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7-07-12福建省水产学会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
福建省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水产学会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
该报告全面总结了福建省海洋捕捞装备、海水养殖装备等传统和新兴渔业领域的装备与工程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发展趋势与机遇,分析了福建省渔业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需求,提出学科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对策。
福建省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学科 现状 需求 机遇 对策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广义上是指渔业生产中所使用的一切装备和工程技术,狭义上则主要指渔业生产专用或主要为渔业生产所用的装备和工程技术,包括捕捞、养殖、加工、物流以及渔业安全(含渔业环境安全、渔业生产安全和渔产品质量安全等)、渔业防灾减灾等各渔业领域专用或主要为其所用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仪器仪表、车船工具、信息化装备及工程技术等,涵盖范围极广。本报告主要聚焦在捕捞和养殖二大传统渔业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和渔业环境监测与修复等新兴领域的装备与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技术需求与发展对策。
1 福建省渔业装备学科发展现状
1.1 渔业装备发展现状与技术水平
1.1.1 捕捞装备制造业领域
捕捞是福建传统渔业。2015年末,福建省拥有机动捕捞渔船33853艘(其中远洋渔船540艘),100.4×104t,225.5×104kW(其中:≥441kW 470艘、44.1~441kW 8516艘、≤44.1kW 24867艘)。作业类型包括刺网、围网、拖网、张网、陷阱、钓具、耙刺、笼壶和杂渔具等共9大类34种作业型式(内陆为8大类21种作业型式)①。
捕捞渔船建造方面,目前全省共有船舶修造和捕捞装备制造企业80余家。其中32家具备修造万吨级以上船舶能力(1家可修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可修造5万~10万吨级船舶的企业有5家),可建造大功率钢质拖网渔船、钢质灯光围网渔船、钢质刺钓兼作渔船以及中小型运输船、采沙船等。总体上,目前已形成福州、厦门以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为龙头的高新技术出口船舶建造基地和宁德(福鼎、福安)、漳州(龙海、东山)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船舶修造产业群。
捕捞装备制造方面,各主要沿海设区市形成了相对特色的产业集聚。福州市集中了一批渔船舵桨及自动控制台、船舶电气设备、海水制冰装备、网渔具材料(网线、网片、绳索等)等制造企业;厦门市在金属防腐蚀和防污损生物等涂料与技术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其中厦门双瑞船舶涂料有限公司年产涂料3万多吨;宁德市聚集了小型船用挂桨机(最大48马力)、船用发电机组(最大500kW)等生产企业以及因上世纪拆船业兴起而形成的船用柴油机、发电机等旧货交易市场;泉州市在渔船通讯设备、大型起网机/绞纲机/动力滑车等捕捞设备、新型渔(网)具(灯光敷网、三角虎网)、网渔具材料等形成特色,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漳州和龙岩则主要集中在液压、气动、小型动力机器以及缆绳、网片等配件制造。
“十二五”期间,福建捕捞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体现在:
(1)“小改大、木改钢”渔船升级改造及船型优化等获得重要进展,推进了捕捞作业从近岸海域逐渐向外海拓展,减轻了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压力。“十二五”期间,福建共压减海洋捕捞渔船8566艘。其中拆解小型、木质渔船3000多艘,压减拖网、张网等作业渔船54艘(功率3207.4kW),更新改造大中型钢质渔船449艘。
(2)先进的助渔导航和渔获物保鲜等新装备新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示范,提高了捕捞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延长了航次作业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卫星导航、渔探仪、卧式起网机、动力滑车和吸鱼泵等先进助渔导航设备和捕捞机械(组)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捕捞效率,降低了捕捞作业劳动强度。海水制冰机和小型海水淡化设备等在捕捞渔船应用示范,并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国家,延长了渔船航次作业时间,减少了渔船往返的能量消耗,既节能减排又提高经济效益。
(3)渔船安全生产保障装备得到全面推广,显著提高了海上安全生产的性能。渔船船位监控指挥管理系统、卫星电话和大功率单边带通讯、船舶自动识别避碰(AIS)以及救生、灭火等得到推广,使得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能实时获得包括远洋渔业在内的各渔船海上作业位置、气候条件、生产情况,及时传送各种信息(如天气预报、通知、其他渔船作业位置、生产情况等),为及时躲避台风灾害破坏、海上故障渔船和受伤船员救助、雾天航行与作业避碰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提高了捕捞作业的生产安全。
1.1.2 养殖装备发展领域
水产养殖业也是福建传统产业。养殖空间海水养殖包括工厂化(含封闭式循环水)、池塘(含围垦、高位池)、滩涂、港湾浅海和湾外海域,淡水养殖包括池塘、水库和江河湖泊溪涧等。
整体上,福建省养殖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目前,专业从事养殖装备制造的企业仅有宁德(福建)金贝尔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泉州龙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新颖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且都规模有限。但“十二五”期间,福建现代养殖装备制造业仍得到快速发展。
