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报告
2017-07-12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分会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分会
该文回顾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近年来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在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工作进展,以及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展望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的发展前景。
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 学科发展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福建省
1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历程
中医关于疼痛病因的认知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痛者寒气多也”,“风为百病之长”,“其热者……故为痹热”,提出寒、风、热为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痛病因。随着长期中医药学知识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反复积累,加之历代医家对于疼痛病因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疼痛病因理论渐趋完善,包含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损伤等诸多方面。在疼痛病机方面的阐述,最早始于《黄帝内经》,“痛而闭不通矣”与“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是最早关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阐述。随着对“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认识不断加深和诊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医药学对于疼痛的理解逐渐深入。
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省疼痛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疼痛学科是以治疗疼痛为核心、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的新兴学科。虽然它所治疗的疾病绝大多数并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但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这也是疼痛治疗的真正意义所在。全省各地区的疼痛门诊,在当时缺乏政策支持以及相关设备、技术匮乏的情况下,本着为广大患者服务的理念,顽强地发展起来。2007年7月,原卫生部医政司适应疼痛学科新发展,在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后发出了227号文件,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服务,使得疼痛科成为与内、外、妇、儿等学科同样位置的科目。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高度人文关怀,这也意味着疼痛学科真正成为了有建制的“正规军”,疼痛学科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
严格意义上讲,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建科只有10年余,属于富有生机的后发学科,它发展的原动力是广大患者的需求,发展的基石是在各学科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因此,它既具有一般学科的共性,集合了神经内科学、麻醉学、放射介入治疗学、骨科学、针灸推拿学等学科的精粹,同时又有自身的个性,以强调减轻患者病痛为核心,是一门多领域、深层次、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它治疗的疾病包括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见慢性脊柱关节疼痛(如颈肩腰腿痛)三大类。治疗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刀松解、微创介入、神经阻滞等,缓解或减轻广大患者饱受疼痛的痛苦。以癌性疼痛为例,40年前仅能通过吗啡片剂控制;目前药物治疗发展出了包括口服、外用贴剂、舌下含服及肛门栓剂等各种阿片类药物的控缓释剂型,完善了三阶梯药物,使各类辅助用药逐渐齐全;对于各类重度癌性疼痛难以耐受阿片药物副作用的患者,还有神经阻滞及毁损、神经调控及鞘内高效应用阿片类药物等诸多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疼痛学科成为难治性癌痛的“终结者”。再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省内以往对于此类疾病的诊疗如同白纸。而今,各种类型离子通道类药物作为药物治疗的基础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而对于不耐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超声引导下全身各部位的神经阻滞治疗、CT、DSA及彩超引导下精确靶点疼痛治疗技术注等各种手段进行治疗。对于颈肩腰腿痛等慢性脊柱关节疼痛疾病,诸如改良钩针、针刀、拨松针、椎间盘针等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跟痛症、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颞颌关节炎等软组织损伤疾病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极大程度上符合患者的需求,成为广大民众缓解乃至根治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疼痛的福音,且技术易推广,符合福建省医疗环境水平的需求;同时又有等离子消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CT或DSA下射频消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先进诊疗手段,极大丰富了福建省对于疼痛学科在临床诊疗上的需求。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由改革开放时期的“星星之火”发展到现在能够运用临床、影像、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生化等方法诊断并运用药物、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心理疗法等多种治疗途径减轻患者病痛的“正规军”,期间不断吸收国外同行们的宝贵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疗范围、诊疗思路及诊疗技术。在福建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关怀下,在福建省人民医院鼎力支持下,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于2010年7月成立,委员人数70人,正式吹响了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前进的号角。
2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现状
2.1 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临床研究
