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7-07-12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该文简要回顾了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近年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在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传承、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并展望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的发展前景、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福建省 中医皮肤学科 学科发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外一道屏障,《安德鲁斯皮肤病学》收录的皮肤科病种约有1900余种,是病种最多的学科。中医皮肤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中医外科学为基础,研究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疾病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中医皮肤科学在古代属于疡科范畴,在清代以前,中医既无皮肤专科,又无皮科专著,但有关皮肤病的记载散见于中医外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等历代文献中,且描述详实,并有专名。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鼓励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极大促进了中医皮肤科的发展。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传统医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其在皮肤学科的应用推动了中医皮肤科的发展。中医皮肤学科的发展应立足于学科特点,传承、研究基础理论及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科技,不断创新发展。
1 中医皮肤学科及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1.1 中医皮肤科发展
中医皮肤病的理论源于战国秦汉时期,其病因病机、证候、方药发展于晋隋唐宋时期,充实于明清时期,清代以前多达260余种的中医外科专著中几乎都包含有皮肤病的内容,它们之中或专卷,或专篇,或专段对皮肤病予以论述,理、法、方、药一并俱全,这都是形成当今中医皮肤病学的基础。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中医皮肤疾病病名记述的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期的甲古文、金文和青铜铭等;《周礼》记载的“疡医”,即外科医生,包括现在的皮肤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皮肤病。《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发展的奠基石,其中有关皮肤病的论述颇多,仅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就有痱(痱子)、痒疥、秃疮(头部脱发性疾病)、皮痹(类似硬皮病)、尤赘(疣)、痤(痤疮)、疠风(麻风病)、查皮(酒渣鼻)等数十种。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也有许多关于皮肤病性病的论述,《金匮要略》论述了浸淫疮(相当于湿疹)、瘾疹(相当于荨麻疹)、狐惑病(类似白塞氏病)、淋证(相当于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等小便不利疾病)等多种皮肤病性病的症状和治疗。从战国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到后汉的《金匮要略》开始有了较多皮肤病的病名、病因和治疗的论述,这可以认为是中医皮肤性病学的始祖。
在晋、隋、唐、宋、元朝时期,随着整个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关中医皮肤病的论述也不断增多,使中医皮肤病学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有专门介绍疥癣、瘾疹、漆疮、浸淫疮、诸痒等皮肤病治疗方药的篇章,提到的皮肤病有40余种,其中描述的“沙虱毒”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对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治疗方药更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诸病源候论》所记载的皮肤病多达一百多种,几乎包括了当今常见的皮肤病。
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医著林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医皮肤病的理论和临床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初步有了中医皮肤病学的雏形。
明代对皮肤病论述较多的医著主要有《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理例》《外科启玄》《证治准绳》《外科正宗》《霉疮秘录》《景岳全书》等,其中以《外科理例》《外科正宗》和《霉疮秘录》对中医皮肤病性病的发展贡献和影响最大。
清代有关皮肤病论述的主要医著有《外科大全》《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宗金鉴》《疡医大全》《外科证治全书》《理瀹骈文》《疡科心得集》等。其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和《疡科心得集》对皮肤病的论述最多,也最为详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中医学获得了新生,发展迅速。中医皮肤病学也因此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并逐渐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并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成立了中医科,一代名老中医赵炳南、朱仁康等从中医外科学分脱出来专门从事中医皮肤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我国首次有了独立的中医皮肤科这一临床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更是发展迅速,全国省市一级的中医院基本上都设立了中医皮肤科,出版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组织,有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专业的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2 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发展
福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建安三神医”之美称的董奉,留下“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的医德佳话。还有如宋朝的何希彭(著《圣惠选方》)、吴惿(著《宋徽宗圣济经》)、苏颂(著《图经本草》)、宋慈(著《洗冤集录》),明代的熊宗立(著《名医类证医书大全》),清代的陈梦雷(主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陈修园(著《南雅堂医学》)等,从汉代到清代有史可查的名医634人。
