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表达功能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文本探析纪录片的镜头语言

2017-07-12山西传媒学院太原030619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吴 静[山西传媒学院, 太原 030619]

论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表达功能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文本探析纪录片的镜头语言

⊙吴 静[山西传媒学院, 太原 030619]

电影的镜头语言承载着一种纪实功能,这种功能仍然被延续至今。本文将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文本,通过从镜头语言与纪录片的选题和立意、镜头语言的叙述表达功能、镜头语言的抒情表达功能这三方面来分析,继而探讨镜头语言表达功能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方法。

镜头语言 表达功能 纪录片

电影的诞生,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无论是《水浇园丁》还是《工厂大门》,影片中的镜头都表达着纪实的功能,而这种功能仍然被延续至今。随着电影人对电影语言孜孜不倦的推敲与探索,电影语言的表达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纪实这一基本功能,镜头语言变得丰富且多元化,本文将以曾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文本,从而分析镜头语言的表达功能在纪录片中的尝试与运用,同时也从其丰富精美的镜头语言中探索该片的成功之处。

一、镜头语言与纪录片的选题和立意

纪录片的拍摄首先要看题材,如果无法用精准的镜头语言表达,那么再好的题材与内容也会平淡无奇,拍摄效果与市场价值也会略显苍白。

在当今娱乐化的大环境下,纪录片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如今的受众已经进入了视觉传播的读图时代。《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在大众间引起强烈的反响,不仅是源于观众对饮食的热爱,更因其影片本体的魅力所致。片中的镜头语言使饮食知识这样的题材经过外在的包装,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从质朴的影像之中传达出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诠释。

《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它没有以故事或人物为主线支撑起影片结构,纪录片把视角投入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食物上,这是具有突破性的视角尝试,以食物作为纪录片的“主人公”,如果略有疏忽,整部纪录片便会显得十分单调乏味,而恰恰相反,七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强烈的反响,观众欣赏与追逐的现象说明了纪录片的成功,这充分依赖了这部纪录片中独特的镜头语言的表达,只有新鲜的画面感才会让看似单调的影片主题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这部纪录片没有依靠大量的后期特效,镜头直接对准生活中的老百姓,从“民以食为天”这样一句俗语当中就足以看出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饮食是最贴近人们身边的话题,如果运用过于炫目的视觉效果去表达,选题立意所要诠释的精神与主题就会被掩盖,这部纪录片也就不会如此深刻地被广大观众所牢记了。

二、镜头语言的叙述表达功能

《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美食类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拥有大量的背景资料,如何有逻辑性地把这些大量碎片化信息整合起来,主要依靠的便是镜头语言的客观叙述功能。纪录片如同其他影视作品一样,由许多单一的镜头组接而成,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镜头感受与体会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这种“会说话”的镜头是影片的基本单位,更是纪录片镜头语言的基本功能。

从镜头的功能上来划分,可分为叙事性镜头及情境性镜头。叙事性镜头即依照蒙太奇的叙事规律,并且依照观众的视觉感受和习惯拍摄的能够讲述清楚一个事件或行为的画面。纪录片若要通过画面表达一个完整的事件,这其中叙事性镜头起着最主要的支撑性作用。情境性镜头则是依据叙事性画面的拍摄规律对事件、行为的原貌概述性再现或表现的镜头,与叙事性镜头一起承担着纪录片的客观讲述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分为七集,分别从“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不同的方面以及不同地域来对中国美食进行概括与介绍。

如何对一个个美食进行叙述,编导把各种各样的美食分类后,把它们融入每一小段故事当中去,在故事的叙事与结构的安排上进行了十分缜密的处理,使散乱的美食聚集在一起杂而不乱。镜头在运用特写来表现美食的同时也叙述了中国各个地域的一些饮食习惯或是地域特色风俗。

镜头在表达实际的食物时,大量运用特写镜头与大特写镜头。在食物的烹饪制作过程中,编导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甚至镜头中可以看到食物中清晰的痕迹,例如,鱼头中的血,莲藕中的丝,等等,这些都给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仿佛做菜的人就在你眼前,即将用手中的食物原料为你献上一桌丰盛的美食盛宴。这种“特写”的表达功能更真实也更质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们对饮食的热爱。