2.1.1 颈椎病研究进展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目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以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为主,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该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包括推拿、针灸、牵引、理疗、针刀、中药等;西医疗法主要以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为主。这些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却都存在不足,中医特色疗法虽然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是疗程长,且远期疗效不容乐观,容易复发;非甾体药物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症状,但是对胃肠道用很多的副作用,有引起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也不乐于接受。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主任修忠标教授牵头,开展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针刀疗法不仅具有绿色疗法的属性,还能够针对疾病发病根本去解除病痛。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结合超声可视化,选点更佳准确,治疗更加彻底,可视化下进行操作更安全,显著提高疗效。修忠标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软组织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50例[1],据“三穴五点”法取穴(大椎:C7棘突,双侧天柱:C2棘突外侧缘,双侧天髎:肩胛骨内上角),在超声探得下定点,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定点后,进行针刀松解,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对其治疗前后的麦吉尔疼痛量表(MPQ)、颈椎活动度、压痛点个数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并对两组治疗后3个月总体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针刀软组织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对于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疗效较非直视下针刀软组织松解较好,且较安全可靠。
一些临床医务工作人员不仅在颈椎病方面取得可喜的研究进展,近些年随着颈椎病相关疾病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也逐渐加深对颈源性疾病的认识。针对常规诊疗方法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病痛不适的颈源性疾病,医务人员积极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其中尤以颈源性头痛为代表,该病是一种慢性偏侧头颅疼痛综合征,是以颈椎退行性病变和颈项软组织病变引起的一类头瘾。该病呈现扩散式、反复间歇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上多以头颈部针灸、牵引、按摩、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为主,但临床资料显示存在部分病人经按摩后病情加重倾向。颈椎旁病灶注射治疗、颈部硬膜外腔注射治疗、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治疗往往存在力度过大、费用较高、技术准入标准较高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才能操作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针对颈源性头痛这一疑难杂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林孙枝等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2],采用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治疗,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风池、天柱、C3—C6夹脊穴、阿是穴、局部结筋点,配合风寒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阻络证、肾虚证、气血亏虚证等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和处方,而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则选取胸锁关节上2.5cm处距中1.5cm处为穿刺点,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治疗1天,7天为1个疗程。研究表明,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明显疗效,且此项技术临床上易推广、创伤小、安全性较高,极大满足广大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急迫需求。
2.1.2 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数占社会人口基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而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伴随体内环境骨量丢失及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在遭遇外力甚至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各类病证,而肩周炎就是其中之一。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之为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本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目前国内针对肩周炎多数采取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痛点局部封闭、按摩推拿、自我按摩等综合疗法,同时辅以关节功能练习,包括主动与被动外展、旋转、伸屈及环转运动。此类疗法虽然临床疗效可以肯定,但往往需要患者以极大毅力忍受疼痛进行功能锻炼,南平市第一医院黄接云等立足于减轻患者病痛,另辟蹊径开展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3],通过回顾性分析体外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79例,得出经冲击波治疗后,病人肩关节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VAS评分显著下降,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证明,体外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能显著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具有安全性高、风险低等特点,这也为适合药物不能耐受和惧怕手术的病人打开了一扇明窗。
