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管瘤的临床研究
2017-07-12常昆鹏
常昆鹏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河南 洛阳 471000)
2种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管瘤的临床研究
常昆鹏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 分析比较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和手术2种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3例颈部淋巴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注射组(24例)、手术组(29例),注射组采用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手术组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结果 随访6个月~2 a,平均7.9个月,注射组有效率为91.67%,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复发1例,复发率为4.17%;手术组有效率为89.66%,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48%,复发4例,复发率为13.7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 2种治疗方法在有效率方面无差异,但和手术相比,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颈部淋巴管瘤具有简单、微创、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淋巴管瘤;博来霉素;手术;疗效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源性罕见的先天性良性病变,临床表现为一种肿瘤状态的畸形症状[1],常发生于小儿颈部,亦可见于纵膈、口腔、腹腔等。目前国内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报道不一。崔兰兰等[2]研究后认为药物注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何勇等[3]研究后认为该方法疗效欠佳,手术治疗极为重要。本研究采用瘤体内注射和手术2种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管瘤53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比较瘤体内注射和手术2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3例颈部淋巴管瘤患者,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为1~10岁,平均(5.1±2.6)岁;病史为3个月~2 a。入院后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注射组、手术组,其中注射组24例,手术组29例,注射组采用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手术组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查胸片、血常规正常,无博来霉素过敏史者,未患水痘,无其他系统疾病及手术禁忌证。所有受试对象均取得本人(监护人)知情同意,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一致同意,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副主任医师完成治疗。两组患者年龄、病史、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 治疗方法
1.2.1 注射组 取博来霉素配成1 mg/ml,每次0.2~0.3 mg/kg,加入地塞米松2~5 mg进行瘤体内注射,若囊肿为多房时要多点注射。注射前先抽出囊内淋巴液,每隔7~14 d注射1次,3~5次为1个疗程,总量不超过150 mg。注药后1~3 d可出现局部肿胀,偶尔发热,无需特殊处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2 手术组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包块表面沿皮纹做常规切口,仔细分离周围组织,尽可能完整、彻底地切除瘤体,瘤体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密切粘连或包裹或包块非常弥漫性深入多组织器官难以彻底切除时可行大部分或部分切除囊壁,吸出囊内淋巴液,残余囊壁用无水酒精涂抹或浸泡,预防复发。如巨大包块压迫气管,为避免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术中要做气管切开。1.3 随访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2 a,平均7.9个月。
1.4 疗效判定 治愈:淋巴管瘤完全消失,局部皮肤颜色正常,随访时无复发;有效:淋巴管瘤大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还有部分囊性病灶需要继续治疗;无效:淋巴管瘤无明显变化,已经注射3~5次或术后复发至少随访6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注射组有效率为91.67%,手术组有效率为89.66%,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2 并发症 手术组出现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48%,注射组出现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8.33%,注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中颈内静脉损伤2例,胸导管损伤1例,颈内动脉损伤1例,手术中予修补。术后出现皮下积液3例,穿刺引流后消失;面瘫1例3周后恢复,颈部切口感染2例用药后治愈。术后未出现气胸、颈部血肿、呼吸困难。注射组2例出现局部感染用药后治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局部溃疡、坏死、肺纤维化、口腔炎等并发症。
2.3 复发 随访期间手术组复发率高于注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瘤,由于早期淋巴管发育畸形和内皮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研究表明90%以上的颈部淋巴管瘤患者多见于2岁以内,且对机体有严重危害[4],组织学分为囊性型、海绵状型和毛细血管型。博来霉素为一种广谱抗癌抗生素,有抑制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在内的脉管瘤内皮细胞的作用。淋巴管瘤本身由于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特别是囊性淋巴管瘤仍具有幼稚胚胎内皮细胞特征。瘤体内注射博来霉素可迅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5],并且刺激间质纤维化[6],使瘤体消失。博来霉素可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6]。黄一敏[6]认为瘤体内注射对于间质少的囊性淋巴管瘤效果尤其显著。陈峻岭等[7]认为博来霉素治疗囊性淋巴管瘤效果最好,有效率为100%,海绵型淋巴管瘤次之,毛细血管型淋巴管瘤最差。
本研究发现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和手术治疗颈部淋巴管瘤2种方法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达34.48%,高于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的8.33%(P<0.05)。具体原因:淋巴管瘤虽属良性病变,但其沿间隙呈“爬行性、侵润性”生长,常常包绕周围血管、神经、腺体,往往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瘤体深埋,有时跨越多系统,无形中加大手术切除难度、风险,增加术后复发率。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正好有效避免上述不足,相对更简单、安全、微创。且有研究表明对于手术后复发的病例仍可采用该治疗方法。注射组复发率为4.17%,低于手术组的13.79%(P<0.05)。手术组复发率较高的原因:多由于切除不够完整、彻底或者残留囊肿没有去顶引流。复发时瘤体体积均较治疗前小。注射组复发1例,为毛细血管型淋巴管瘤,复发可能与瘤体较大、治疗次数不足及瘤体内淋巴液未抽彻底有关。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颈部淋巴管瘤具有以下优点:①简单、易行、安全;②创伤小;③风险小;④并发症少;⑤复发率低,尤其适合囊性型淋巴管瘤,无效者仍可采用其他治疗方法;⑥费用少;⑦体表无疤痕,不影响美观。综上所述,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具有简单、安全、有效、微创、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尤其适合囊性淋巴管瘤,值得临床推广。
[1] 黄谢山,刘德裕,白真玉,等.小儿面颈部巨大淋巴管瘤5例手术治疗体会[J].海南医学,2015,26(11):1677-1679.
[2] 崔兰兰,刘荣波,徐香玖,等.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50-54.
[3] 何勇,梁锐,高振明,等.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治疗(附5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12):1304-1305.
[4] Han W,Zhang J Z,Wang H M.Lymphangioma of the gallbladder in childhood: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Chin Med J(Engl),2011,124(24):4359-4360.
[5] 戢明清,王宁,唐素霞.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囊状淋巴管瘤228例疗效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6):508-509.
[6] 黄一敏.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囊性淋巴管瘤18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65-66.
[7] 陈峻岭,丰景.平阳霉素治疗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管瘤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4):554-555.
R 739.9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013
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