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述评
2017-07-12朱丹华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4
⊙朱丹华[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4]
艺术广角
2016年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述评
⊙朱丹华[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4]
近年来,在政策及市场的影响下,古装剧、谍战剧、青春偶像剧成为我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而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则呈现出衰退之势。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2016年的电视剧创作中,以《小别离》《欢乐颂》《中国式关系》为代表的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以贴近现实的故事和人物、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对女性角色的人文观照,在竞争激烈且日益浮躁的电视剧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多得的现实题材优秀剧作。
现实题材 电视剧 创作述评
2016年,伴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洗牌,电视剧行业也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速发展的大背景和传统媒体卫视频道“两剧一星”等政策的影响下,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和变化。纵观近两年的热播剧,不管是古装剧、年代剧或当代剧,我们都可以发现,电视剧创作受到网络大潮的影响,资本纷纷向“粉丝经济”低头。网络彻底改变了受众的话语权结构,不管是电视台还是视频网站,购剧标准都逐渐向“年轻、时尚、网络气质”等方向转变。然而与很多年度热剧的高收视、高点击量相对应的,却往往是不匹配的口碑和美誉度。大部分靠所谓“流量担当”支撑的大剧、热剧,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逐渐与曾大力提倡的“三贴近”创作原则背道而驰。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几乎成为当下电视荧屏的一个通病。
令人欣慰的是,仍有很多创作者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选择了坚守阵地,关注现实,并获得了相应的成功,比如2016年的《小别离》《欢乐颂》《中国式关系》等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这些剧作不仅在台、网两个市场都有较好的收视表现,同时还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从这些电视剧呈现出的艺术特征,我们也大致可以看出近年来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和创作趋势。
一、中产阶层生活图式的展现成为主流
尽管对中产阶层的定义还存在很多争议,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此也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确实出现了这样一个阶层,他们大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依靠脑力劳动,家庭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以来,所谓中产阶级(Media Class),或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者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我们这里对此不做学理上的讨论,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去解读,可以发现,和经典剧目《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剧开创的以底层“小人物”为主人公的选择不同,近年来表现都市生活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地开始展现中产阶层人群的生活图式。
在2016年有代表性的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小别离》中的主人公方圆和童文洁分别是眼科医生和外企高管,剧中的他们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交锋和博弈以及引申出的所谓“中年危机”,引发了广大中产阶层的强烈共鸣。剧作重点表现的是主人公方圆一家围绕女儿朵朵升学、留学等问题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大部分篇幅呈现的是代表中产阶层的方圆一家三口的生活图景,表现他们的现实焦虑和生活、事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式关系》则围绕“体制内”的副主任马国梁和归国精英设计师江一楠展开,他们同样经历诸多事业和情感的波折,最终找到人生新的方向。《欢乐颂》是围绕同住一栋公寓的“五美”展开的群戏,和《小别离》在人物设置上的兼顾一样,也似乎观照到不同收入水平和地位的人群。实际上,就算是初入职场的邱莹莹和关雎尔,也都属于白领阶层。中产阶层在现实生活中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关注社会现实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把中产阶层作为主要对象来加以表现,这是都市现实题材剧创作的一种文化自觉。
二、价值观成为创作的核心诉求
都市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我国电视剧创作的热门类型,自20世纪90年代初的《渴望》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优秀的都市题材电视剧问世。在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背景下,近年来都市剧在选材和主题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是都市剧,几年前受到观众欢迎的是类似于《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太狼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家庭伦理剧,它们关注市井生活,试图通过对平凡生活的生动细节刻画,为观众营造温暖向上的生活场景。此后《小儿难养》《辣妈正传》《大丈夫》《我爱男闺蜜》《虎妈猫爸》等剧则把焦点对准社会热点,把婚恋、育儿等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痛点,以故事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亦受到观众的追捧。问题是,这些剧目成功之后,市场跟风严重,一时间题材“撞车”严重,各种社会热点被滥用,尤其是关于大龄男女的婚恋、一胎二胎的养育,桥段套路几乎用尽,乏善可陈。过于强调关注社会热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剧情牵强、人设夸张等问题,一度引发大众审美疲劳。而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热播的这几部优秀都市剧,让我们看到了都市剧创作的新方向——它们有质感很强的生活细节,也涉及一些社会关注的话题,但更重要的是其中对社会价值观的讨论,这已经成为剧目核心的主题和卖点。