2.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人类脊柱的4个矢状面弯曲中,前凸的颈曲和前凸的腰曲是椎间盘病变的高发区,尤其是前凸的腰曲,虽然具有活动范围大,承受压力大的功能特点,但同时其结构特点是椎间盘的前高后低,特别是L4/5处前高后低,这就从生理上决定了腰椎椎间盘容易发生病变,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L4/L5、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最高,约占95%。面对这一常见疾患,目前国内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这两种疗法。手术治疗虽然具有起效快的优点,然而其手术适应症并不广泛,更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以缓解病痛。非手术疗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功能锻炼及饮食调理等。在非手术疗法中,中医特色疗法独树一帜,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近些年来,将中医内治与中医外治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屡出成果,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主任修忠标教授采用钩针结合地龙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疗效显著[4]。
2.1.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又称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或老年性膝关节炎。该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50岁后发病率明显增加,成为影响我国广大中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一大“噩梦”。目前国内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较严重者多采取胫骨高位截骨术或膝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临床症状较轻者多采取理疗、药物、注射及中医中药等非手术治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研究方面多集中于膝关节骨骼营养代谢障碍以及骨胶原代谢异常方面,而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多归于“痹病”、“骨痹”,关于“痹病”“骨痹”的病因病机阐述最早可见于《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份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及《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膝者,筋之府”。膝作为诸筋会集的地方,周身“筋”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膝部的屈伸,由此可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要强调筋与骨的相互联系。福建中医药大学赵永阳教授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主任修忠标教授携手研讨从“筋骨并重”理念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分别围绕筋与骨的关系、从“筋骨并重”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科研人员不仅开拓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理论诊疗思路,同时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中药临床研究也取得可喜的进展。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修忠标等以就诊福建省人民医院骨伤科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选取肾虚血疲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病人42例,口服补肾活血方进行治疗[6]。补肾活血方由如下方药组成:熟地黄20g,山茱萸12g,山药12g,淫羊蕾9g,怀牛膝12g,当归12g,桃仁9g,红花9g,赤芍9g,延胡索12g组成,同时结合患者的显著症状进行随症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制川乌3g,白芷6g;湿重者加慧苡仁20g。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方可降低KOA患者关节液中IL-1β水平,升高TGF-β1水平,改善KOA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
2.1.5 手术期镇痛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①心血管手术后患者应用芬太尼行自控静脉镇痛可获得良好镇痛疗效,但常伴有恶心、呕叶、头晕、皮肤癌痒等不良反应;②氯诺昔康为非甾体抗炎药,尽管不具有以上不良反应,但其镇痛有“封顶效应”,单独使用不能充分缓解大手术后的早期疼痛;有研究认为其与阿片类药联合应用可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双方的使用剂量,并增强镇痛效果,但两者联合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后镇痛未见报道。福建省立医院麻醉科刘荣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王云等[7]以福建省立医院麻醉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选取18~65岁,ASA1~3级,择期行心血管手术,拔除气管导管后意识清楚、合作,安静时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3分)患者122例,其中男64例,女58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F)组43例、芬太尼(F)组41例、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LF)组38例。术前向患者介绍术后镇痛的意义并辅导如何正确使用镇痛泵。拔除气管导管后、安静时VAS≥3分经中心静脉管连接镇痛泵。负荷量注射完1min后,观察镇痛起效时间。通过记录镇痛前、镇痛10 min、12h、24h、48h、撤泵时的有效按压和按压次数之比,药物消耗量,安静和咳嗽时VAS、镇静评分、血液动力学参数、镇痛期不良反应(恶心、呕叶、头晕、癌痒等),从而比较舒芬太尼、芬太尼、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用于心血管手术后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不良反应。研究中,同时点有效按压/实际按压值,SF组和F组均比LF组高,而SF组与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另外,药物用量比较,LF组比SF组和S组高,以上两点提示LF组患者按压次数多,尽管用药量大,但镇痛强度仍不及SF、S组。给予负荷量后10 min,安静时VAS,LF组高于SF和F组,而SF组与F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这可能是氯诺昔康起效速度慢于舒芬太尼和芬太尼所致。咳嗽痛VAS比较,除了48h和撤泵时,其他同时点LF组均高于SF组和F组,提示芬太尼和氯诺昔康配伍并未产生协同镇痛效果,0.5mg芬太尼应大于40mg氯诺昔康的镇痛效价。研究证明,舒芬太尼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安全可靠,更适合于心血管手术后镇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这也为提高心血管手术后镇痛效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2.1.6 病理性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缠腰火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其主要病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等。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可侵犯包括皮肤和神经在内的多种组织、脏器。