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2017-07-12宋甜甜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3期
关键词:信仰培育法治

宋甜甜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宋甜甜

河南中医药大学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现实要求下,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促进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现状的基础上,以大学生的主体特征为基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

一、法治精神的相关内容阐述

(一)法治精神的概念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核心因素,支撑着法治大厦的形成和发展。法治精神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指人们为了实现法治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以及指导法治实践的思想和精神动力,是科学、抽象的人类精神产物。健全的法治精神是当代大学生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二)法治精神的内容

1.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是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法律至上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有序进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应深入了解法律至上原则的科学内涵,维护法律的权威,为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2.注重保障人权

建设法治文明,应充分维护公民的民主、自由,不断促进平等的最大化实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及各项素质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更应加强其法治精神的培育,促进法律意识、法律思维的形成,使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遵循权力制约原则

为促进权利的合法利用,对大学生予以约束和监督是极为必要的。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个自由、健全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权力受到合法、合理限制的国家,防止滥用权力就要以权力制衡权力,实现权力为民所用,使权力透明化运行。大学生长期处于高校这一大环境下,在行使管理班级,组织活动的权力时要自觉接受同学、老师和相关组织的监督制约。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现状

(一)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法治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法治教育。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未体现出相应的内涵、功能和作用。学校法治教育资源,如配备资源,师资,或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法治精神的培育观念,在现行课程和课时安排中没有表现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二)法治培育内容有待更新

法律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法律内容也会做出调整,新的法律不断形成。这就要求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需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部分高校提供的教材内容陈旧,不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可能导致社会实际和理论相脱节。

(三)法治培育方式有待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的法治教育方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得法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降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转变法治教育方式,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督促大学生及时关注社会动态,引导大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培育法律信仰,为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1.加强宪法法律的理论教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规定了公民的生存权、平等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时应重点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因此,宪法教育课程是高校应重点建设的课程,由专业教师对宪法进行专业解读,唤醒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树立宪法的权威。

2.加大刑事法律的理论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不断出现,折射出了大学生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律意识的淡薄。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法治教育的重任,理应加大刑事法律的理论教育。通过情境教育法、案例分析法、双向互动教育法、法庭模拟教育等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刑事法律的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对犯罪行为及其后果的认识,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注重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

1.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法律思维是运用逻辑思维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核心之一。大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要注重培养逻辑思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不断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养成法律思维的好习惯。

2.促进大学生法律实践的开展

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须通过一定的法律实务来检验,通过法律实践促进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培育和应用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从单一理论知识的学习到法治思维方式的转变,促进大学生对法治精神形成理性的感受和认识。

(三)塑造坚定的法律信仰

1.增强大学生的的权利意识

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权利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权利内容的法律将无法唤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权利意识,形成法律认同感,促进权利意识的觉醒,不断深化主体意识。

2.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律合法性的必备要素,法律合法性的自然结果以及外在确证[1]。法律信仰来自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崇敬,体现了主体的价值追求。正如伯尔曼教授所说:“法律不被信仰,它将形同虚设”[2]。实现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维权能力,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使大学生在知法、懂法、遵法、用法的过程中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塑造。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精神的培育关乎法治国家的建设。高校应明确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应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把握突出问题,系统规划培育方案,积极探索出适合当前时代特色的教育方法。

[1]吴增基.现代法治的形式理性品格[J].法学论坛,2000,(6).

[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猜你喜欢

信仰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论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