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7-11-09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

海峡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兽医学中兽医中西



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

中兽医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几千年来在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和民众比以往更加重视畜禽疾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问题,中兽医学以其独具特色的医学模式、安全的诊疗手段、科学的保健思想以及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该文主要分析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归纳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促进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进一步保障畜禽产品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及有效防控动物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中兽医学 学科发展 福建省

1 概述

中兽医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家畜病证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病证防治技术,在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世界兽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1.1 学科优势

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医学科学,中兽医学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优势,这正是该学科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且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根本原因。

1.1.1 医学模式的先进性

中兽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把动物作为一个整体,放在自然界环境中进行考察,以整体的观点进行诊断,关心病畜整体的机能变化,关心时间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变化的影响。在生命观上,对生命复杂现象做直观推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在疾病观上,从整体上认识患病是邪盛正衰及机体功能平衡失调所造成的。在治疗观上,整体调节机体平衡失调状态,辨证论治。

1.1.2 临床诊疗的安全性

中兽医诊察疾病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获取临床资料,具有无创、简单、经济的特点。中兽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药物疗法使用的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药性平和,不良反应少,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中药及方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多效性,有利于多靶点调节,纠正各种失衡状态;非药物疗法使用针灸等手法,发挥着综合调节整体功能和协助动物体自然康复的作用,强调因畜施用、辨证施用,注重医疗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中兽医疗法对畜产动物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减少畜产品中的有害残留,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1.1.3 防病保健的科学性

中兽医学重视对动物体的整体调节,强调“治未病”,保持或提高动物良好的生活(主要对宠物)、生产(主要对畜产动物,提高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和生态(主要对野生动物,维持其与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态和谐)质量。中兽医疗法不但安全,而且多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无病可防,有病可治。许多中药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可以有效调理机体功能、增强体质,尤其对“亚健康”状态具有良好的效果,比西兽医学的“对抗式”治疗更为科学。在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呼声中,中兽医学以其“绿色”非损伤性措施、神奇卓越的效果逐渐为全世界所瞩目。

1.2 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发展历程概览

1.2.1 中兽医学学科具有良好的民间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兽医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5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团结、使用、教育和提高”中兽医的政策。同年9月召开了“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把我国传统兽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福建省的中兽医工作者、特别是民间兽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掘传统兽医学诊疗技术,尤其是在动物疾病预防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有的地方流传有“灌春药”、“灌四季药”的习惯,根据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的原则而设定,所用方剂大多属于预防调理剂,如茵陈散、消黄散、理肺散、茴香散等。对于马属动物等大型家畜,春初采取放血预防措施,至夏季火盛时就不会因血气过盛而生病,进而总结为民谚“三春不放六脉血,夏日必灌消黄药。”同时,中兽医工作者充分利用福建省极其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发扬中兽医的“一把草”精神,开展了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诊疗工作,例如上世纪中后叶就有宁德地区推广使用当地草药“扛板归”治疗猪的肺痈咳嗽和丹毒,取得显著效果;龙岩地区将当地植物“钩吻”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能有效防治猪的寄生虫病,兼具明显的促长作用,发展至今当地已有专门的钩吻种植企业。同时,基层畜牧兽医单位还涌现出施能桉(晋江)、童家楠(南安)、林振祥(福鼎)、郑旭升(福安)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兽医人才,他们应用中兽医的理、法、方、药诊断、防治畜禽疾病,获得养殖户的一致好评,为中兽医在基层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1.2.2 在全国较早开展中兽医学的教学、科研和出版工作

1958年,福建农学院开设兽医学专业,中兽医学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至今已有数千名兽医专业本科生接受了初步的中兽医学理论和实践教育;1986年,福建农学院兽医内科学硕士点招生,陆续有研究生从事中兽医药领域的科研工作;历经近六十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中兽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人才。

福建农学院牧医系周金泰教授等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展了电针镇痛方面的研究,明确了电针猪安神穴的镇痛效应属于电针麻醉、而非急性应激镇痛。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金学浩研究员等在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给母猪喂服防痢散(由刺针草、地锦草、铁苋菜等复方而成)、预防仔猪白痢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采用中药地榆槐花汤加减治疗牛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效果显著。

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还十分重视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正式出版物主要有: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主编《福建中兽医常用草药图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 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编《福建省中兽医诊疗经验(第一集)》(32 开本,80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金学浩主编《兽用中草药剂的制备与剂型改革》(32 开本,84 千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2 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发展现状

