,因而这种把中西坏的方面糅合在一起的政治,就是中国现代的政治”5。要走出这个困境,今日只有放开手脚、打破束缚,大胆地走上民主政治的坦途才有希望。“要将儒家的政治思想,由以统治者为起点变为以被统治者为起点,并补充我国历史中所缺失的个体自觉阶段,这样,民主政治才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其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亦可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得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6这就是徐复观基于中西互相补益的思路而提出的德治现代转型后的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转变。

总之,在徐复观看来,现代自由民主若缺乏道德的因素,就会发生西方那种民主政治根基不稳,“现代病”频发的情况,所以现代社会不能离开道德。他通过对西方现代性弊病的观察、描述和批判,强调中国的民主政治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必须采用中西互相补益的思路,不是把中西最坏的要素结合在一起,而应该把中西好的传统融会贯通,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也能够为人类开辟一全新的政治哲学的境界。

结 论

徐复观的学术探索和创造,是建构新儒家政治哲学的一种尝试。对于这种尝试,自由主义由于缺乏历史意识,反对传统资源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比较难开展此项工作。激进主义者在反传统方面与自由主义是同盟,但他们革命的手段则比自由主义更加严厉,直到进入21世纪,激进主义对传统的态度发生改变,才能够重新面对传统并作出新的贡献。当然,保守主义在坚守传统、坚持民族性方面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作为“激进的儒家”的徐复观,他通过后半生的辛劳,把传统的文化要素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疏、剥离工作,让那些似是而非的论断或者成为历史的垃圾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让历史上被污染的资源重新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可为当下提供借鉴。尤为重要的是徐复观坚持“古今贯通”、“中西互接”的态度和方法,从而使得他的结论能够符合辩证历史的观点,呈现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的一个政治建构。虽然有些具体的结论在今天已经不合时宜,但其指引的方向和采取的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者同道的,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分歧之处。

What Is the Ideal Politics?

——An Outline of the Politics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su Fook-kuan

Ding Mingli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definition of "ideal politics and its defense", through the "negative" approach, first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and Western politics are not Hsu Fook-kuan ideal of politics. On the one hand,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politics in the view of Hsu Fook-kuan. The principle of his criticism was "the debate of Tao (Reason) and Power (shi)", from which he carry out dredging, cleaning and criticism o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showing a strong guardian image with "Support Confucianism and Reject Legal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ern democratic politics is also not ideal political,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n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politics,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stream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line, through the "debate between group and individual", Hsu Fook-kuan criticized shortcomings of Western individualism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emocracy Foundation instability. Finally, by the method "To Return to Root, to Create the New” and “Mutual Benefi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morality, Hsu Fook-kuan put forward his ideal of politics -- based on the "rule of virtue" thought of 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 showing his efforts to construct new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Keywords: Political Philosophy;Hsu Fu-kuan; Ideal Politics

猜你喜欢

政治哲学
科恩转向政治哲学研究的原因及其启示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政治哲学旨趣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列奥?施特劳斯关于“哲学”与“政治”关系的学理分析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由
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目标模式、面临障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