1.1.2.1 养殖设施方面
(1)建成25万多亩的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连片规模50亩以上的养殖池塘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配置了先进的养殖设备等,改善了池塘养殖生产条件、增强了病害防御能力、提高了防洪标准,扩大了池塘立体空间,使池塘养殖亩均增产30%~50%;
(2)高位池建设及其养殖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基于高位池有利于保持良好底质、可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等优势,2011年前后养殖凡纳滨对虾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后转向养殖石斑鱼,推动了高位池石斑鱼养殖的发展。
(3)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福建发展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企业90多家,养殖水面达到70多万m2,位居全国领先行列。其厂房采用砖混墙体或泡沫夹芯彩钢板等制成;养殖池则有水泥池、塑胶容器(圆形池或跑道式)、玻璃钢桶等不同结构形式;控温主要采用热泵机组;调光系统在屋顶中间或两侧分别安装透明PC阳光板,通过调节透明PC阳光板布置和数量,实现养殖对象需求的光照亮度和强度。
(4)港湾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得到重视。部分港湾已退出海水养殖;港湾围网式养殖得到发展;单口网箱规格从3m×3m扩大到目前最大的30m×30m,用于养成品鱼的仿天然形体养殖,提高大黄鱼养产品品质;省级专项资金补助塑胶网箱推广;开展了竖排层板式鲍匍匐基(俗称“鲍公寓”)或扣箱式鲍匍匐基(俗称“鲍别墅”)的网箱养鲍系统结构改进与优化试验并配套经济型液压起吊装备等,提高其抗风浪能力、简化管理操作、减轻劳动强度等。
(5)湾外海域抗风浪养殖及其装备研发继续推进。泉州龙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HDPE框架抗风浪网箱,建设在连江定海湾外,历经多年台风袭击或影响考验,养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目前规模扩大到100多口;东山新合发养殖有限公司建设的HDPE框架抗风浪网箱,养殖也获得成功;正在开展的全钢质石斑鱼沉箱养殖成套装备、湾外底层海域延绳式养鲍装备、湾外海域翻转式匍匐基网箱养鲍系统等开发试验,取得良好进展,正在继续开展产业化应用示范。
(6)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IPA)开始应用示范。清流县和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分别引进池塘微流水循环养鱼系统(IPA),开展淡水和半咸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应用示范,正在总结经验。
1.1.2.2 养殖装备方面
(1)耕水机、涌浪机和微孔曝气、氧置换装置等新型节能、高效增氧设备得到应用和示范。特别是氧置换装置,直接置换水中氧分子,使养殖水体溶氧达到超饱和状态,提高了养殖生产效率。
(2)软颗粒饲料加工机械、自动投饵机、自动施药艇、机械化花蛤采捕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物联网等在池塘(含底播)养殖中得到推广应用;开展了投饵量自动准确计量技术与装备、水力输送软颗粒饲料自动投饵机等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实现精准投饵和软颗粒智能化自动化投饵提供了技术支撑。
(3)工业化循环水养殖装备模式多样。泉盈(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整套循环水系统从澳大利亚引进,水处理系统配置物理过滤机、多级生物滤池、紫外消毒和纯氧增氧系统等装备,鱼池、水处理系统和给排水系统三者形成有机融合的系统。厦门新颖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德国的模块化技术,配置立体化的养殖池、进排水系统、2级生物滤器和紫外消毒装备,形成稳定、可靠的循环水系统。宁德(福建)金贝尔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循环水系统由水池和包括转鼓过滤机、固定/移动床生物滤器、蛋白质分离器、紫外消毒和液氧混合装置等水处理装备组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广州德港水产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他众多单位开发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已开始得到应用。
(4)泡沫型养殖辅助管理船得到全面推广。以木梁或镀锌管、角钢等为骨架,以镀锌钢板、木板或塑胶膜(土工布)为外壳,内填泡沫塑料的泡沫型养殖辅助管理船(俗称“泡沫船”),具有投资省、安全性高(即使顷覆也不会下沉,船上人员可爬到顷覆的船体上等待救援)、无需专业码头(可直接冲滩)、搬运方便,得到认可,全省已推广20多万艘,成为沿海各地最主要的养殖管理船。
(5)紫菜收割机、海带收获装置和软颗粒饲料加工机械等海上养殖管理设备得到应用,减轻了海上养殖生产管理劳动强度。底层延绳式养鲍起笼机和网箱养鲍匍匐基起吊装置等开发与应用示范,为推动我省湾外海域养鲍业发展奠定基础。
(6)“智慧型养殖业”得到应用示范。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厦门毅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化养殖方案、宁德市登月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了海上养殖安全生产远程监控系统应用示范等,为进一步发展智慧型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1.1.3 渔业水域环境监测装备领域
