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中国的“品质洼地”现象

2017-07-12范永娟

中国商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双重标准

范永娟

摘 要:“品质洼地”最近频频见于报端,是对中国市场上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的形象描述。该术语的出现对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及信心、国内企业的声誉评价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常见的案例来分析该现象的成因,对找寻解决办法,重拾消费者的信任,重整中国“制造强国”的声誉意义重大。

关键词:品质洼地 双重标准 监管缺失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2(a)-170-02

1 前言

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及各种名目的购物狂欢节,中国人的消费额一次次被刷新。刚刚过去的2016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更是突破千亿大关。临近年关,中国消费者又开始了“爆买”的节奏,疯狂的境外购物,一度造成国外商场全面“断货”。这些疯狂购物的背后说明中国消费者“崇洋媚外”亦或是国外销售的产品质量就是比国内好。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一双国际知名品牌的运动鞋,“漂洋过海”买回来比国内买的更耐穿,实际出自同一家中国代工厂;中国生产的高性能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等新产品,只有去日本才买得到。这些并非个别的现象让人感觉到疯狂的境外购物其实并没有表面肤浅的“盲目跟风”。的确存在有些国内、外品牌实施“外销内销两个标准、两条生产线,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的现象,导致品质“内外有别”。这已经成了相关行业的“潜规则”。这也可以解释“品质洼地”的現象:同样国产的产品,外销比内销的质量好;国内生产的高性能、高质量或新型产品全部外销,国内找不到。另外,某些进口品牌的同款轿车、国外品牌同种型号的智能手机出现质量问题,全球召回时唯独“中国例外”,这被视为“品质洼地”的延伸体现。

上述“内外有别”“区别对待”的市场怪象说明中国“品质洼地”的名号已经坐实。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坦言“在不少消费领域,国内目前确实处于品质洼地的状态。”

品质洼地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术语,是对中国当前市场上产品和服务质量较低的一种形象描述。通俗地讲,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远低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处于品质的低谷。

2 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品质洼地的现象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原因具体如下。

2.1 标准偏低诱发品质漏洞

不置可否,导致中国很多消费品领域出现“品质洼地”现象归根结底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相关行业的标准偏低或者不够细致。某些产品在国内合格,出口不达标;出口的合格品,却成了中国市场上的优质品。美国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网站上每月都要曝光一批进口食品企业黑名单,而这里面90%的都来自中国。这显然是国内标准偏低导致。尽管ISO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在国内同步转化为GB体系,但我国有些标准没有“与时俱进”,有些甚至二三十年不变。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过于悬殊。以英国、德国等为例,其食品标准相对较高而且时刻更新,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与政府、企业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往往可以较早发现食品安全风险并督促政府和企业及时修改食品标准。

大米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主食,这两年却成了国人从日本市场上“海淘”的“尖货”,某品牌普通的5KG装大米甚至卖到上千元仍遭抢购,令人咋舌。

在感慨这些消费者“挥金如土”的同时,不禁纳闷国内外的大米有多大差距。大米品评专家刘厚清专门做过实验,日本大米和国产大米从外观上表现就不同:刚开包装,日本大米比较清香且颗粒饱满完整,后者较碎;淘洗时,日本大米只需2~3遍即可,国产大米需要7~8遍。蒸熟后,日本大米口感比较清香,原因在于国产大米较碎,蛋白质流失严重,而且新鲜度不够。日本本土的大米一般最多3个月“保质期”来保证口感新鲜。苛刻的标准在中国市场上很难实现,多年的陈米依然可见。导致国内外大米品质差别的主要原因仍是国内标准较低,不够细致。很多企业仍坚持以“产量”为导向,注重“吃饱”并非“吃好”,显然这一理念已过时,满足不了新时代人们的高需求。