临床上多以胸背部皮肤带状疱疹为典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高。而对于胸背部皮肤的带状疱疹而言,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疱疹病毒大量增殖并损伤感觉神经纤维,引起神经源性炎症、神经可塑性等多种病理变化,促发中枢敏化导致锐痛、灼痛、痛觉超敏、痛觉异常。该病原发感染后病毒进入神经节中目前尚无法清除,而复发感染则与带状疱疹、机体免疫功能息息相关,尤其是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日渐衰退,深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困扰。福建省立医院疼痛科、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福建省永安市立医院疼痛科协同合作,刘荣国等人通过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疼痛科的40例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病人[8],随机分为两组:A组(n=20)为胸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组,B组(n=20)为胸神经前支+后支脉冲射频组。治疗前所有病都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于首次治疗后第24h,三次治疗后第24h和出院后的1周、1月、3月、6月进行随访并VAS评分,记录曲马多和加巴喷丁的摄取人数。同时记录治疗前、出院后1月、3月、6月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SF-36、焦虑、抑郁评分。比较上述两组各指标改善情况。统计分析发现,治疗后,两组VAS,PSQI总分、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SF-36总分升高。首次脉冲射频后第24h,A组VAS和曲马多摄取率均小于B组。三次治疗后各同时点A、B两组比较,VAS评分、PSQI总分、SF-36总分、焦虑、抑郁评分未见显著性差异,但曲马多摄取率比较,A组小于B组。该项研究不仅证明胸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与脊神经前支+后支脉冲射频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而且还发现胸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疗法优于脊神经前支+后支脉冲射频疗法。
2.2 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基础研究
疼痛学科临床实践会促进其基础研究的开展,而疼痛学科基础研究则是引领未来疼痛学科的发展方向。目前省内疼痛学科的基础研究虽然限于医疗科研环境稍显不足,仍取得重大成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林建华等人[9]通过观察鹿茸多肽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软骨表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凋亡的影响以优化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在该研究中,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只,抽取其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核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获得兔MSCs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将其诱导分化软骨表型。将软骨表型化MSCs、随机分成A组(空白对照组):5%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B组(IL-1β组):5%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加入100ng IL-1β; C组(鹿茸多肤组):5%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加入l10μg/mL鹿茸多肤作用3d后,再加入100ng IL-1β; D组(TGFβ1组):5%胎牛血清α-MEM培养液加入10ng/mLTGF-β1作用3d后再加入100ng IL-1β分别于培养24、48和72 h后取样,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技术分析Caspase-3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Caspase 3蛋白酶活性。结果透射电镜观察:B组24 h后细胞核内染色质开始呈块状凝集,分布于核膜下,核膜不规则;48 h后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加剧;72h后部分细胞内的核碎片凝集成凋亡小体。各时间点C、 D组细胞结构改变相对滞后,且数量较少;A组细胞结构几乎无明显改变,各时间点B组M SCs凋亡率、Caspase-3 m RN A表达及蛋白酶活性逐渐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与B组比较则逐渐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研究证明,Caspase-3参与MSCs凋亡,鹿茸多肤通过减少Caspase-3mRNA表达,并抑制其蛋白酶活性,阻止或逆转软骨表型化MSCs凋亡。这意味着鹿茸多肽在修复软骨损伤上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临床效用。
2.3 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创新是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的助推器。近几年来,全省各院疼痛科加大了学术、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逐渐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学术、科研意识,提倡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逐步发现科研素材,撰写论文,同时鼓励大家选题,申请科研立项,开展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于2007年率先在全省开展小针刀疗法,骨伤科修忠标主任从事针刀疗法10余年,创建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刀团队,目前团队拥有主任医生2名,副主任医师1名,医师9名。针刀团队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凭借先进的治疗理念,丰富的治疗手段,以针刀技术为主,结合药物、理疗及康复训练,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跟痛症、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颞颌关节炎等软组织损伤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及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成就包括:开展以针刀为主治疗颈肩腰腿痛等慢性软组织损伤及杂病,治愈了2万多例患者,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在颈肩腰腿痛的诊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5年来,修忠标教授以第一作者完成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厅级课题3项,目前在研厅级课题2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相关论文5篇,参编针刀医学国家级规范教材3部。