目前,福建全省已成立15家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配置了几乎全部进口的先进检测仪器设备。“十二五”期间,福建在渔业环境监测装备与技术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厦门大学非硅微纳系统制造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微陀螺仪、微压力传感器、高温压力传感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真空传感器等,许多传感器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原位水质营养盐分析仪系、水质多参数分析仪、原位总磷总氮分析仪、氨氮自动分析仪等,可集成于浮标、浮台、岸基站、走航船等监测平台,进行无人值守连续在线检测;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水质在线监测控制系统,可24h远程在线监测各养殖水体水质参数,监测结果不仅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实时查询,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控制增氧机、投饵机甚至进排水等工作,为构建智慧型养殖业提供基础保障。
1.1.4 水产品物流装备领域
福建是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大省,发展水产品物流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水产品物流继续快速增长,成绩显著。
(1)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与装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宁德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连江台湾水产品加工基地、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等四个初具水产品冷链一体化功能的闽台冷链物流中心。截至2015年底,全省水产品冷库799座,日冻结能力近29976吨,日制冰能力19238吨,一次冷藏水产品能力417204吨,冷库库容十年间扩大了2.2倍,人均冷库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5倍。截至2014年5月底,全省共有冷藏车辆1331辆,冷藏集装箱372辆,保温车157辆,2014—2015年新增冷藏运输车1342辆。
(2)活体水产品运输船和运输车等推动了鲍、刺参等名优水产品南北接力养殖的发展,拓展了活体大黄鱼等养产品的北方销售市场。
(3)水产品电商平台得到迅速发展。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截至2015年底,已发展渔企会员125家,设立全国授权服务机构182家,发展交易商1057家,实现线上总交易量约3.7亿批次,交易总额2409.7亿元;东山县54家水产加工企业和20家电商企业入驻东山水产网,建设“电商产业园”,2015年电商交易额4.8亿元,网上营业额2.54亿元,九成以上都是水产品;泉州市19家海洋企业实体与泉州邮政电商平台联合,实现线上线下的体验、消费、配送,为广大养殖户、种植户提供线上销售渠道;“福建鱼多多”、“闽农网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连江海产精品城”、“华威菜多多”、“垂钓之旅APP”和“农信渔联网1.0”等众多水产品或涵盖水产品的电商平台相继上线,拓宽了我省名优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产销互动,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
1.2 渔业装备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
总体上,福建省渔业装备研发能力较弱,目前从事渔业装备研发的科研单位仅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闽东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机械研究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等数家。但是,福建潜在的渔业装备研发队伍较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中船重工725研究所等均将海工装备研发列为重要方向,若明确方向,即可成为渔业装备研发的重要技术力量;少数渔船装备制造企业如石狮东奇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福建盛荣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石狮市飞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开展新产品研发及产品技术升级研究;许多具备实力的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如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华东船厂有限公司等,开始与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开展巨型抗风浪网箱等养殖装备开发。
在研发条件方面,除各大学相关学科建设的可兼容用于渔业装备研发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外,七二五所建设的海上耐腐蚀和防污损生物实验平台,也可为开发渔业装备新型防腐蚀材料等提供试验条件。因此,虽然目前福建省渔业装备研发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但是,我省渔业装备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力量正在形成。
2 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学科发展目标与规划引领
福建省没有渔业装备管理机构,缺乏基于全省渔业发展全局统筹和制定渔业装备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的领导力量,学科发展缺乏发展目标和规划引领,全省产业布局不尽科学、合理,严重制约了渔业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2.2 渔业装备与技术水平低端,远不能完全满足我省现代渔业发展需要
捕捞渔船仍以主机功率44.1kW以下、船长12m以下的小型木质船为主,作业渔场限于近海,渔船能耗系数高,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水平低,安全生产隐患多。