2.1 学科队伍现状

目前,福建省涉及中兽医学教学、科研、推广的主要部门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等。

中兽医学学科教学科研队伍主要集中在福建农林大学,由黄一帆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和“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其核心研究队伍“中西兽医结合创新团队”现有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6人,具备博士学位者1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人选4人,福建省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已形成学科交叉、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同时,龙岩学院邱龙新、李焰、何玉琴,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林雪玲、林秋敏,晋江兽医站黄健康,武夷山兽医站范绪和,邵武兽医站黄建亮以及南平农校黄耿光等都从事有关中兽医学的教学、科研、应用推广工作。

2.2 学科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2.2.1 平台建设

近年来,福建省开始重视中兽医学学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学科平台有了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学科的持续发展。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是福建省从事中兽医学研究最主要的科研机构,依托学院建设的“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和“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是福建省中兽医科研的核心力量,“福建省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的部分研究工作为福建省中兽医科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补充。同时,龙岩学院也有两个省级研究平台开展部分中兽医药领域的科研工作。

“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1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立项,2015年如期完成建设任务,由福建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通过验收。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2015年4月向福建省科技厅申请建设“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2015年12月获得福建省科技厅批准认定。“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研究队伍“中西兽医结合创新团队”于2012年获福建农林大学立项资助,2013年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助。重点实验室在传承多年积累的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兽医中药药理” “兽医中药提取物与新制剂”“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和“中西兽医结合”等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团队率先进行了中兽药超微粉的基础、应用研究,中兽药超微粉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深入进行中药多糖干预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创建以中药替代饲用抗生素的乳仔猪肠道保健技术;建立中西兽医结合的优质鸡、肉鸡、肉猪药残控制关键技术;深入中药药理学研究,从中药及其提取物研发免疫调节剂及新兽药、饲料添加剂;率先对畜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进行系统研究,阐明生物酶对繁殖生理影响,并为相关中药的酶学机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上述两个省级平台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兽医结合、中兽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开创了我省中兽医药领域教学和科研的新局面,为保障畜禽健康养殖和维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福建省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于2008年9月获得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该实验室的部分研究工作涉及中兽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主要开展了“牡蛎粗多糖”、“球兰皂苷”等免疫和抗氧化活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龙岩学院设有“福建省家畜疫病防治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生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两个省级平台,研究领域涉及天然提取物抗病营养的研究,开发对畜禽的营养与免疫有积极作用的天然产物新产品;在“香花枇杷三萜类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微米银杏叶粉、银杏叶提取物(EGB)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效果研究”以及“基于PPARs药物筛选模型的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开发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2.2.2 人才培养

福建省从事兽医学人才培养的单位主要有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医学)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

福建农林大学兽医学学科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福建省重点学科,设有动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学科建立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中有2个属于中兽医方向,分别为“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和“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兽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兽医学》于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兽医学任课教师所属的临床兽医学教学团队现为省级教学团队。目前为本科生开设“中兽医基础”、“中兽医治疗学”两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中兽医专题”、“中药药理学”、“中西兽医结合概论”三门课程;现有在校本科生600余人(含金山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164人,近5年毕业本科生500余人(含金山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157人。黄一帆教授、吴德峰教授等率先在福建兽医界招收中兽医药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并与中兽医药学科研团队一起,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使得中兽医药事业有了一批高级人才。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是闽西地区兽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开设“中兽医学”课程,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中专生数百名,目前在校生700余人。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主要培养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的畜牧兽医实用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开设的《中兽医学》为动物医学专业主干课程。

2.3 学科研究现状

福建省中兽医学科研工作主要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牵头开展,研究平台主要是“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和“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积累,现已形成如下较为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2.3.1 兽医中药药理学

一些学者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中药作用机制,较为系统地开展了中药多糖免疫药理学研究。发现猴头菇多糖可通过促进Th1、Th2细胞因子分泌而提高脾淋巴细胞免疫活性,也可通过促进NF-κB通路而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率先对番鸭呼肠孤病毒进行系统的病原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药多糖对MDRV感染及免疫抑制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能够显著提高番鸭肠道内IL-6、IL-4、IL-15、IFN-γ、TNF-α、TNF-β、SIgA的分泌水平,预防病毒引起的番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破坏;在对金线莲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多糖、黄酮等)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金线莲多糖能显著促进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