2.2 需求水平和供应水平整体不高

前面提及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之所以“中国造不在中国卖”,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及消费者需求水平等发展阶段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国内消费者已经由炫耀性消费过渡到理性消费阶段,中国消费者却处于前者,因此日本的奢侈品主要是中国消费者购买。正是中国消费者在日本疯狂抢购智能马桶盖才引起国人对该产品的关注,而此前几乎没人使用甚至了解智能马桶盖。应该说“赴日抢购潮”使“国人对于智能马桶盖的需求才从隐性变为显性”,之后国内才开始供应智能马桶盖等产品。

另外,高品质商品普遍价格偏高,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内供应企业的典型心理是“逐利”,寻求“卖得好、卖得贵、卖得快”的市场。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的一些高品质产品,受价格、利润等因素驱使,更多销往港台和国外。比如,该公司销往日本市场的大蒜,瓣瓣饱满的五只装售价十多元,在国内超市大家绕道走,在日本卖得很快。同样,三只净重400克的彩椒在香港售价折合人民币近30元卖得还不错,在国内无人问津。种种案例揭示出国内供应企业“价格太高卖不动,价格太低又赔本”的无奈和矛盾。但国内相关企业通过国人的“国外抢购潮”应该意识到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并且也有能力购买高品质的好产品,虽然这种需求没有形成规模,却是必然趋势,其经营理念和意识应该适时转变。

最后,一些国外品牌的“高端产品不进中国”,是由于国内相关行业整体供给水平还不高,没有在国内大范围供货的基础。高端商品“曲高和寡”,在现实中会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战中败下阵来。

2.3 国内监管松弛,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某些国际品牌对其他国家与中国消费者采取“双重标准”,与国内监管制度不健全及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有关。

国际一线奢侈品牌迪奥、阿玛尼、香奈尔等都曾在中国被抽检出质量不合格,即使消费者投诉也依然不理不睬。在国外遵纪守法的国际品牌,到中国市场也开始“肆无忌惮”,归根结底是监管力度太小,违法成本低。他们认为在中国一旦被检出质量不合格,只要交出往往仅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的罚单,就能安然无事,对于上述这些“财大气粗”的跨国企业,根本起不到约束作用。全球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销售假“绿色猪肉”案,堪称国内处罚“大单”,最终罚款也只有269万元,与红牛在美国因夸张的广告语而招致罚款8000万元,简直“小巫见大巫”。

因在美国屡陷“夺命”纠纷,宜家宣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约3600万件易倾倒的马尔姆(Malm dresser)系列抽屉柜并赔偿涉事三个丧子家庭共计5000万美元。但在中国,却仅接受有条件的退货。强生公司从2005年以来的51次产品召回事件中,有48次将中国排除在外。再比如,红牛在美国仅仅因为一句“red bull gives u wings”而遭巨额罚款,美国的玛氏食品公司的“SNICKERS”以其夸张的广告和广告语却大卖,无一人投诉。这些令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一个共同的真相: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极其淡薄以至于国外公司对其的利益“任意践踏”。中国相关部门及消费者协会在唤起消费者维权意识方面任重道远。

对于“制造大国”沦为“品质洼地”而非“制造强国”,委实令人心痛。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如果一直持续,不仅打击国内企业经营和消费者的信心及积极性,使国民工业的未来不明朗,终究会失民意。痛定思痛,国家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时候,应健全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管制度并完善标准,普及和提高消费者的法律及维权意识;企业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当下,必须占领品质的“高地”才能迎合消费趋势,从而带动长久的发展。唯有如此,“制造强国”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素英.“品质洼地”该如何走出[N].东方烟草报,2016-12-18.

[2] 制造强国不能沦为“品质洼地”[N].光明网,2016-12-03.

[3] 中国如何走出“品质洼地”困局品质成关键[N].欧洲时报网,2016-12-2.

猜你喜欢

双重标准
双标
国际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形成基础与机制研究
双重标准惹人嫌
警惕美国总统的“双重标准”
“一带一路”沿线的恐怖主义活动新态势解析
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动态
从“福喜”事件看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实施双重品牌标准的原因及对策
论直觉主义的双重面孔
语文教学评价双重标准的协调办法
社会责任“双重标准”让跨国公司频陷“贿赂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