池塘养殖仍是大进水大排水的传统生产模式,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格局仍未改变,大规模爆发性病害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港湾养殖仍几乎全部为木质框架和泡沫浮球制成的传统筏架和网箱设施,设施简陋,防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弱,景观差;满足我省开放性湾外海域恶劣气候和海况特点的抗风浪流养殖关键技术与装备还未突破,湾外海区开发利用仍几乎空白;在线监测装备主要集中在水质理化指标,一些直接影响养殖生产的关键指标如生物传感器、水体中致病性细菌和微生物、养殖区底质理化指标、赤潮预警等在线监测或尚处于起步阶段、或还未涉及,无法完全满足渔业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监测需要;缺乏能以最经济方式将鲜活水产品运送到消费者家庭的经济型保活水产品物流装备,无法将我省养殖的鲜活水产品直接送达中西部等内陆地区,限制了海水养殖产品的消费市场拓展,不利于我省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扩张和经济效益提高。
2.3 新装备新技术还需根据福建省气候环境和生产实际不断改进和完善
塑胶渔排抗台风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我省实际、刚性不足影响管理人员作业安全;全钢质石斑鱼沉箱系统投资较高、劳动强度较大;湾外海域网箱养鲍系统鲍生长速度慢于传统养殖盆(笼)、敌害生物(螃蟹、蓝子鱼等)较多;底层海域延绳式养鲍系统成套装备,需通过进一步生产验证和定型与标准化制造;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进一步提高、养殖密度需显著提高,运行成本还需大幅降低;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刚刚起步,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应用,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于在线监测传感器以及渔用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不少用户还存在机理不清、材料和制造工艺不过关,主要依赖进口,集成系统还需通过生产实践不断优化与改进等。
2.4 渔业装备制造产业链环节缺失严重
福建省渔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环节极不完整,甚至严格意义上讲,我省乃至全国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渔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2.4.1 材料问题突出
与海洋装备一样,面对海洋高盐、高湿、高温等特殊环境,钢板/钢材等易腐蚀材料严格意义上并不适宜用于制造渔业装备,因此,国外先进国家(含我国台湾)渔船大多采用玻璃钢材料制造。因其价格昂贵,我国渔船目前仍以钢壳为主。即使如此,我省渔船制造中所使用的钢材并未采用我省本地产品,而是来自于武汉钢铁集团,主要原因在于其实际厚度与标示厚度值符合良好。
随着挪威HDPE深水抗风浪网箱的引进和国产化,塑胶材料因其具备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和可随波浪同步变形吸收波浪能量,具有较高抗风浪能力等,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养殖设施与装备。但现有管材/管件主要用于燃气或给排水管道,以满足耐压和防腐蚀为主要目标,其机械(疲劳)强度、刚性等物理性能较低,单纯依靠其制造养殖设施并不能满足防抗强台风的要求,急需研究其材料改性或研究适合于制造养殖设施的HDPE复合管连接工艺等以提高养殖设施的抗台风性能。
近年来,国内特种不锈钢、钛合金、玻璃钢、超高强度PE等新型材料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成本高,渔业装备受制于鱼价等因素,难以应用,同样急需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其成本和工艺,使其满足渔业装备制造要求。
2.4.2 核心关键设备依赖于人
渔船上使用的柴油机,目前主要为玉柴、潍坊等,我省没有生产厂家;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的传感器,绝大多数必须进口;在死鱼/残饵收集装置、吸鱼泵、氧置换装置等装备研发领域还是空白。
2.4.3 基础零部件和通用标准件技术落后
由于渔业装备市场容量限制,加上制造原材料未获突破,目前渔业装备中应用的基础零部件和通用标准件全部来源于其他行业,几乎全部为钢制或铜制等有色金属制品,极容易腐蚀,需经常不断更换,降低了渔业装备的工作可靠性,增加了维护成本;塑胶养殖设施大多为非标产品,其专用构(部)件必须自己开发模具进行生产。目前我省最大注塑机所生产的塑胶产品质量不能超过2万g,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必须到浙江或其他省份制造。
2.4.4 制造机器(工具)能力不足
渔业装备制造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一般只配置传统的小型机械加工设备,仅有极少数实力较强的渔船修造厂配置了数控机床和弯梁(板)机等制造机器,对较精密、较复杂的零部件等加工必须依靠外协完成。
2.4.5 渔业装备创新能力急需提高
虽然福建具有众多可开展渔业装备开发和试验研究的研发队伍和实验平台,但渔业装备创新涉及生物学、海洋学、水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控制、信息学等众多学科,需要各种专业人才支持和甚至超过现有工业体系的实验条件支撑,而我省目前真正从事渔业装备的科研团队和人员很少,研发队伍力量很小且分散,研发条件(实验室或平台)不完整且相互独立,极需通过具备一定市场容量的渔业新装备开发等将其整合起来,全面提高渔业装备创新能力。
3 学科发展趋势与技术需求