有关专家开展了硒化猴头菇多糖、太子参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发现猴头菇多糖硒化修饰后对DCs抗原提呈活性显著提高,活化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能力强于未硒化猴头菇多糖;太子参多糖硒化后,对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功能有显著促进作用,促进NO、TNF-α、IL-6等的产生,对CY导致的免疫损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修复作用。

一些学者开展了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药效学研究,发现黄芪中总黄酮中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导致的CYP2E1表达上调、从而使过量ROS引起的Akt表达下调得以恢复、进而降低其下游的caspase-3活性、抑制细胞过度凋亡。

同时,一些学者开展了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干预作用研究,发现大蒜素对副猪嗜血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并且可抑制溶血毒素、毒力因子以及抗生素外排泵等基因的表达;筛选出四种中药单体(黄芩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和没食子酸),对三株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基因表达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降低毒力。

2.3.2 兽医中药提取物与新制剂

有学者以中国传统兽医学与现代西方兽医学的结合为指导思想,应用现代兽医科技新手段,在国内开展中兽药超微粉及其制剂的基础、应用研究。率先开展中兽药超微粉(油菜花粉、穿心莲、鱼腥草、黄芪、芪苓散、黄连解毒散、葛根芩连汤等)有效成分的溶出特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明确了超微粉碎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的机制,阐明了中兽药有效成分在靶标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为中兽药超微粉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芪超微粉、穿心莲超微粉、金线莲超微粉和鹿角灵芝超微粉的加工工艺;从薄层色谱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制定等不同层次研究建立了黄芪超微粉、穿心莲超微粉和麻杏石甘超微粉的质量标准;在温度、湿度、光照等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适用于黄芪超微粉和穿心莲超微粉长期保存的稳定剂、抗氧化剂和包装材料;将油菜花粉超微粉应用于白羽肉鸡养殖、将黄芪超微粉和穿心莲超微粉应用于三黄鸡养殖、将芪苓散超微粉应用于河田鸡养殖、将抗球散超微粉应用于白羽肉鸡和河田鸡养殖,结果表明,油菜花粉、黄芪、穿心莲以及芪苓散经超微粉碎后,对试验鸡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等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抗球散超微粉能够显著减少试验鸡的球虫病发生率;将“芪归”催乳散应用于哺乳母猪,发现其能够显著提高泌乳相关激素水平并促进乳腺发育,上述研究为中兽药超微粉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有学者应用现代分子修饰新技术,进行中药多糖结构修饰研究,开展了党参多糖和太子参多糖的化学修饰,得到9种硒化猴头菇多糖,其中Ⅱ号多糖(sHEP2)的免疫调节活性最好,糖含量为81.3%;得到9种硒化太子参多糖,其中Ⅱ号、Ⅲ号多糖(sRPP2、sRPP3)的免疫调节活性最好,糖含量为89.7%,此类研究创新了中兽药制剂研发途径。

一些专家针对福建省动物疾病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兽用中药浓缩系列、中药散剂、中药添加剂等新特保健品,不但改善生产性能,还可减少或替代抗菌药物的应用,保障了动物性食品安全。

2.3.3 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

有的学者以中兽医学“治未病”理论,结合现代兽医生物安全措施,研究建立了多项动物保健与疾病防控新技术。他们秉承中兽医“母安子安”和“治未病”的健康养猪指导思想,研发了对乳仔猪免疫调控效果显著的黄白痢散和芪苓制剂,并将其与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相结合,研究建立了乳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及免疫调控技术;率先对畜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进行较为系统的酶学研究,为深入研究中药单体与该酶关系奠定基础;率先发现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导致番鸭免疫抑制,进行中药多糖对番鸭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初步建立了番鸭MDRV感染的中西兽医结合综合防制模式;在研究中药对畜禽保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西兽医结合的优质鸡、肉鸡、肉猪药残控制关键技术等,经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些学者与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福建省科技厅区域科技重大专项“规模化白羽肉鸡肉品生产兽药残留监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已通过验收;与漳州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相结合,研发的乳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及免疫调控技术经应用推广,取得明显效益;与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合作的高校产学重大项目“中兽药超微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与福州大用生物应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科技厅产学研专项“生猪无抗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展顺利,同时联合开展的横向课题“中兽药应用关键技术与大用微生物联合应用生产优质猪肉”通过阶段性验收;与长汀河田鸡养殖场合作开展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子项目“河田鸡生态养殖”,项目已通过验收;与莆田优利可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莆田市科技局重点课题“肉猪健康生产药残控制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已通过现场验收;与河南省康星药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新中兽药四味穿心莲散,并申报国家第一批超微粉新中兽药,目前已通过初评。