镜头在讲述故事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渔民们齐心协力大力捕捞鱼的过程如同一部剪辑精湛的动作电影,在这一过程中,镜头快速切换,晃动的镜头不仅表现了渔民们捕捞鱼的艰难过程,也营造了一种紧张迫切的氛围,使观众也变得紧张起来。这种特点迎合了纪录片“第三只眼”的功能,不仅具体而且十分客观。

三、镜头语言的抒情表达功能

在文艺片中,镜头常常承担着抒情的功能,以此来传达文艺片中暗含着的丝丝情意。而遵循着客观真实原则来创作的纪录片运用抒情写意镜头,这似乎是在违背纪录片的创作规律,其实不然。在纪录片塑造人物或者渲染情绪氛围抑或是需要表达片子主题时,写意镜头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镜头语言的抒情表达作用从镜头的使用形态以及功能上来分类,这类镜头包含情绪性镜头及概念性镜头。所谓情绪性镜头,即创作者对画面对主题的理解的一类镜头,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较为强烈一些。情绪性镜头产生的依据是人们的心理习惯。而概念性镜头——概念性画面是相对来说更为抽象化,即对某种抽象性符号意象而搭配使用的表现性画面。

对纪录片的主观立意的表达,抒情写意镜头不仅不显外露,反而更有一种含蓄的情感意味在其中。纪录片虽然以记录为主,但是如果把所有内容都全盘托出映入观众眼帘,这样即使题材再好的纪录片也会缺乏一种美感,反而运用写意镜头,使观众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弥补片段的全貌,这样纪录片才会更显生动一些。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集的片尾,创作者会把这集当中所出现过的具体食物与人物再重新用镜头排列叙述出来,镜头的累积使用不仅让观众再次感受了美食的力量,同时每个镜头中辛勤劳动工作过的人们的笑容也表达出中国人勤劳质朴的传统精神。

另外,空镜头在表达写意效果当中最简单也最具有美感。空镜头也可被称为是渲染镜头,即画面中只有较少人物的景物镜头与环境镜头。环境可以承载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人的情感可以在环境内尽情抒发,也能更好地与观众的情感契合;同样景物中也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交融,二者不可分离。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具有写意作用的空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巧妙。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常常会出现山区人民采摘食物原料的镜头,落日余晖的森林中,衣着质朴的人背着硕大的篓筐,独自走在森林中,愈行愈远。这种镜头看似在讲述食物原料采摘的过程,其实意在通过各种角度来表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厚爱与馈赠。又比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在表现主人公金顺姬对故乡的思念时,并没有运用谈话采访的形式,反而表现一组蜜蜂采蜜的空镜头,情景交融,虽然减弱了叙事感,但是却很自然地增加了情感效果,也使得影片突显出极强的写意性,而观众也能更明确地感受到金顺姬对故乡深沉的爱。

在《自然的馈赠》这一集当中,主要向观众介绍的是埋藏于自然中的那些天然食物原料,这必然少不了运用镜头来表现自然的风景,这也是对纪录片中镜头的一种考验,如何恰当地利用镜头让观众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又体会到自然的伟大,这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概念性镜头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若大量使用概念性镜头,镜头本身的叙事作用就会削减,对影片本身的阐述就会略显乏味空洞,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反而无法很好地打动观众。

通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文本分析,可以看出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已经日渐走向成熟,在朝着拥有自己一套完整体系的方向发展。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一定不是完全复制生活或者照搬生活,纪录片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高于生活的探索,是人文情怀的抒发,是艺术美感的表达。《舌尖上的中国》以饮食为选题,站在艺术的高度,对中国的美食以整体观照,从而让观众在观看中领略到了中国饮食的精髓与魅力,这种深度离不开镜头语言在片中独当一面的作用。这也深刻说明,创作者依据纪录这一媒介传达出对生命、生活等众多母题的价值判断,让镜头说话,让镜头表达,并因此嫁接影片与观众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是每一位纪录片创作者一直探索的方向。

[1]张沛.传播食物的美学味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解析[J].大众文艺,2012(12).

[2]肖平.《摩梭人》等纪录片的镜头语义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1996(3).

[3]张庆来.写意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声屏世界,2005(12).

作 者:吴静,硕士研究生,山西传媒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