3.1 捕捞装备领域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还未扭转,国家正在实施渔具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开始试点配额捕捞(TAC)管理。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外海和远洋捕捞的管理力度,因此,捕捞作业压产能、提质增效是主要发展趋势。为此,渔船“小改大、木改钢、钢改钢(玻璃钢)”的更新改造进程将加快,并向集捕捞加工渔情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远洋渔船偏小、船龄老化严重、加工能力弱的局面将得到改观,大洋性公海捕捞比重将不断加大;集捕捞加工于一体的南极鳞虾专业化捕捞渔船得到规模化发展;资源保护型渔具渔法及其配套装备得到广泛重视与应用。其技术需求至少包括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资源保护型渔具渔法及其所需的配套和捕捞装备、大范围鱼群(场)探测(如卫星遥感、无人直升机等)和渔情收集等信息化技术与装备、新型助渔导航装备、船上渔获物加工与保活(鲜)装备、延长航次作业时间新技术装备等。
捕捞业是艰苦性和重体力劳动产业,随着中国劳动力资源紧张不断加剧,应用智能化捕捞机械或捕捞作业机器人等取代人工作业将是捕捞业的另一发展趋势。为此,将需要包括基于电子瞭望的渔船自动识别与避碰系统、基于北斗卫星的渔船定位导航与物联网监控系统、渔船无人驾驶系统以及分别满足拖网、围网、定置网、钓等不同作业要求的智能化机械装备或捕捞机器人等技术与装备。
随着对捕捞作业安全生产的不断强化和北斗卫星功能的不断完善,基于北斗卫星的渔船作业安全保障设备将在捕捞渔船中得到全面应用,包括卫星电话、可视化通讯设备、智能化船位监控与生产管理系统等技术与装备。
3.2 养殖装备领域
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质量保障、养殖高效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标,养殖环境清洁、养殖生产绿色、养殖产品溯源、养殖设施(装备)安全智能、养殖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等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陆基养殖方面,封闭式循环水工业化养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将得到大力发展,其对装备和工程技术的需求至少包括:针对不同养殖对象(如鳗鱼、对虾、石斑鱼等)的精细化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提高水处理效率、提高养殖密度)、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设施/装备及生态养殖模式、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模式等开发与应用(提高循环水系统稳定性可靠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智慧养殖小区(工厂)”技术装备与信息化系统、养殖环境透明与养殖产品溯源等智能技术与装备、养殖废水和污泥等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等;海上养殖方面,将在认真总结我省近二十年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装备及其生产应用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开发能防御强台风或超强台风袭击、能布设在1~1.5m/s较强海流的湾外海域开展养殖石斑鱼、大黄鱼及鲍、刺参等主导养殖品种的新型养殖设施与管理装备,取得湾外海域养殖重大突破,且不断向台湾海峡中线和我省领海基线等附近的深远海域推进。港湾海域则或退出养殖或转向生态型、景观型、休闲型养殖,并向海洋牧场和立体生态综合开发方向发展。其对装备和工程技术的需求至少包括:湾外海域安全高效智能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如各种大型抗风浪流养殖网箱与智能化管理装备、鲍/参/扇贝等特种水产品安全高效养殖设施与装备、深远海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安全可靠的浮筏式消波堤以及海上可再生能源独立利用系统等装备与工程技术及其在湾外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兼具人工渔礁功能的海上养殖设施固泊系统装备与技术、高效环保且景观优美(或兼具休闲渔业)的抗台风港湾养殖设施与技术、养殖区生态环境在线监测与精准智能投饵技术与装备、养殖设施污损生物自动清除技术与装备;自动投饵/机械化收获/养产品自动分级等智能化自动化养殖管理成套装备与技术、废弃贝壳/养殖产品加工下脚料等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装备与技术等。
3.3 渔业环境在线监测装备领域
福建作为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一,对海洋环境、渔业环境等监测与修复提出更高要求。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生态环境实时在线监测将是加强养殖区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和发展趋势,其对装备和技术的需求至少包括:耐复杂环境且灵敏度高/精度好/响应快/可靠性强以及体积小/重量轻/安装与使用方便的新型生态环境感知装备(传感器)、养殖病害及其关键因子(或病源)传感器、养殖小型化智能化多参数(甚至是多功能)集成的新型生态环境监测装备、海上养殖设施(装备)位置及运动、受力等感知装备与监测装备、卫星遥感及无人机等捕捞作业(中心渔场)生态环境观测装备。
3.4 水产品电商和物流装备领域
随着水产品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水产品团购模式、周期购模式、订单模式、在线多平台辐射模式、O2O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以及“政府+企业(养殖户)+平台”等在渔业生产中将得到普及应用,甚至可能导致渔业生产模式的重大改变。特别是,电商平台与满足家庭消费需求的经济型鲜活水产品物流装备相结合,将使我省海水养殖名优产品消费市场扩大到全国甚至其他国家,不仅可满足内陆群众对名优海产品的消费需求,更能解决养殖产品价格起伏波动剧烈的困局,为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渔业创新技术交易平台将呈几何级数地加快渔业装备创新能力,缩短我省新型渔业装备的开发周期,推动现代渔业快速发展。其技术需求包括:满足家庭消费需求且成本低廉的各种水产品保活(鲜)物流装备与技术。
4 渔业装备与技术学科发展对策
4.1 学科发展的意义
