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口述:影响李金城戏曲面塑艺术的因素探究*
2017-07-12刘进
刘 进
(菏泽学院美术系,山东菏泽 274015)
记忆与口述:影响李金城戏曲面塑艺术的因素探究*
刘 进
(菏泽学院美术系,山东菏泽 274015)
曹州面人李金城是当今中国面塑领军人物之一。作为国家非遗传承人,在他独特的戏曲面塑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形象给了他参考的样式,寺庙的神像艺术造型是他临摹的范本,而济南面塑社同行的交流学习让他有了快速的提高。
李金城; 戏曲;神像;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有别于全国各地的面塑,它不能食用,只用于摆花供①和把玩。据记载面塑的“沐恩”碑②载:自清咸丰三年至今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在曹州面塑发展史上人才辈出,他们农闲时游走全国捏面人,影响广泛。李金城是曹州面人第五代著名面塑艺人,1932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贾坊乡李堂村,2009年6 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当今中国面塑领军人物之一。 李金城坚守传统面塑,人物造型比例与真人有差别,有意突出头部;色彩艳丽明快,零过渡,对比强烈;风格质朴真淳,乡土气息浓郁,神韵独具。他自己评价说:“我的艺术特点呢,是大红大绿,本色,看上去土里土气,实际上不土。头大身子短,不够比例。工艺美术它用的色调都是间色、中间色多,我用的本色多,间色基本很少用,不用,就是这情况 。”③
李金城的面人作品有别于同时代其他面塑艺人,他的面人造型夸张,动态生动。设色艳丽,色彩以本色为主,很少用到间色。采用搓串珠、花条、拨花、贴花等面塑技法,装饰性强,用他的话说:你看,这里不加点东西,白喳喳的多难看。李金城的作品内容有古装君相名臣、文雅官员、武将侠客、仙人神佛、高僧花道、寿星顽童等。但最为出色的是他的戏曲人物,运用传统面塑技法将戏曲中人物形象、性格和服饰塑造的惟妙惟肖。他的面人题材取材于三国人物、水浒人物、七侠五义、西游记人物等。这些栩栩如生的面塑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造型受到哪些因素的深刻影响?据李金城老人讲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其艺术作品创作风格的影响最大:
一、 戏曲艺术——参考的式样
“我看的京剧较多,受京剧艺术影响,吸取京剧艺术的长处,如《一箭仇》、《二进宫》、《三打祝家庄》、《四进士》、《五鼠闹东京》、《六月雪》(窦娥冤)、《七擒孟获》、《八大锤》、《九江口》、《十字坡》、《打金枝》、《杨家将》等,只要是叫上名来的戏基本都看过,演员戏唱得好,架子好,神情好。”④京剧中戏曲演员扮演同一出戏,演员的脸谱、衣冠服饰、表演套路基本上都是程式化的,表演时每一个亮相的动作、神情,李金城都能从中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忆学习演员动态和神情。捏面人的第一步就是捏塑人物的头部,把人物的五官、神情首先刻画好,其次就是“拿架子”,也就是在造型语言中的动态,抓住戏曲人物最为典型的动作,这两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我14岁时跟随父亲李新起、叔父李新发来到上海谋生,父亲、叔父均会捏面人,我叔李新发可怜穷人,收了我和三个师兄弟,解元集的王福田,李堂的李福裕,西穆李(村)的穆绪竹。跟着大人在街上摆野摊,靠捏面人维持生计,一开始练习捏个小鸡、小狗等小动物,用来换个馍,换碗饭吃,就是混口饭吃。干这个的都没有文化,后来进一步捏的好一些。成人物了,也就是混口饭吃。那时候的人们没钱去买面人,你给口饭吃,我送你面人。白天到街上去捏面人,到了晚上就到上海大世界去看戏,几乎是天天去看戏,一天不落,看了以后,记住几个舞台形象,第二天就学着捏舞台人物。我叔李新发看到那里捏得不好,给捏几下,给说说。⑤刚开始李金城捏的不太好,给钱就卖。随着对舞台艺术中人物的形象的逐渐积累,李金城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动态表情、衣冠服饰、配饰等烂熟于心,表现手法日益成熟,于是他捏的面人也越来越好。“我从十六岁开始捏戏曲人人物,捏了一辈子,好看,好捏,价钱高。”⑥当一个戏曲人物形象捏的很好时,就再换一个样品,也就是说他要换一个人物形象捏制,十七岁时面塑水平已经很好了,像侍女、老生、丑角等形象都可以塑造。