福建省立医院疼痛科刘荣国主任近5年来共发表了11篇文章,其中7篇为国家级期刊并被CSCD收录,作为《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的编委,承担审稿工作;参编《软组织外科基础与临床》、《三氧医学》等书籍。承担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卫生厅创新基金1项,福建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
自2010年以来,闽东医院疼痛科共在医学期刊发表文章近30篇,其中SCI第一作者1篇。2016年3月,游平弟医师在《NeroReport》上发表1篇论文。2015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护理》出版,林孙枝任副主编。“HMGB/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获省级科研立项,并获得宁德市科研立项5项。
2.4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刀团队于2012年开始指导研究生从事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毕业论文研究,2014年起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开设“针刀医学”选修课,每学期培养本科生达150人次,并于2014—2016年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福建省继续教育项目“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培训班,每期学员200人,培养了大批基层医务人员。
福建省立医院疼痛科作为福建医科大学疼痛诊疗学教研室,承担了福建医科大学疼痛诊疗学大课讲座,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麻醉学、疼痛诊疗学的实习基地和福建省立医院的麻醉、慢性疼痛规范化培训基地,连续培养了麻醉、疼痛专业的医学生和医生,以及康复、全科、临床药理等专业轮转医生。刘荣国主任举办疼痛诊疗学习班三次,向省内外同行详细汇报了脉冲射频治疗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优化研究最新进展。正在培养研究生8名,已经毕业4名研究生。
闽东医院疼痛科2007年开始开展疼痛诊疗业务,至2017年已接诊患者逾10万人次,近6年来接收来自龙岩、三明、泉州、莆田、长乐、寿宁、柘荣、霞浦、福安等设区市、县级医疗机构进修生10余人。2013年通过首批“福建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评审,并于2017年2月授牌。
南平市第一医院请国内知名专家到医院进行学术讲座和手术演示。通过选派科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习班和学术会议等方式促进疼痛科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各县市医院开展多中心、多病种的收集和研究工作。
2.5 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刀团队近几年已开始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推广应用,经验丰富,多次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
福建省立医院疼痛科刘荣国主任多次受邀到其他省市进行交流授课,有力提升了福建省疼痛学科的影响力。2016年4月,代表福建省立医院作为协办方协助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医学会、浙江省人民医院在杭州共同举办全国首届密集型银质针治痛高级研讨班,作为大会主持人积极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就慢性软组织疼痛的相关问题及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软组织疼痛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并进行了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软组织疼痛的操作演示。刘荣国主任还多次前往厦门、莆田、龙岩、宁德、连城、尤溪、武平等地参加学术推广讲座,培养基层疼痛科医生,帮助解决基层慢性疼痛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闽东医院于2010年举办“福建省疼痛科主任高峰论坛”;2014年协办“福建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四次学术活动”,2015年主办“福建省疼痛学分会微创技术沙龙”。2016年12月,宁德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科室成员先后在安微、江西、南京及省内一些市县开展讲座交流20余场次,网络讲座1次,培训乡村医生3场次。
南平市第一医院自2014年6月举办了第一届南平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疼痛治疗学术交流会议,来自本地区及省内疼痛专业人员近百人参会。2016年9月举行第二届南平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与会人员认真参与疼痛医学学术交流,相互切磋、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到各县市及社区、卫生院举行几十场次义诊及学术讲座,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授课,为老百姓普及慢性疼痛性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3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机遇
3.1 发展趋势
疼痛治疗理念至关重要,不断丰富和创新疼痛理论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同时学习和提高疼痛治疗技术也相当重要,运用简便廉效的治疗手段,既可解决患者病痛,又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次,科学研究是我们进行学习交流的基础,是理论和技术创新的依据,是疼痛事业发展的核心。为此,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趋势规划如下:
一方面,要学习和创新理论、掌握和提高技术。(1)微创运用。微创是疼痛诊疗的特征性技术属性,也是疼痛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给微创镇痛技术插上了可视化的翅膀,必须紧跟步伐,在微创领域有所突破。(2)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规范和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及内外兼职,在疼痛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疼痛治疗。(3)针刀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针刀医学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刀本身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因针刀疗法简便有效,掌握和运用该技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努力,争取让本学科在疼痛理论、技术方面上升一定高度。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临床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理论应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2 存在的问题