渔业装备是渔业生产的先导性产业,也是渔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提高渔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如湾外养殖、循环水养殖、水产品安全检测行业等),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渔业装备制造涉及多种行业,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渔船制造涉及97个行业,占全国116个行业的87%。建造一艘115m大型拖网加工船(不包括进口设备部分),相关产业部门可增加10亿元总产值。
第二,渔业装备是调整渔业生产结构,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通过渔业设施与装备创新,大力发展循环水养殖、湾外海域安全高效养殖等,不仅可进一步显著增加养殖产品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优化渔业生产结构,而且可解决“港湾养殖超负荷、近岸养殖超饱和、湾外离岸养殖开发严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降低甚至消除养殖业对环境污染,提升养殖水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从而推动水产养殖业从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向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促进海水养殖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渔业装备也是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组成,有利于壮大我省海工装备产业规模,而且通过培育和延伸渔业装备制造产业链,能发现和培育新的渔业装备制造企业,成为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4.2 面临的发展机遇
当前是发展渔业装备的难得历史机遇。“十二五”期间,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努力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十三五” 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把“渔业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列为发展目标之一。农业部和福建省政府、省海洋与渔业厅等在鼓励和扶持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和众多的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中,均提出要鼓励和扶持“发展海洋牧场立体养殖、外海深水网箱养殖”、“提高设施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等。“蓝色粮仓”已列入国家科技项目储备库,“十三五”期间将启动实施,渔业装备创新也是其重要内容。
海洋渔业装备是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的海洋工程装备扶持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方案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等,《“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明确将湾外海域高效养殖装备和海洋观测设备等列入重点支持领域。
我国抗风浪网箱养殖装备与技术历经二十年不断探索与进步,其防御强台风破坏和高海流影响等关键技术已接近突破边缘,特别是今年挪威在我国实施的巨型网箱制造总包等工程项目以及国内开展的深远海养殖工船设计与开发等,引起了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和船舶修造厂等对渔业装备的关注,如中船重工武船重工、中集来福仕和我省华东造船厂等开始进入湾外海域高效养殖装备开发与制造。这些代表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最高研发水平和雄厚制造实力的单位加盟并与我省渔业装备研发、制造单位合作,将对我省渔业装备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产业链完善、渔业装备制造业规模壮大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我省渔业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临海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港湾海域环境整治与修复的不断强化,港湾可养海域正在逐渐萎缩甚至退出养殖,因此,发展湾外海域高效养殖,解决因港湾海域退养而引发的养殖规模萎缩、养殖渔(农)民失海失业等问题,必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省许多出口水产品生产企业为应对《出口水产品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等,近年来纷纷办领湾外海域养殖用海使用权,并开始建设无公害高效养殖基地,一些大型企业如莆田南日集团、福鼎海鸥集团等也开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进军湾外海域养殖生产。因此,发展湾外养殖正逐渐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湾外养殖的群众基础正在形成。但是,湾外海域恶劣的海况环境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靠专业化设计与制造的创新型渔业设施与装备,而湾外海域广袤的海域面积、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环境容量与自净化能力等,又可为湾外渔业装备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因此,渔业装备业创新发展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样,发展海洋与渔业环境观测装备以及满足(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和家庭消费要求的保活(鲜)水产品物流装备等,不仅可以拓展渔业装备的新领域,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3 渔业装备学科发展对策
