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对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7-07-12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4期
关键词:融合术椎间变性

孙 杰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湖北 黄石 435002)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对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孙 杰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湖北 黄石 435002)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8例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观察组29例,行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以及术后未输血,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和输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ODⅠ与术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近期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软组织和肌肉损伤,对早期功能康复具有显著疗效。

微创手术;开放手术;腰椎融合术;腰椎退变性疾病

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后路椎间融合和追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该治疗方式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其手术创伤较大,需要将大范围的软组织切开、牵拉和剥离,不利于手术后早期恢复[1]。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临床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患者均有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患者入院治疗前经6个月的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所选患者中已排除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患者,有严重骨折疏松和骨代谢疾病的患者也已排除。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6~85岁,平均年龄(68.3±6.3)岁;观察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7.8±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进行全麻,取俯卧位,将患者置于透视床上。确定皮肤切口,切口应位于中线旁2.0 cm,长度为1.5~2.0 cm。沿着导针放置可扩张套筒并且放置MAST Quadrant通道。将自由臂锁定,固定通道,连接冷光源,在直视状态下进行颈椎间孔减压,患者中有中央椎管狭窄的患者可用高速磨钻减压,清理椎间隙,将软骨终板刮除。用椎间撑开器将椎间隙撑开至合适高度,将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隙,三角窝顶点定位后将椎弓根螺钉置入,放置连接棒。去除通道,多列肌自行闭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对患者实施全麻,患者取俯卧位,定位病变节段。切口长度为6~8 cm,将软组织逐层切开。骨膜下剥离椎旁肌,使关节突和椎板显露出来。椎弓根螺钉置入,咬除椎板、关节突和棘突,进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显露后清理椎间隙,之后将椎间融合器置入,安装连接棒,放置负压引流。

1.3 评价标准: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量等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Ⅰ)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脊柱功能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治疗采用(±s)和率(%)表示,用t和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以及术后未输血,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和输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

2.2 两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段ODⅠ比较: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两组术后各时间点ODⅠ与术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老年患者会合并多种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上多以下肢活动障碍和腰腿疼痛为表征。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在长期的垂直压力以及旋转应力的作用下,脊柱的稳定性会逐渐丧失[2],影像上多表现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突增生以及神经根管骨性狭窄。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应遵循最小侵袭原则,传统腰椎后路开放治疗需要广泛剥离两侧的椎旁肌,对腰椎后方的复合体结构会造成破坏,对老年患者后期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微创可扩张通道可以通过肌间隙将肌肉组织撑开,可以有效避免损伤椎旁肌,操作空间和手术视野也可得到扩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更有利于患者恢复,手术创伤较小,对腰椎后方复合体结构干扰较少,有效保证了腰椎的稳定作用[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段ODⅠ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ODⅠ与术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1] 曾顺福,王建,陆炎,等.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5):399-403.

[2] 陈云生,陈荣春,郭朝阳,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2):1079-1085.

[3] 陈文明,黄华伟,黄勇全.微创和开放经椎问孔腰椎椎问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2):184-185.

R681.5+3

B

1671-8194(2017)14-0130-01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椎间变性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征兵“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