李金城讲在上海的那些年,看过的戏曲可以说数不清,只要有演出就去看,更重要的是可以边看戏,边卖面人。在解放前看戏或许是李金城巨大的精神享受,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根据舞台艺术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戏曲人物的衣冠服饰、唱念做打和舞台场景无疑为塑造人物面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式。戏曲人物是动态的,而面塑艺术是静态的,所以面塑戏曲人物是舞台人物的再创造,是戏曲故事中典型的动作和表情的定格画面。根据面塑的自身特点,抓住戏曲中最富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特征进行再创作,使手中的面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形容毕肖,眉目如生,栩栩欲活之致”,⑦妇孺童叟一眼即可辨认出人物。“我捏的关公以京剧里的关公样式为主,有时也吸收关帝庙的关公样式,两种艺术取长补短,关公亮相有二三十种,我捏的是穿盔甲战袍的关公。” “我捏的戏曲面人的 服饰和京剧的样子颜色大同小异,差不多。”⑧比如捏塑关公的时候,人物的形体要魁梧,神态轩昂,属于武将类型。武将着眼于“粗壮”的塑造,强调“挺胸凸肚”的魁伟气概,即所谓“文的胸,武的肚”。手和脚要尽量做到向外扩展,这样才威武雄壮。注重此类人物就是抓住了关公的典型特征,“红脸膛,手持青龙偃月刀”,衣冠服饰通过错串珠、搓花条、贴画等面塑技法,把关公的服饰捏塑的色彩绚烂、华丽无比。无论是其造型,还是色彩,大都进行概括夸张,面塑由于自身材质的限制,是不可能塑造成像刺绣一样精美绝伦的戏服,因此面塑的关公并非是戏曲舞台上的“写实”的关公,而是概括夸张的“写意”的关公,在戏服的装饰上,“满而不塞,繁中有简”,装饰颇多而不显凌乱,色彩绚丽,而不觉花哨,是作者根据戏曲舞台形象的再创作。
二、寺庙的神像艺术——临摹的范本
“到哪里都有庙,上海的庙多,阴天下雨了,就到庙里去参观,看看庙里的神像,神像是可以模仿的”。上海有许多寺庙,如普陀区的玉佛寺、徐汇区的华龙寺、黄浦区的城隍庙、虹口区的下海庙、静安区的静安寺等。如城隍庙的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供奉大量的民间神像。过去,上海的民间寺庙神像雕塑遍布各地,其造型有别于那些帝王敕命开凿的大型石窟造像。所谓民间寺庙造像,虽然不失宗教含义,但大多是以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有的单纯以民间俗神为供奉对象,有的则佛、道、儒共奉。这类雕塑在古代主要为画庙艺人雕作,在造型和彩绘形式上没有严格明确的宗教教义风格,多为民间信仰的心理表征,但又不失其神韵,其艺术风格质朴而亲切。这些民间寺庙雕刻,比较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民间艺人的传统功力和技艺水平。雕刻神像所体现的民间供奉心理、信仰观念以及民众的审美观念,都融合了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人格化合人情化的内涵。李金城从十四岁到上海谋生,在上海生活8年,直到1954年才回到菏泽老家,可以说在上海这段时间,是其面塑水平稳步提高的阶段。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十七岁时李金城的面人艺术已经成熟。“在上海的城王庙,我与当时有名的面塑艺人侯玉山、马凤明等同时摆摊,尽管我的摊子位置不好,但生意还是不错的,卖的很好。”⑨可见赶庙会是卖面人的好时机,也是阴天下雨时观摩学习庙内神像造型的大好时机。
李金城经常到寺庙观摩神像,因为寺庙的神像是静态的,更便于模仿,是学习面塑提高面塑水平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这些供奉神像如福禄寿三星、文武财神等都是面塑的常见造型,也是面塑艺人必须掌握的造型,寺庙的神像为民间塑像艺人中的佼佼者所塑。这些造型式样,如神像的动态、比例、神像的典型特征、面部神情、衣冠服饰以及装饰花纹等,无疑为李金城的面人艺术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者说更加直接的模仿塑造。
三、面塑社同行艺术——学习的样本
“我在上海呆了八年,二十二、三岁回到菏泽,56 年参加工作,到省面塑社,跟老人家李俊兴、李芳清、李芳阁,跟那几个李凤亭啦,那一班人,一共去了12个人。后来一个他没坚持住,就回来了。”“在济南面塑社时水平最高,那两年进步最快。面塑艺人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鼓励。面塑样品摆在供销社门市里出售。可以随便看,学习,然后自己学着捏。由于人多作品多,相互学习是进步最快的时候。”⑩