4.3.1 认真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渔业工程装备学科发展规划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已把海洋工程装备作为主要的海洋新兴产业之一,给予大力扶持和培育。海洋渔业工程装备是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内容,建议省厅将渔业机械与装备管理列入相关处室职能,并由其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做好我省渔业装备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全面的学科发展规划,编制渔业装备学科发展技术路线图,从统筹全省现代渔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来推进渔业装备学科发展。
4.3.2 成立福建省渔业工程装备产业创新战略合作联盟,提高渔业装备创新分工与协作水平
在省海洋与渔业厅指导下,围绕渔业装备创新研发、制造安装和生产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组建由省内各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制造企业、配套(外协)企业和生产应用龙头企业等组成的福建省渔业工程装备产业创新战略合作联盟,按照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协调发展的模式,凝聚省内渔业装备科研和制造力量,构建比较完善的渔业装备产业链,联合承担我省或国家相关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渔业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推动我省渔业工程装备跨越式发展。
目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已联系省内10多家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国内部分高校和大型海工装备研究单位,正在筹备成立福建省渔业工程装备创新战略合作联盟。
4.3.3 大力建设渔业工程装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相关渔业工程装备创新能力
努力争取省厅和福州市、福清市等政府与有关部门支持,认真实施《“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海工装备与生物产业集聚创新平台》,特别是其围绕高端养殖装备创新产业链所建设的海洋生物行为生态学实验室、水动力学模拟水槽、海底模拟仓、智能化控制实验室等,为开发安全、高效、智能的创新型养殖装备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在莆田市南日岛海上风电区海域建设海上试验场,充分利用该海区风浪大海流急台风多的自然环境和福建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已投入10多亿元在该海域建设14座海上风力机桩塔(每座投资1.2亿元),可为开展包括养殖设施与装备在内的海工装备水动力学性能及其在台风等极端环境下的运动、受力、破坏等试验提供牢靠平台的有利条件,建立一套能为包括养殖设施与装备安全性能、工程化设计与安装规范等试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填补我国包括湾外高效养殖设施装备在内的海工装备产业链空白;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等部门支持,建立一套用于管理当前分散于各校和科研院所的装备制造业创新平台(含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管理系统,为利用各现有研发平台支撑渔业装备创新提供支撑条件与途径。
4.3.4 加大科研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渔业装备创新与工程化技术
当前,省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海洋与渔业厅和科技厅、农业厅等多家政府部门甚至其对应的国家相关部委,均有专项计划和资金扶持海工装备创新发展。由于各部门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不一样,导致对渔业装备的支持力量较弱且比较分散,难以形成比较集中的创新优势,不利于装备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发展。因此,建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在加大对渔业装备科研创新扶持力度的同时,以修编的渔业装备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为依据,以福建省渔业工程装备科技创新战略合作联盟为依托,科学布局渔业装备优先发展方向,系统渔业装备创新与发展,在其基础上统筹全省渔业装备创新力量,每年分别向相关部门或国家部委推荐渔业装备创新与发展扶持资助项目,集中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渔业装备创新关键技术,加快渔业装备工程化与技术转移进程。
4.3.5 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渔业装备创新研发与先进制造产业链
学习和借鉴挪威大西洋鲑(三文鱼)的“一条鱼产业链”经验,努力构建“渔业装备(含配套或管理装备等)功能与结构设计→装备系统仿真分析与性能模型试验研究→专用构件(零部件)开发制→适宜制造材料选择或开发→适应海洋环境标准件/通用件选择与开发→渔业装备制造工艺与先进制造机器→海上安装工艺与技术装备→适宜养殖品种与种苗开发→健康养殖(养殖模式)→营养与配合饲料(含加工装备)开发→病害防控→产品销售(含物流装备)或加工装备→产业经济(市场营销)”等较为完善的渔业装备产业链,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体系支撑。
4.3.6 创新渔业装备发展模式,壮大渔业装备制造业规模
渔业装备制造需要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体系支撑、产品销售需要现代化的营销渠道,已不是传统渔业生产力所能及,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工业化技术支撑。
