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护理干预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
2017-07-12冯霞
冯霞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镇静护理干预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
冯霞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分析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镇静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50例患儿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镇静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镇痛评分)。结果 对照组患儿的镇痛评分(3.78±0.23)分明显低于观察组(4.39±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镇静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镇静效果,提高救治质量,值得推广。
重症监护病房;儿科;镇静护理干预
所谓重症监护病房,就是把危急患者集中起来,然后保障其予以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等方面均为最佳状态的救治监护中心,其发展随着医疗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提升而逐渐全面化、完善化,尤其是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但是据了解,虽然儿科重症监护的医疗技术等方面均处于最佳状态,但其治疗的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患儿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各项身体机制不成熟有关,因而临床上提倡加以镇静护理进行辅助,发下其辅助效果尤为可观[1]。本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护理方法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50例患儿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4.36±0.23)岁;重症肺炎10例,重症心肌炎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4.57±0.34)岁;重症肺炎8例,重症心肌炎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两组患儿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及时予以患儿相应地抗感染治疗,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表征以及生命体征等。
1.2.2 观察组 实施镇静护理。①病房护理:实时保持重症病房的清洁、舒适环境,尽量将治疗室温度以及湿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同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室内光线,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尽量为患儿提供适宜的休息及治疗环境。②临床日常护理:实时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要注意使用镇静药物后患儿的意识、瞳孔以及呼吸等变化,间隔2h观察1次。③输液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剂量等,根据患儿的临床反应以及评估情况进行调整,并做好相应的记录。④呼吸机等的护理:对于病情较为急切特殊的患儿,临床上通常会为其提供呼吸机等辅助治疗,但由于患儿的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极易在治疗中出现各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表征,可以间隔15 min记录1次,若发现患儿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⑤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纪尚小,极易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以及紧张感,进而影响治疗的顺利性以及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及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做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例如转移其注意力等,从而帮助其缓解不良的心理情绪,进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镇痛评分),判定标准根据镇痛评分表,评分等级分为6个,每个等级的总分值均为6分,其中1分为患儿表现出躁动、紧张等临床反应;2分为患儿的疼痛感亦较强,但是能够配合完成治疗;3分为患儿对指令稍有反应;4分为患儿对外界有较为敏感的反应;5分为患儿对外界的刺激有较为迟钝的反应;6分为患儿处于嗜睡状态,对外界的刺激没有反应。分值越高则表示患儿的疼痛感越弱,镇痛效果越好。
2 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前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镇痛评分较护理前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镇痛评分比较±s,分)
3 讨论
由于重症疾病患儿身体各项机能、心理素质等均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治疗中极易因患儿本身各种因素而引起不良现象,进而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提倡增加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辅助干预[2]。
常规护理是临床上较为基础的护理措施,通常只体现在药物的给予以及临床的相关观察上,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对患儿的病情起到一定干预作用,但是由于本次观察的对象为患儿,护理针对性以及缜密性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导致护理措施未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镇静护理是目前重症监护病房最被认可的护理措施之一,主要在病房护理、心理护理、输液护理及呼吸机护理等方面体现其护理干预的作用,将患儿的每一细节都囊括其中,充分以患儿的临床反应及心理状态为其护理的中心,尽量通过对患儿各方面参数进行评估及记录来调整镇静治疗中的相关参数,进而使治疗的针对性以及效果达到预期,同时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良好、科学的治疗指导,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更具有人格化、科学性以及合理化、全面化,且极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治疗疼痛感[3-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护理后镇痛评分较护理前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镇静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镇静效果,提高救治质量,值得推广。
[1] 朱一军,李新芳,练志梅.护理干预对 ICU 耐药菌变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7):608-609.
[2] 张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6,25(3):228-229.
[3] 刘璐璐,牟作峰,杨会香,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现状及综合干预对策[J].护理研究,2015,29(1B):144-147.
[4] 许峰.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镇痛镇静疗效评估[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8):1370-1371.
R 473.7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113
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