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杂志培养一个中产阶层

2017-07-12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新周刊中产阶层穿衣

闫肖锋

文化资本可以是包包、时装、名表等有形资本,更多是指学识、品位、涵养等无形资本

本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在上海听邵忠自豪地说,“很多老板都把孩子送到我们杂志社,就是要他有时尚感,懂艺术。我们这个社会多数都是美盲啊。”

邵忠,《周末画报》的出品人,现代集团老板,一口广东腔的新上海人。我想他现在更认同上海而非广州吧。上海是中国最具舞台气质的城市,最具展示功能的城市,没几套像样的行头,怕是难在这座城市混吧。而广州是中国最随意着装的城市,我见过一位老广戴着摩托车头盔就登上了去往上海的飞机。真不怕被阿拉们笑吗?

说起美盲,邵忠似乎收不住,“别人一个蓝领都比我们白领穿得好。我们大学教授家里都没有一件工艺品。”说实在的,论穿衣打扮,衣着品位,当代中国中产或白领受益于时尚期刊,包括邵先生创办的《周末画报》。他还曾办过一本《东方企业家》,试图教会中国企业家们穿衣打扮,可惜未遂。于是BAT巨头们的穿着,每每成为笑点、槽点。没人教嘛。至少应请上海人来指导一下。

说起教授中国人穿衣打扮肯定绕不开诞生于1993年的时尚集团,从一本杂志开始,发展成为拥有《时尚COSMO》《时尚先生》等诸多时尚刊的大家族,高峰时应多达16种吧。一次我问其掌门刘江如何面对新媒体冲击,这位网名阿江的老板谦逊地说,新思路是开办“时尚学院”,毕竟穿衣打扮刷微博微信是教不会的,要手把手教。

我曾立了个题目,一本杂志培养一个中产阶层,想写写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是如何从灰蓝大军变得五彩斑斓的。今天你在单位跟人撞衫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一本杂志能培养中产阶层肯定是夸张的说法,应该说是一群杂志培养一个中产阶层。除时尚集团外,还有后来跟进的一系列时尚刊,还有《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上世纪30年代邹韬奋就以“宁可不娶小老婆也要读本《三联》”来推广杂志。如今的《三联》依然定位于文化类期刊。而邹韬奋之前的楼适夷就曾宣称“未来的中国,将是新锐青年的中国”,以新锐为招牌的《新周刊》号称要做“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应该说《三联》和《新周刊》区分了新中产的文化面孔和愤青气质,但两者最终殊途同归了,就是教会中产或白领们除了穿衣吃饭外,还要有点精神,有点追求,有点人文关怀。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里,中产通常被说成是向上攀比、向下鄙视的一个中间阶层,他们往往“政冷经热”,不关心政治只热衷消费。谁说中产是“政冷经热”?至少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是这样。是,他們是自我利益的维权者,但也是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其理性、建设性比富裕阶层更具社会关怀,比底层更少民粹主义。说起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近二十年期刊史上少不了《中国新闻周刊》。社长最近在欢迎新总编时,骄傲地宣称“南有南周,北有《中国新闻周刊》”。本刊这个江湖地位应该说是很高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你一笔。

传媒中的中产面孔可归结为“热衷牌子”的消费主义和“清新淡雅”的文化品位两方面。从生意经上说,这两张面孔是品牌商所需要的,要有钱消费但又不能太那个。不少影视剧中人物都以手捧本时尚杂志或文化期刊为道具,《欢乐颂》里安迪就拿了本《中国新闻周刊》。

杂志让人增值。什么值?文化资本。按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述,文化资本是与经济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并列的现代人的三大资本。文化资本可以是包包、时装、名表等有形资本,更多是指学识、品位、涵养等无形资本。文化资本是养成的,不是轻易能买到的。即便是买一款包包,你不翻几本时尚杂志也至多是不明就里的暴发户心态。

《欢乐颂》中不可一世的曲妖精为什么惧怕赵医生?因为人家看《南渡北归》和《空谷幽兰》呢。

猜你喜欢

新周刊中产阶层穿衣
“被中产”?
自在才是我的穿衣态度
穿衣取经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新周刊》的编辑特色与问题浅析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有范穿衣也是性价比王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新周刊》的封面专题特点研究
谨防中产阶层由“敏感”转变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