《欢乐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剧作对五个不同个性不同背景身份的女孩的塑造,给观众传达了非常多元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剧集最开始的时候,樊胜美在恋爱上点拨小邱的诸多台词就被网友奉为金句,广为流传。富二代曲筱绡和女金领安迪的故事“上线”发展后,樊胜美表面风光、背后窘迫的一面流露出来,甚至她的“原生家庭”模式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剧集播出后期,观众对该剧的讨论又集中在剧目本身的价值观是否有“拜金”的成分上。总的来说,该剧传达的价值观还是很正向的,对金钱也有同样理性的认识,既不盲目拜金,也没有否认金钱或者说事业成功对人生的意义,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表现。不论如何,观众开始为一个剧集的价值观而争论,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命运起伏或故事情节的关注上,这就是《欢乐颂》的标杆意义。它的成功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故事转折,也不在多么夸张的人物性格,而在于表现出了每一个人物不同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据此表达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并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人生成长经历对自我价值观的支撑,这可以说是都市现实题材剧的一个突破和创新。
重视价值观输出,《欢乐颂》并不是一个孤例。实际上,以孩子出国留学这一热点问题为噱头的《小别离》,在价值观输出和引导上也做得非常出色。看完全片,我们可以发现其真正的主题其实是“中年危机”。剧中有一段方圆和张亮忠的对白直接解释了“小别离”一词,说的其实并不是孩子留学离开父母的小别离,而是在人与世界最终的别离之前的一次演练——也就是人到中年,与日渐长大的孩子和慢慢衰老的老人之间的小别离。剧作把这样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落到孩子出国这样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上,表现了三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价值碰撞,尤其对“00”后一代人追求自我价值的描写刻画非常生动,是同类剧目中难能可贵的。
三、女性角色的嬗变
以女性为主体表现对象是中国电视剧的传统之一,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角色哪怕是当代职业女性,也往往把婚姻和家庭作为最终的宿命,她们的价值实现往往需要依附于一个“他者”,这个“他者”往往代表父权或者夫权,这一点在农村题材剧中尤为明显。而近年来,都市剧中的女性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她们和现实中的都市女性一样,更加独立并且强调自我价值,这一点在2016年的都市剧中尤为突出。
《欢乐颂》以五位女性为表现主体,不管是初入职场的关雎尔,“傻白甜”的邱莹莹,“薄命”的樊胜美,还是凭智慧拿高薪的金领安迪、靠家庭的富二代曲筱绡,她们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奋斗,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人生的幸福。不管追求的是爱情还是事业,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她们的目标。《中国式关系》中的江一楠,一直把追求事业放在第一位,在遭遇丈夫出轨之后果断离婚开始了新的生活。《小别离》中的童文洁,把孩子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又是一位能干的女高管,在事业遭遇挫折的时候,她选择放弃一段失去方向的婚姻,重新在事业上找回了自信……除了这三部电视剧,2016年的《女不强大天不容》《小丈夫》等剧,也重点凸显了这样的当代女性角色。《女不强大天不容》以新闻行业的变迁,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子在混日子等退休的状态下接手报社管理职位,最终在事业上找到自我的故事。《小丈夫》则挑战世俗眼光,讲述成熟女性和阳光大男孩之间的爱情。在以家为天、隐忍、依附型的传统女性角色和女魔头式缺乏温度的职场女强人之间,创作者们逐渐找到了塑造当代女性的平衡点——她们有女性温婉柔情的一面,也有坚韧独立的内核去支撑她们寻找自己的梦想,完成自我的实现。
可以看出,在近年来的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由此凸显的对女性身份的观照,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体现出都市题材电视剧对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且这种关怀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创作上的自觉。
四、结语
除了商品属性,电视剧更重要的是文化属性,在娱乐化大潮的冲击下,想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需要一份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这不仅是现实题材剧的要求,其实也是所有文艺作品的共同要求。郑晓龙导演近期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是两回事,能够深入人心的作品才是精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2016年电视剧创作中,都市现实题材剧扛起了现实主义的大旗,完成了对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展现,值得后来者借鉴。
作 者:朱丹华,文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