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罪与罚》之对话理论浅析

2017-07-12广西师范学院南宁530000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尼科夫罪与罚巴赫金

⊙刘 蒙[广西师范学院, 南宁 530000]

雏凤清声

《罪与罚》之对话理论浅析

⊙刘 蒙[广西师范学院, 南宁 53000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分析陀氏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罪与罚》中便有对话理论的多处精彩运用。

《罪与罚》 微型对话 大型对话

巴赫金(1985—1975)是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他的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剖析解读时提出了大量新颖的理论,引人入胜。

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分析中,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他建立了以“超语言”为基础的诗学。文本各成分之间和不同篇章之间不存在对话关系是语言学对象的语言特点,而超语言学对象的语言则存在着密切的对话关系,并且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超语言学研究的是活的(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语言中超出语言学范围的那些方面(说它超出语言学范围,是完全恰当的)。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对话关系(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成为陀氏小说作为复调小说的基础。小说语言的对话性又可以表现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两种形式,其中陀氏早期代表作《罪与罚》中便有大量体现。

一、微型对话

《罪与罚》中有很多的内心对话,并且每句话都有两种声音在争辩。他人语言从内部影响作者语言(双声语),这便是微型对话的形式表现。在《罪与罚》中,尤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微型对话最为典型。在小说开头,即情节发展的第二天,拉斯柯尔尼科夫接到了母亲的来信,在信上,母亲详细谈到了杜尼娅(杜涅奇卡)和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事,并告诉他卢仁提亲的事儿,这封信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引起了轩然大波,从而展开了他全面对话式的内心独白:

显然,这里不是别人,正是罗季翁·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紧要,先得想到他。怎么能不这样呢。要走了运,可以上大学,可以成为交易所里的股东,他的整个前途可以得到保障;或许以后他会成一个有钱的人,受到人们尊敬,也许晚年还会名声赫赫!可母亲怎么想呢?要紧的当然是罗佳,宝贝的罗佳啊,长子嘛!为什么头个生个儿子,怎么不能牺牲这么一个女儿呀!啊,她们的心地多善良,又多么可爱又多么偏心眼啊!可有什么办法,看起来咱们也逃脱不了索涅奇卡的命运!索涅奇卡!索涅奇卡·马尔梅拉多娃!只要世界存在,我的不朽的索涅奇卡!这个牺牲,你们俩可好好掂量过分量吗?这行吗?吃得消吗?有好处吗?明智吗?您知道吗?杜涅奇卡,索涅奇卡的命运绝不比嫁给卢仁先生更糟糕?妈妈信上说:“这里谈不上爱情。”可要是没有爱情,连尊重也得不到,那怎么办?相反,再产生厌恶、鄙视和怨恨,那怎么办?到那时,不用说自然又得“保持纯洁”罗!不是这样吗?你们明白吗,这种纯洁意味着什么?你们明白吗,卢仁的纯洁和索涅奇卡的纯洁是一路货。也许甚至更坏,更恶劣,更下流。因为,杜涅奇卡,您是希望生活舒服一些,可到那时干脆得饿死!“杜涅奇卡,这样的纯洁代价太高,太高了!”如果往后受不住,您会后悔吗?会有多少痛苦、悲伤、诅咒,背着人悄悄流多少眼泪呀!因为您究竟不是玛尔法·彼得罗夫娜呀!那时妈妈又怎么办!她现在就已经不得安生,苦恼得很;如果到那时她亲眼看出了一切呢?我又怎么办?你们到底是把我看成什么人了呢?杜涅奇卡,我不要您的牺牲,妈妈,我不要!只要我还活着,这件婚事就不能办,不能办,不能办,不能办!我不同意!

正是因为收到了母亲的那封诉说由于家境艰难而不得已使杜尼娅嫁给卢仁的信,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大受打击,他知道妹妹是为了设法资助他继续求学而自我牺牲的,这让他在精神上痛苦不堪。上述的大段内心独白也转化为内心的对白和辩驳,自己跟自己较劲。而当他想到与母亲和妹妹的关系时,也只是在心里说:“显然,这里不是别人,正是罗季翁·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紧要,先得想到他。”接着他便又在独白中引进了为家人生计而不得不卖笑街头的索尼娅(索涅奇卡),他把母亲和妹妹的命运与索尼娅相比较,两相比较之下发现竟不如索尼娅的命运好:“您知道吗?杜涅奇卡,索涅奇卡的命运绝不比嫁给卢仁先生更糟糕?”在这段内心独白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会儿把自己当成第三者,一会儿又跟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进行对话,然后又自己分裂为两个思想相互对话,这种对话具有双主体性和双重指向,当然也就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声音,这两个声音互相辩论,进而形成微型对话。这紧张和至关重要的内心对话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他内心的撕裂和颤抖,感受他处于“边沿”之上的心灵危机。