史上闽医中医外科(皮肤科)亦名家辈出,如宋朝李迅,擅长治疗背疽,著《集验背疽方》。元代四世疡医郭微言,主张治疡需从内科入手,内外兼治。明代名医周用文,精治疡科。清代名医有林秋香、苏直斋、周如璧等。清末至近代有陈作椒擅治瘰疠,林克泗、萧治安专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擅长治疗疔疮疖肿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萧治安、林为霖、林扶东、林孝德等名老中医,参加集体医疗,带徒传艺,使中医事业得到发展,许多名老中医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如陈树榕的《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林孝德的《外科学辑要》等。在专病治疗方面,省中医药学术委员会和第六康复医院中医治疗麻风小组用通关再造丸、换肤散、麻风药丸等治疗麻风;福州萧治安中医外科医院应用中药内服、外涂(如大成散、疯油膏等)治疗类丹毒、湿疮、皮肤疖肿等;泉州中医外科医院名医陈韵清应用青草药治疗带状疱疹、乳痈、疔疮等;晋江中医院许白轩老中医应用青草药治疗带状疱疹、银屑病、玫瑰糠疹等;漳州市中医院老中医魏远谋应用祖传的青黛膏、退癀散、逐湿散等治疗皮肤湿疹、疔疮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医疗临床技术及科研的日新月异,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医皮肤学科也得到飞速发展。
2 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发展现状
2.1 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的建立
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开始创建中医院,在外科中设置皮肤专科。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召开“振兴福建中医大会”,并出台了《振兴福建中医事业的决定》,极大地促进了中医院及专科、专病的发展。漳州中医院外科创建于1956年,1984年独立成科,分设皮肤科专业;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皮肤科由林孝德名老中医创立,至今已经50余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于1990年由肖定远老中医建立皮肤科。至今,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专科发展较迅速,全省地市级中医院均建有中医皮肤科,各皮肤专科医院、西医综合医院皮肤科均开展了中医皮肤科特色诊疗,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性病分院(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于1995年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等。这些科室的建立,为皮肤病患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2.2 中医皮肤科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名老中医专家学术传承及医疗专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倡和鼓励名老中医带徒,挖掘、继承、总结、发展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福建省政府分别于1963年、1976年确定了251名重点传承对象,1956—1983年共培养中医学徒2867人。1993—2015年共确定五批次福建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及继承人,1993年和2012年确定两批次福建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及继承人,其中不乏中医皮肤科(中医外科)名家,如1963年审定名老中医萧治安(福州东街卫生院)、林孝德(厦门市中医院)、陈焕章(厦门市中医院)等;1976年审定名老中医陈树榕(福建省人民医院)、林扶东(泉州市中医院)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肖定远(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肖泽梁(福州市萧治安中医外科医院)、许百轩(晋江市中医院)等,通过带徒、著书、结对子、帮扶、培训班等方式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培养专科骨干,完善梯队建设。挂靠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的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肖定远工作室于2017年4月顺利验收。目前,福建省中医皮肤专科医师约120余人,从事中医皮肤科工作的医师约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近40余人。
2.3 学科研究及成果
福建省皮肤病防治院、古田县皮肤病防治院于1861—1977年开展雷公藤治疗麻风反应临床研究,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厦门市第一医院杨进修等医师于1975—1976年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大疱型多形红斑临床研究,获1981年福建省科学大会奖;福建省人民医院陈树榕医师总结经验,编写《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获1985年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福州市皮肤病医院于1982—1985年开展雷公藤治疗银屑病临床研究,获1985年省医药卫生抗美援朝成果一等奖;福建省安溪中医院陈艺明等医师开展不同方法治疗酒渣鼻的临床研究,获2003年省科技三等奖等。
近年来,各级医院十分重视科研,中医皮肤科临床及实验研究也陆续开展,近5年,有近10余项中医皮肤科相关课题荣获省市级科研立项,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获省部级皮肤科研项目3项。科研人员及时总结临床研究成果,积极撰写学术专著、论文,发表于国家级专业期刊,如《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肖定远》(主编黄宁)、《复方白癣皮酊及其拆方对甲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抑菌试验研究》(黄宁等)、《中草药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方法分析》(林滔等)、《复方青黛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陈丽红等)、《乳腺增生症、黄褐斑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林宝珍等)、《复方青黛膏对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VEGF的影响》(赵文杰等)、《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临床研究》(吕海鹏等)、《寻常痤疮中医证素与性激素的相关性研究》(蔡东华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难治性皮肤病举隅》(蔡文墨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痤疮患者皮脂中亚油酸和角鲨烯的含量》(程丽雪等)等。研究及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福建省中医皮肤科的学科发展。
2.4 学术地位提升
自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成立至2013年,福建省每届仅有3~5名委员当选全国委员,在2013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福建省推荐了12名候选委员,9名当选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其中黄宁主任医师、陈丽红主任医师当选为常务委员。
2011年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成立以来,积极参加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多名专家受邀到全国皮肤科年会上演讲,参加《当代中医临床皮肤科临床家丛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皮肤病分册》等学术专著的编写,参加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等皮肤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等。还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评审专家(医保咨询专家、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