因福建省疼痛科研事业起步晚,发展相对落后,与我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疼痛学科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表现在:疼痛科建设还不成规模,治疗技术还很落后,疼痛人才培养方式还不完备,疼痛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相对缺乏。为此,必须正视疼痛学科面临的挑战,不断创新疼痛技术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完善疼痛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疼痛学术交流。只有充分认识疼痛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使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取得更大的进步。
3.3 重大机遇
2007年,国家卫生部发布227号文件,决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目录》中增设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自此,疼痛科正式以一级诊疗科姿态出现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当中。福建省也顺应国家的号召,在各大医院相继开设疼痛科,福建中西医结合疼痛科成立,为推动全省疼痛事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科普宣传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身的健康情况。省内疼痛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疼痛治疗。本学会会员包括骨伤科、麻醉科、针灸科等多学科的专业医师,技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本学会委员及以上会员大多为副主任医师,大多来自全省各地区的三甲医院,技术雄厚,平台高,每年开办学习班,会有大量的人员报名参加,学科发展势头迅猛。
4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科发展的战略应对
4.1 理论创新
构建创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一大难题,因为西医学理论是以现代科学的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中医学理论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倾向于系统论的哲学观。在疼痛学科建设方面,我们抓住学科特点,找到中西医的结合点。目前福建已经在疼痛技术方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这些都只是在运用方面简单结合,施展过程中仍按照各自的理论指导。然而针刀器具的发明,为中西医理论结合找到的突破口,它巧妙地将针灸的“针”与手术的“刀”结合起来,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下,以针的形式插入人体,发挥刀的治疗效果,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方面做出巨大贡献。那么,我们应该从临床实际出发,激发我们的思维,大胆尝试,从理论、技术、器械等各方面结合,争取在疼痛治疗领域做出贡献,推动中西医结合疼痛事业的发展。
4.2 突出研究重点
疼痛研究是现代科学前沿之一,它涉及到生物、生理、生化、病理、麻醉、骨伤科、神经科、心理学、伦理学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是多学科的研究。在已完成的研究基础上,福建医学科研人员需要做出努力,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研究。学科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把握方向,集中目标攻克一到两个难点,临床与基础要紧密结合。解决一两种重要疾病诊疗的疑难问题,使学科真正在临床的某些方面达到领先。我们可以借助学科良好平台,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作用,在分析评估学会人员组成后,可以组建以学组为形式,对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等疼痛疾病进行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提高本学科的学术地位。
4.3 重视学科人才培养及学科团队建设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与学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 人才培养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和科研学术水平。学科团队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疼痛学科不断发展,它更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所以,重视学科人才培养及学科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习班,提高疼痛治疗理论和技术;同时积极筹办疼痛治疗学组,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加重视培养青年骨干会员。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学会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握学科发展目标和方向,带动会员积极性;积极召开理事会议,及时总结、调整、规划学科发展;完成好学会新老交替,形成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4.4 加强科普知识宣传
加强医学科普宣传,让医学知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和利用,是社会发展赋予医学工作者的使命,疼痛学科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科普宣传有了很大发展。例如采取电视节目宣传,通过医务人员对常见疾病的宣讲,利用电视收视面广、形象生动、影响面大等优点,让广大群众对疼痛有了基本认识,在自我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采取宣传服务进社区的方式,发放疾病宣传册,在给患者检查治疗过程中,言传身教,这种形式不但是一种科普宣传,同时可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防病认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采取更多直接、生动的宣传方式去满足人们的需求。
[1] 袁梦微. 超声引导下针刀软组织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2] 蔡真真,林孙枝,黄林升. 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30例[J]. 国医论坛,2012,27(6):23-24.
[3] 修忠标,蔡美煌. 钩针结合地龙汤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15(3): 9-11.
[4] 黄接云,张建中,刘志华,等. 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6):434-437 .
[5] 修忠标,赵永阳. 从“筋骨并重”理念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4):41-42.
[6] 潘细桂. 补肾活血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机制探讨[D].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
[7] 李捷萌,陈彦青,刘荣国,等. 舒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12):953-954.
[8] 施小妹,傅少雄,陈日,等.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10):788-790.
[9] 修忠标,林建华. 鹿茸多肽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34-37.
修忠标,刘荣国,王舰,林焱斌,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