在充分发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与省内相关银行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渔业装备研发与制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推动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融资方式,发展渔业装备由开发制造企业、生产应用企业和战略性投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企业合作平台;将渔业装备科技创新和专用构件、零部件等开发与制造纳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范畴,通过政府鼓励、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快渔业装备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①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福建省捕捞业渔具渔法调查报告,2010.
[1]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工业化水产养殖全国领先[EB/OL]. (2016-01- 29). http://www.fjof.gov.cn.
[3] 宋武林.标准化池塘建设改造技术要点[J].福建农业科技,2011(2).
[4]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 福建宁德渔业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实现零的突破[EB/OL].(2016-07-13).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288501.html.
[5] 农业部渔业局.200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 熊云峰,蔡振雄,陈清彬, 等.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报告[J]. 海峡科学,2009 (1): 42-47.
[7] 李鲁晶,景福涛,尹相涵, 等.渔业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齐鲁渔业,2015(1): 47-48.
[8] 曹鑫磊,赵铭武,葛丽婷, 等. 水产养殖业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水产科技情报,2014,41(4):201-204.
[9] 郭根喜,黄小华,胡昱, 等. 深水网箱理论研究与实践[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10] 徐君卓. 深水网箱养殖技术[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11] 周廉等. 中国海洋工程材料发展战略咨询报告[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12] 刘家富. 大黄鱼养殖与生物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13] 麦康森,徐皓,薛长湖, 等. 开拓我国深远海养殖新空间的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3):90-95.
[14] 董双林.论我国水产养殖业生态集约化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15(5):4-9.
[15] 徐皓.水产养殖设施与深水养殖平台工程发展战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6(3):37-42.
[16] 黄一心,徐皓,丁建乐. 我国离岸水产养殖设施装备发展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16(2):76-81.
[17] 袁军亭,周应祺.深水网箱的分类及性能[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6(3):350-358.
[18] 徐皓. 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5-2006)[J]. 渔业现代化,2007(4):1-8.
[19] 徐皓.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十大重点学科领域介绍之九——渔业装备与工程领域[J].中国水产,2008(10):87-89.
[20] 郭根喜. 深水网箱产业需在反思中成长[J].海洋与渔业,2014(7).
[21] 王守信.以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大力推进离岸海洋农牧化建设[N].中国渔业报, 2017-04-17.
[22] 科技引领世界渔业发展——“十三五”我国渔业科技发展展望[N].中国渔业报[N], 2016-07-07.
[23] 周珊珊,朱坚真,潭诗蔚.我国“十三五”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方向[J].河北渔业,2016(9):45-48.
[24] 李道亮.物联网支撑现代渔业大数据助推产业升级[J].中国科技产业,2016(2):78-79
[25]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指导意见[Z].2016.
[26] 韩立民,李大海,王波.蓝色基本农田:粮食安全保障与制度构想[J].中国农村经济,2015(10):34-41.
[27] 郭少雅.物联网支撑现代渔业发展[N].农民日报, 2016-04-08.
[28] 唐燕高.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其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1): 83-84.
[29] IPA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在全国推广情况[EB/OL]. http://www.360doc. com/content/15/1225/14/426077_523022427.shtml
[30] 李小玲,于澄清,吴宗森. 海南省特色水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 2015(13): 89-90.
郑国富,仇登高,张哲,林琪,孙道恒,丁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