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向

2017-07-12全津廷鞍山师范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变迁职称高校教师

全津廷 鞍山师范学院

浅析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向

全津廷 鞍山师范学院

在对于我国高校教师的评比和职务方面,职称制度一直是作为我国学术管理制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而且,本身职称制度也是影响到我国高校教师的自身价值观以及教学过程认定的重要规章制度。可以说,自从1952年正式开始设立职称制度以来,目前我国整体高校职称制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余年的时间。

高校教师 职称 制度 变迁

引言

在已经走过的六十多余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判制度分别经历了任命制、评审制、聘任制等三个方面的发展阶段。而且,因为本身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面对着社会本身的宏观制度、制度攻击主体等方面逻辑上的制约。逐渐的,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开始由传统的评审制转移往聘任制的过程中出现了路径依赖以及权力失衡等方面的错误。不得不说,这一现象,大大的损害了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评比制度。本文以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为基础,浅析在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其本质所存在的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向。

一、在“适应性”逻辑下对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变迁的解释

“促使着一个高校真正的去进行发展与创新,那么其根本,需要依赖于教职人员的本身”可以说,高校教师的身上背负着以下几方面的特质。一是作为学术为业的学术人,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者等。随着我国的“千人计划”和“2011计划”的出台。可以说,对于当下大多数的高校教师而言,如何能够通过制度来对优秀教师进行扩充性的建设,这一点,成为了很多高校现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原本的职称制度而言,整个大的社会宏观环境是促使着职称制度变迁出现问题的重要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度,是一种类似于政治的产物,而在对于高校职称制度本身,也是政府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和学术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在我国建国初期,为了能够加强国内知识分子对于我国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我国并没有立马设立职称制度。而在1952年,随着整体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完成和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国家的开始,我国开始进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高校成为了我国行政系统的附属事业单位。并且,在当时的规章制度下,政府开始对于高校本身实行了统一集体化的管理,并且,将其本身的招生就业、学习专业、课程安排以及人事制度上都纳入到了政府计划管理的范畴内。随后,高校全面开启了学习苏联的模式,进行院校内部改革调整。为了能够更好的去规范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位提升,党中央开始设立一种以学衔为主要基础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希望能够建立起一种学衔与职务之间相结合的晋升制度。这一过程中,学术职业发展的方向基本上被政治力量所推动,而当时的高校教师也正式的成为了行政人事里面的国家干部。其本身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编制都是随着学衔的高低来进行调配和分化,不过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政府开始逐渐在公共管理领域放下了制度式的管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本身的行政性开始逐渐的淡化直至消失。而且,类似于任命制的职称制度已经无法去更好的激励教师,反而,这种制度还成为了禁锢教师本身其流动和竞争性的枷锁。

二、如何能够去更好的推进职称制度变迁

想要真正的去更好的推进职称制度的变迁,首要的重点,就是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本身需要和社会公共之策,以及在其发展中和社会宏观制度的紧密链接关系。通过观察以往的职称制度改革我们可以发展,往往在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和转性的过程中,会影响到对于职称制度的革新和发展。而在当下这种大众化的集体背景下,市场需求本身和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可以说都对于高校的学术活动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故而,在当下而言,想要真正的去改变职称制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点,那么首先就要进行合理化的分权,确保高校本身作为评聘制度的主体地位。在分权进行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进一步的去下移对于高校权利的把控。应该从制度本身的直接操作者变为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者,完善法律内部的教育法规,并且改变以往行政部门对于高校学术管理制度的大包大揽。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去确保学术制度本身的创新地位。在进行的过程中,努力的改变制度中所存在的权利不对称现象,大力去鼓励高校在基于自身的定位和发展上去取得一定的成绩,逐步改善教师职称制度在路径依赖上所造成的低效状态。在对于教师本身能力上的定位,应该以学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来进行改变的主要基础依托。可以说。多元化才是真正能够对其发展产生助力的主要逻辑,依照着目前的情况来看,单一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比制度已经无法去承载对于制度本身发展的需要,本身,高校的本质属性就是学术性,所以,其进行改革的方向,也应该以学术功能为目标。在合理进行自身的改变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去促进职称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三、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面临着高校教师职称评比的准则上,已经开始进行了自身的改变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高校职称制度一定能够更加的完善,更加的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

[1]牛风蕊.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结构与历史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

[2]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6).

[3]涂端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中的权力结构演化[J].现代大学教育. 2006(01).

[4]刘献君等,编著.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9.

[5]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全津廷(1988-),男,回族,硕士学历,助理级职称,研究方向:高校人事管理。

猜你喜欢

变迁职称高校教师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