2.4 学科主要成果

福建省中兽医学科研队伍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见表1)、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省部级项目11项,科研经费近700万元。

表1 福建省近5年中兽医领域的国家级项目

近三年共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SCI 1区论文3篇, SCI 2区论文5篇;国内权威或核心刊物论文32篇,其中权威刊物论文17篇。

主编、副主编中兽医领域的代表性著作5部,分别是:

(1)黄一帆主编《兽医中药药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黄一帆主编《中西结合兽医学概论(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黄一帆主编《中兽药超微粉研究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吴德峰主编《中国动物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中兽医学》,黄一帆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

近年来中兽医学领域共获得省级奖励5项、地市级奖励3项,获奖情况如下:

(1)乳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和免疫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年,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主持人:黄一帆。

(2)中兽药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研究,2009年,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人:黄一帆。

(3)优质鸡半放养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人:黄小红。

(4)无公害猪肉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06年,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人:黄一帆。

(5)鱼腥草中草药制剂开发研究,2003年,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主持人:吴德峰。

(6)银杏叶提取物对鸡肉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2010年,龙岩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主持人:杨小燕。

(7)中草药PPARs激动剂提取工艺及其缓解免疫应激引起仔猪生长抑制的研究,2014年,龙岩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人:邱龙新。

(8)微米银杏叶粉、银杏叶提取物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效果研究,2014年,龙岩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主持人:黄其春。

2.5 学会活动及学术交流

为更好地促进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2011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对分支机构进行改革,将11个专业委员会合并调整为7个分会,设中兽医学分会。中兽医学分会前身是福建省中兽医研究会,于1988年3月30日在晋江成立,1999年5月更名为中兽医专业委员会,2010年5月起使用现名。中兽医学分会积极传承中兽医学精髓,宏扬光大中兽医药学的优势特色,致力于中西兽医结合研究,大力倡导创建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兽医学。在几代中兽医学者和基层中兽医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福建省中兽医学术活动开展的较为活跃。中兽医学分会先后召开12次学术研讨会和4次会员代表会议,主办了3次华东区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

同时,分会积极组织会员参与全国和华东区中兽医科研学术研讨会,先后有30多篇文章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其中,廖吕燕撰写的《“芪苓”制剂多糖对免疫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健撰写的《黄芪3种成分对Chang Liver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分会理事长黄一帆于1996年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颁发的“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荣誉证书,2006年获中国中兽医学分会授予“中兽医领军奖”,2009年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颁发“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荣誉证书。

2.6 福建省中兽药生产现状

目前,我省共有24家兽药企业,其中生产中兽药的企业有14家,主要以生产散剂和中药提取物为主。全省获得批准文号的兽药有1050种,其中中药制剂380种,占36.19%。福建贝迪药业有限公司获得批准文号的兽药有154种,其中中药制剂84种;其次为福建威耳动科药业有限公司获得批准文号的兽药有136种,其中中药制剂55种。我省中兽药产品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其中四类、五类兽药占大多数,以本省企业为第一申报单位的三类及以上新中兽药数量很少,且现有剂型仍以传统的粉散剂为主,应用范围有限,产品附加值不高。详见表2。

表2 福建省兽药企业获批文号数简况

3 福建省中兽医学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 中西兽医结合,形成西兽医为主、中兽医为辅的畜禽疫病防治和健康养殖的新局面

中西兽医结合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经过几代中西兽医结合工作者的努力,中西兽医结合研究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中西结合兽医学的学术体系已逐步培育和发展。西方兽医学针对性强、起效快,已经形成了病原诊断、免疫与治疗、生物安全隔离等一整套诊疗体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动物疫病防控的主体。但其引发的药物残留、耐药频发、免疫抑制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中兽医药的优势恰恰是低残留、无耐药、综合调理动物机能等。通过加大养殖业中兽医药的使用比例,形成西兽医为主中兽医为辅的疫病防治新模式,则可以使中、西兽医两个诊疗体系取长补短、互为促进,切实降低西兽医药的某些负面影响,实现健康养殖的新局面。

3.2 中兽药制剂有较大发展,成为在养殖业中禁用饲用促长抗生素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

在耐药性、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的大背景下,饲用抗生素的禁用和替代是历史的趋势,但是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也正是中兽药制剂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中兽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针对不同的养殖季节和环境、特别是不同的养殖阶段,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抗应激、保健、促长、催情、催乳、驱虫等系列中兽药产品,也可与其他抗生素替代物(酸化剂、植物精油、益生菌、抗菌肽等产品)研发复合制剂,将会是最有希望实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饲用抗生素替代策略。