双声语的另外一个形式便是隐蔽的对话关系这一形式,正如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中所提到的:“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段两人的对话:第二个交谈者的对语被全部略去,整个意思却丝毫没受损伤。这里,第二个交谈者是无形的存在,虽然不见他的语言,可他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正是这种痕迹左右着第一个交谈者的所有对语。我们感觉得出这是一场交谈,尽管只有一个人在说话。”此时他人的话语是作为潜台词而存在的。例如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返回犯罪现场查看遗漏时却被一个小市民当作杀人凶手后的心理活动。

二、大型对话

大型对话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和立场,包括小说的结构成分之间存在的对话、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和文本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中认为大型对话包含两种意义:一是对话本身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和人类思想的本性,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类不同思想之间的对话关系;二是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关系,他认为在陀氏的复调小说里,“对作者来说,主人公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不折不扣的‘你’,也就是他人另一个货真价实的‘我’(自在之你)”。第一种意义不难理解,而第二种意义则涉及了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复调小说与传统的独白小说之间的一大区别。除此之外,文本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是大型对话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一、话语中的双声语现象,也即上文谈到的微型对话;二、主人公主体意识中会产生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当然有时也会出现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现象;三、许多价值相等的主人公意识,作为他人意识而非客体,以对位的形式,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一的事件中。

在复调小说中,陀氏通常运用对位法把融入到一部长篇小说中的中篇、不同情节联系到一起,这在由三部分组成的《地下室手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后的情节线索发展是一种平行结构,这种情况便是大型对话(复调)在结构上的表现。巴赫金认为陀氏小说中的主人公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可以和作者平等对话的,但同时他又认为主人公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例如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躲避房东太太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他不是胆小怕事,他压根儿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从某个时候开始,他动不动就发火,情绪紧张,仿佛犯了忧郁症似的。他常常深思得出神,爱孤独,甚至怕见任何人,不仅仅怕见女房东。贫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近来连这种贫困境况他也不觉得苦恼了。他再也不做自己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事务,他没有心思做了。其实,他毫不害怕女房东,不管她想出什么主意来对付他。可是站在楼梯上听她噜苏一些与他风马牛不相及的日常琐事,避逃房租、威吓、诉苦,他就得敷衍一番,抱歉几句,说些鬼话——那不行,倒不如学猫儿的样,乘机逃下楼去,溜之大吉,免得让人看见。

在上面这一段话中不难看出叙述主体的变化,从作者的声音转化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声音。“他不是胆小怕事,他压根儿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从某个时候开始,他动不动就发火,情绪紧张,仿佛犯了忧郁症似的。他常常深思得出神,爱孤独,甚至怕见任何人,不仅仅怕见女房东。贫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近来连这种贫困境况他也不觉得苦恼了。他再也不做自己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事务,他没有心思做了。”这些是作者的声音在叙述或者介绍着主人公,作者在揣度着主人公的心理,也试探着他的反应。但是我们从作者所言的“他毫不害怕女房东,不管她想出什么主意来对付他”又可以得出主人公是不怕女房东的。而主人公又是怎么个心理反应呢?“可是”一次便可以窥见反对的意思,主人公的声音打破了作者的声音,又由叙述者表达出了相反的态度:他很害怕女房东。不然怎么会如同猫儿般溜之大吉呢?由此可见,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对话性关系,只有听出了两方的声音,才能感受深意。

陀氏的复调小说里,作者对主人公采取的新的对话立场是确立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性、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巴赫金也认为大型对话和对位法会对小说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没有定论。《罪与罚》便没有明确的一个结尾。

他枕头底下有一本《圣经·福音书》。他无意识地把它拿了出来。这本书是她的,就是她为他念拉撒路复活的那一本。刚开始服苦役的时候,他以为她会用宗教来折磨他,会和他谈《圣经·福音书》上的故事,便把书塞给她。然而,令他惊讶的是,她连一次也没跟他谈起这件事。在他生病前不久,他自己向她要了这本书,她默默地把书带来了。可到现在他都没有翻开这本书。不过有个想法突然在他的脑子里闪过:“难道她的信仰就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至少她的感情,她的愿望……”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的会归于宗教的救赎吗?“一个新的故事已经开始”会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改邪归正”吗?或许会的。但用新故事的开始作为结尾本身就蕴含了它的未完成性。

三、结语

当然,大型对话与微型对话是相对而言的。当内部的思想矛盾突破双声语阶段分裂为两个人的意识时,思想矛盾便成为作品的结构形式,而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中,这时的内部对话就成为大型对话。同时大型对话也包含着微型对话。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影响深远,他对陀氏作品的分析入木三分,可谓隔世知己,陀氏为巴赫金提供了诸多绝世佳作,巴赫金的分析则是将这些璞玉细细雕琢,然后锦上添花,最后成全了彼此。《罪与罚》中对话理论的应用较为经典,而巴赫金在陀氏作品的分析中也可谓是奇葩一朵,另辟蹊径,终于达到了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度。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酆哲生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作 者:刘蒙,广西师范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尼科夫罪与罚巴赫金
明星逃税罪与罚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俄著名导演涉嫌欺诈被拘
房地产的“罪与罚”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对一个人的认识
俄罗斯女排主教练被疑上吊自杀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