戏曲艺术、神像艺术、面塑社同行的相互观摩学习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李金城的面塑艺术。李金城创作出了大量高水平的戏曲面塑作品如《穆柯寨》、《关公读春秋》、《刘关张》、《五虎上将》等。他的戏曲面塑捏得美、捏得活、捏出神韵来,这得力于他扎实的面塑基本功和对戏剧中人物的理解,对戏曲剧情节了如指掌。故他创作的戏剧人物让人耐人寻味,仿佛能听出锣鼓曲调,联想到一出出曲戏剧故事来;而这种夸张造型、配色艳丽、动态生动的面塑人物,即使是照相术,也无法表现其意境,因为李金城的面塑是一种戏曲艺术的再创造;让我们体会到比照片更为真实、更有灵性、更能激发想象力的戏曲表演,就在一个个面塑人物上,使人体会到传统戏曲与面塑精华的高妙。
结语
走南闯北颠簸流离的流浪卖面人生活逼迫李金城必须技艺超群,要生存。丰富的生活阅历使李金城对社会生活和各类事物有深刻了解,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末尽在其面塑作品中活灵活现,要发展。李金城总结自己的面塑创作时说:“我所塑造的人物,比如关公,并不是局限于舞台艺术、神像艺术、或者受某一个面塑艺人的影响,而是把它们综合了,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做得好。”李金城善于学习其他艺术的长处,加之对戏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体悟,不断进行艺术整合,创作时严谨、执着的创作态度,熟练驾驭面塑的语言和形式的能力,使他成功地创作出心中理想的审美范式。
注释:
①菏泽地区的一种祭祀已故长辈去世三周年忌日所做的一种彩色面塑制品,种类有戏曲人物、花果、 鸟兽等,造型生动逼真,色彩艳丽,以柏树枝为衬托,组合摆放在一起五彩缤纷,故谓之“花供”。
②目前发现国内较早的一块记载面塑的石碑,该碑立于1930年,经测量碑高143cm,宽57cm,厚16cm,碑文有566字,现存牡丹区马岭岗镇解南村段兆普家。
③访谈时间:2008年3月4日,地点: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面塑陈列馆。
④访谈时间:2012年5月3日,地点:菏泽市牡丹区贾坊乡李堂村李金城家中。
⑤同④
⑥访谈时间:2012年6月4日,地点:菏泽市牡丹区贾坊乡李堂村李金城家中。
⑦面塑“沐恩”王郭二君碑:官禮六卿而外之,以考工道德全修之功,終以遊藝。自來一材一藝,專門名家,有利於人世者,即聖人所不遺也。王君諱清原,字澄波。郭君諱湘雲,字蔭泉,江西瑞州府□陽縣人。幼而同師,學捏麺人。曲藝也,事近於戲,迹鄰於褻,而乃各精其道。每構一像,形容畢肖,眉目如生,有栩栩欲活之致。
⑧同 ⑥
⑨访谈时间:2012年3月14日,地点:菏泽市牡丹区贾坊乡李堂村李金城家中。
⑩同④
(责任编辑:谭淑娟)
Memory and Oral: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Li Jincheng's Drama Dough Sculpture Art
LIU Ji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Caozhou dough modeler, Li Jincheng is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Chinese dough modeling industry. Many factors have affected him to be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 during his unique styl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opera art images have given him much reference, temple statue arts have been his copied models and the exchange learning in Jinan Sculpture Society has made his art improved more rapidly.
Li Jincheng; opera; gods statue; Caozhou dough modeler
1673-2103(2017)03-0139-04
2017-03-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曹州面塑传承人口述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YJC760059) 作者简介:刘进(1975-)男,山东莱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
J52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