3.3 中西结合兽医学新学科进入创建初期阶段

中西结合兽医学就是把中兽医药知识和西兽医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的新兽医药学。中西兽医结合,是在承认中西兽医之间的差异、区别和矛盾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结合过程中,取两者之长,融会贯通,加以提高,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具有现代化、科学化和中国特色的新兽医学。这种新兽医学必须具有民族的特色,时代的特点,既源于中、西兽医而又高于中、西兽医。因此,中西兽医结合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人类认识层次提高、医学认识领域深化和中兽医药学与西兽医药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所以,只有不断促进中西兽医结合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疾病防治的有机结合。

4 中兽医学发展面临的机遇

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中兽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016年4月,农业部出台《关于促进兽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加快中兽药产业发展。支持中兽药产业发展,建立符合中兽药特点的注册制度。鼓励并支持对疗效确切的传统中兽药进行‘二次开发’,简化源自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审批。整合中兽药企业优势资源,打造一批知名中兽药生产企业。加大传统中兽药传承和现代中兽药创新研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中兽药新产品研发。鼓励中兽药应用现代中药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中兽药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疗效确切中兽药和药物饲料添加剂研发,扶持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创制,支持兽医专用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这为中兽医药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必将促进和提升中兽药产业的质量和水平。

2016年7月20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赴河北省保定市调研中兽医药产业发展情况,针对推动中兽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5点要求。一是加强传承,发扬光大中兽医药优良传统。二是明确定位,充分发挥中兽医药产品优势。三是创新融合,推动中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深化合作,促进中兽医药走向世界。五是加强监管,确保中兽药产品质量安全。这些要求为本学科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齐心协力推动中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于中医药的基本形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提出了详细要求。这个规划对于同出一源的中兽医药学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人类崇尚自然的思潮进一步使传统医药学受到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动物健康养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迫切的需求,大家对于天然、低毒、不易残留、病原菌不易产生耐受性的中兽药开始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抗生素滥用和残留,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抗生素残留及蓄积对人和动物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等现象,让民众觉得不安,人民期待有更多安全、优质的动物性食品满足生活需要。许多畜牧兽医工作者都期待中兽医药学能在新形势下为动物性食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赋予中兽医药学新的历史使命和机遇。

5 中兽医学面临的挑战

5.1 基础研究薄弱

科学发展的规律表明,只有基础理论的突破才是一门科学历史性发展的标志。建国以来,中医药和中兽医药学的研究出现了如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原理、青蒿素治疗疟疾等重大历史性成果,但这些仍不足以带动传统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突破和飞跃。福建省中兽医药科研虽然在中兽药药理学、新制剂研发、中兽药与动物保健、中西兽医结合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但与当代生命科学许多前沿学科相比,中兽医药学的基础研究、生命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5.2 中兽医药学的科学体系未能完全获得现代医学界共识

中兽医药学具备独特、严谨的学术理论体系,有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其稳定的疗效也为世人所公认。但是相对于突飞猛进的现代医学来说,传统医药学的发展是迟缓的。中兽医药学走向普及的关键在于深刻揭示其科学实质,并能获得认可。对一门学科实质的认识,当然不能以某一学科为标准,而应以研究对象,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技术路线、成果结论是否合理,是否接近事物本质为标准。但是对中兽医药科学本质的阐明,让更多的人科学认识并接受它的学术体系,依然任重道远。

5.3 安全、有效的中兽药及其制剂标准规范尚未健全

由于中兽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就是一个小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成分难以确定。因此,“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将是中兽药产业化、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中兽药种植、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等系列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了中兽药的发展。总体上讲,福建省中兽药及其剂型的研制还处于较低水平。

5.4 中兽医药学人才匮乏

中兽医药科研开发队伍薄弱,许多兽医科研院所没有中兽医药方面的科研课题和专门研究人员。农业高校的中兽医学科长期以来只是西兽医学系统教育中的一门课。因学时太少,难以让学生全面、科学地学习和掌握中兽医学知识体系。在基层兽医技术队伍中能熟悉理、法、方、药等基本理论的人才比较稀缺,大多数人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应用中兽药防治疾病,难以有效发挥中兽医药的优势和效果。

6 中兽医学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6.1 加强中兽医科技人才培养,重视应用型中兽医人才的实践教育