3 学科组织机构的建立、发展和学术交流
3.1 学科组织机构的建立、发展
2009年12月5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承办的“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皮肤病研讨会”在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召开,12名来自福建省各级中医院、皮肤病防治院的中医皮肤科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林颖秘书长、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朗清教授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与会代表纷纷发言,建议筹备成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2010年7月30日~8月2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承办的“福建省第一次皮肤科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期间举办了“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成立筹备会”。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围绕中医皮肤科科室基础建设、中医皮肤科分会的筹备及发展方向等主题热烈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尽快成立中医皮肤科分会对提高我省中医皮肤病学术水平,促进交流合作及学科规范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经商议,成立由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黄宁副主任医师为组长、福建省人民医院林宝珍副主任医师及厦门市中医院陈丽红副主任医师为副组长的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筹备组,负责成立分会申报等事宜,拟定于2011年11月成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2011年11月4~7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性病分院(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承办的“皮肤病外用中药的调配及应用培训班”在福州顺利召开。期间举办了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以黄宁为主任委员,林宝珍、陈丽红、吕海鹏、孙维斌、陈文展、蔡文墨、张良、林青松、林皆鹏、肖贤忠为副主任委员的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一届全委会。林伯滢、肖定远、许百轩3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被聘为学会顾问。
2013年 6月1日,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常务委员会议在三明市召开,拟定推荐黄宁等12名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候选委员。
2016年10月27~30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十三次中医皮肤科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期间举办了“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吴宽裕秘书长主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志波教授到会祝贺。会议选举产生了以黄宁为主任委员,林宝珍、陈丽红、蔡文墨、张良、林青松、程丽雪为副主任委员的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二届全委会。
3.2 学术交流
2010年7月30日~8月2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承办的“福建省第一次皮肤科学术交流会”在顺利召开,省内各市60名中医皮肤科医务人员参加了交流会。交流会共收到40篇文章,经专家审定,34篇收录会议汇编,有8篇论文在会议上交流,会议以专题讲座、大会交流、科主任论坛、学科发展研讨等方式进行。
2011年11月4~7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性病分院(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承办的“皮肤病外用中药的调配及应用培训班”在福州举办,来自福建省各地的90余名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医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培训。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段逸群教授、副主任委员范瑞强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肖定远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性病分院林滔副主任药师、黄宁副主任医师等分别就皮肤病中药外治的理论基础及发展、中药外用制剂的配置、中药外治特色疗法、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的合理使用等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员们即时了解国内外中医皮肤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促进全省中医皮肤病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11月2~5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厦门市中医院承办的“福建省第二次中医皮肤科学术年会”在厦门召开,省内80余名中医皮肤科医务人员参加了交流会。学术年会共收到40余篇文章,经专家审定,30篇论文收录会议汇编,有10篇论文在会议上交流,会议以专题讲座、大会交流、科主任论坛、学科发展研讨等方式进行。
2013年 11月1~5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三明市皮肤病防治院承办的“损容性皮肤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培训班”在泰宁县召开,来自福建省各地的120余名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医生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国内著名皮肤病、皮肤美容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玮臻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美容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项蕾红教授(上海华山医院)、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激光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卢忠教授(上海华山医院)、鞠强教授(上海仁济医院)、刘清副教授(北京市中医医院)、程波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莅临会议,举办学术讲座,较全面地介绍了损容性皮肤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提高了全省皮肤科医务工作者诊疗水平。
2014年 9月26~29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石狮市华侨医院承办的“福建省第三次中医皮肤科学术年会”在石狮市召开,105名中医皮肤科医务人员参加了交流会。学术年会共收到38余篇文章。
2015年 10月23日~26日,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莆田市皮肤病防治院承办的 “皮肤科外治特色疗法培训班”在莆田市召开,来自福建省各地的110余名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医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培训。肖定远教授、杨志波教授等国内著名皮肤科专家莅临会议作学术讲座,详细讲解了中医特色外治、激光技术、射频技术、臭氧技术、基因技术等皮肤科临床的应用,拓展了与会学员的诊疗思维。“闽医肖氏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研讨会”同期举办,由黄宁主任详细总结介绍肖定远教授(福州名医萧治安传人)的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
2016年10月27~30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十三次中医皮肤科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本次学术年会设立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特色病种中医治疗”“中医特色疗法”“中医临床交流”“中医美容”“传承与创新”“疑难病例讨论”“海峡两岸中医皮肤科论坛”“经方论坛”“青年论坛”“看图识病大赛”等专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专家、医疗美容专家、台湾皮肤科专家围绕皮肤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治则治法、临床科研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参会人数750余人,其中正式代表596人(我省参会代表近200名),全国50余名专家共举行了60余场讲座。会议进行了在线同步直播,有近3万余人次通过网络共同参与本次盛会,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进行新闻报道。本次大会参会人数创历届新高,首次邀请台湾中医皮肤科学者参会,开设了“海峡两岸中医皮肤科论坛”。此次会议精心安排,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得到了各界医学同仁、参会代表的好评,加强了各地区中医皮肤科医生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中医皮肤病的学术进展。会议期间同时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皮肤病临床诊疗高级研修班”及“福建省第四次中医皮肤科学术年会”。
4 福建省中医皮肤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福建省各级医院科室建设发展不平衡
为等级医院评审需要,各级中医院均设立中医皮肤科或开展中医皮肤专业诊疗,但总体实力薄弱,除厦门市中医院皮肤科设置住院病房床位外,均无开设皮肤科病房;科室人员配备不足,除省市级中医院配备5名皮肤科医师以上外,多数县级中医皮肤科医师少于3名,甚至1名皮肤科医师还身兼数职,无法进行学术交流及有效开展皮肤专科特色诊疗技术。建议各级中医医院重视皮肤科建设,加强人员配备,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区域性皮肤诊疗中心,指导开展皮肤病会诊。
4.2 中医皮肤科人才不足
据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摸底调查,福建省中医皮肤科专科医师约120名,从事皮肤科专业的医师不足200名,且优秀人才不足,特别是基层学科人才缺乏。建议福建省医学院校增设皮肤病学专业,积极培养皮肤病学科专业毕业生。各级中医医院积极培养皮肤科医师,选送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鼓励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培训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3 专科设备配置不足
皮肤科外治是皮肤病诊疗的特色技术,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现代医学设备如激光、射频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科领域,特别是医学难治性皮肤病如白癜风、银屑病、皮肤肿瘤等。除省级医院少量配备相关医学设备外,福建省各级中医皮肤科设备配备普遍不足,甚至缺乏现代皮肤病医疗手段。建议各级中医医院根据“等级中医院皮肤科科室设置标准”配备专科设备。
4.4 皮肤科科研能力不足
福建省皮肤科科研项目总体偏少,科研人才不足,科研质量有待提高。对此,建议建立省级中医/中西医皮肤病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基础研究;同时建立2~3家省级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全省中医皮肤病学科研水平。
4.5 闽派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挖掘与传承不足
历史上,福建省各地均有中医皮肤科(中医外科)名家及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如福州市萧氏中医皮肤科特色诊疗、晋江许氏中医皮肤病特色诊疗、漳州魏氏中医皮肤病特色诊疗等,目前除挂靠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的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肖定远工作室建设较好外,其他均未系统挖掘、传承。建议投入专项研究基金,由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各地皮肤科医务工作者,积极挖掘、研究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及当地中医特色疗法,包括畲医皮病科特色诊疗,编撰闽派中医皮肤病名家丛书,并举办闽派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研讨会,重点培养中医皮肤科人才。
4.6 中医外用制剂的开发研究未实现市场化
各中医皮肤科门诊均在使用由本院或本科室老中医继承的中药外用制剂,如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的大成散、加味金黄散、复方刘寄奴合剂等,漳州市中医院皮肤科的生肌膏、青黛膏等。这些制剂均在临床应用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通过科学研究,合理改良,使之更好地发挥独特疗效。建议医院与福建省医药生产企业合作,成立福建省中医皮肤科外用制剂研究中心,开展特色制剂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申请专利,转化成果。
4.7 慢性皮肤病的健康管理意识薄弱
皮肤科慢性病患者众多,如慢性荨麻疹、银屑病、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其病势缠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均以病为本,采用对症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而中医从整体观念着手,立足于疾病发生的本质,以人为本,辨证分析,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建议鼓励与医养机构联合,发挥福建省温泉、中药种植等地理环境资源之优势,探索常见慢性皮肤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模式。
[1] 阮诗玮,陈端生,黄则贤, 等. 福建中医63年概览[M]. 福州: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福建省中医药学会, 2013.
[2] 马振友,张建中,郑怀林,等.中国皮肤科学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 范瑞强.论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C]//2017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黄宁,陈丽红,林青松,张良,蔡东华,蔡文墨,黄鸿剑,林皆鹏,兰剑平,童福明,翁慧兰。
*第一执笔人:黄宁,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