中兽医学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专门人才;传统医药学博大精深,只能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教育方能掌握,难以通过简单培训达到“速成”。因此,中兽医科技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中兽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建议全国有条件的高等农业院校创办中兽医专业,或在兽医专业中设置中兽医药学方向;在现有兽医学本科生增加中兽医药学的选修课程,弥补中兽医学学时数的不足;重视应用型中兽医人才的实践和技能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向有经验的中兽医师跟班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鼓励招收中兽医药学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并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培养一批既懂中兽医学理论又掌握现代先进科研手段的高级中兽医药人才,培养他们能进行较高层次的中兽医药研究和应用。

6.2 加强中兽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新药创制能力

持续加强“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和“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兽医中药药理”“兽医中药提取物与新制剂”“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和“中西兽医结合”等研究方向,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优势;在兽医中药基础研究的成果上,利用现代技术加强中兽药有效部位、单体的分离提取,进一步研发创制新中兽药、新型饲料添加剂。加大与兽药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充分挖掘中兽药生产的市场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一批三类及以上新中兽药,结束福建省三类以上新中兽药文号空白的历史。

6.3 加强中兽医学基础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兽医药学的科学实质

中兽医药学科学实质的阐明,无疑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才能在揭示其科学实质的同时,实现传统医药学的创新。利用福建省兽医中药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吸收现代科技手段,包括现代科学思路和科技成就,鼓励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协作共同探讨中兽医学的经典理论的科学本质以及中药作用机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概念诠释经典中兽医药学的理论和原理。在该重点实验室已获得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础上,深入中药分子药理学、中药有效部位结构修饰、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药干预动物免疫抑制的分子机制、中药单体抗细菌毒力等方面研究,进一步突显福建省中兽医药学科基础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6.4 创建中西兽医结合的畜禽疾病防治技术新模式,探索无抗养殖新路径

根据中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应用“以防为主”、“主动防疫”的动员医学观点,来指导中西兽医结合畜禽疾病技术新模式的研究。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中兽医药学研究团队以“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在现代肉猪、肉鸡和优质鸡的生产过程中,以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和应用为核心,结合现代生物安全措施,研究建立了多项药残控制关键技术,可以减少或替代饲用抗生素的应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畜禽生产性能,而且生产出的肉类产品经有关部门检测没有任何有害药物残留。这个新模式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兽药的主动防疫、环境控制、生物防疫、中兽药的早期治疗、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等。在此成果基础上,中兽医药科技工作者应该利用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大胆从理论和实践上去创新,进一步探索“(饲料)无抗养殖”的新途径。

6.5 促进中西兽医结合研究,探索建立新兽医学科

在多年的中西兽医结合探索的基础上,福建农林大学黄一帆教授2012年主编出版了《中西结合兽医学概论》,对有关中西兽医结合新学科的创建、中西兽医结合科研提出了初步认识。中西兽医结合必须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时代特点,既源于中、西兽医,又高于中、西兽医。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已被教育部认定为一级学科,所以中西医学结合的科研实践和成果非常值得兽医界学习和借鉴。中、西兽医两个学术体系,只有在不断促进中西兽医结合实现高层次发展才有望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动物疾病防治和健康养殖水平。

[1] 黄一帆.浅谈21世纪中兽医学的发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0(1):15-16.

[2] 胡元亮.中兽医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黄一帆.中西结合兽医学概论[M]. 2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

[4] 陈焕春. 兽医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家禽,2012,34(17):1-3.

[5] 宋大鲁.立足中(兽)医理论利用新科技探索和促进中(兽)药产业化的发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9(8):17-21.

[6] 许剑琴.中兽药创新发展与动物食品安全——中兽医药与畜牧业健康养殖[J].中国家禽,2012,34(20):33-35.

[7] 陆钢. 20世纪中兽医理论学回顾[J]. 中兽医学杂志,2000(4):31-33.

[8] 张泉鑫,陈志明,郭文韬. 中兽医药文化遗产(古籍、著作)发掘整理的现状调查报告[J]. 中兽医学杂志,2016(1):74-79.

[9] 梁全顺,王寿昆,庄向生,等.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2009(1):72-80.

1.李 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2.马玉芳,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3.秦 韬,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讲师;

4.朱志雄,福建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兽医师;

5.黄一帆,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兽医学中兽医中西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动物疫病诊断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探讨
《中兽医学杂志》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发展中兽医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看20 16 年中医药纪事,议河南中兽医药发展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