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分析
2017-07-10周险峰廖晋梁罗官军
周险峰 廖晋梁 罗官军
摘 要: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下,各地中小学依据新标准相继开展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研究。该文先校本课程的认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切入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随后以贺家土小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为案例,从实地情况、体育课程两个大方面進行考察分析,为落实新标准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5(a)-0197-02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非常重视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视角。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气息的体育活动,如:抢花炮、竹竿舞、舞龙、舞狮、竹马、三人板鞋等。如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本课程,即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相信这样有趣的课程更受学生的欢迎,我们提倡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也能在这种课程中得到良好的效果。
1 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1.1 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学校依据自身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个性化课程的过程。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拥有自己丰富内涵的地区文化,各民族拥有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底蕴,而在教育的内容上差异不大。校本课程注重教育资源的独特性,打破传统的格局,因地适宜。以学校所在地文化、以学校特有资源为基础,所研发出的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校本课程对于民族文化发展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切入点
我国各民族文化各有不同,民族体育各有特色,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改善,极具趣味性和健身性。我们要把握住周围这些以不同形式载体呈现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将其有效开发。
1.3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三级课程管理体质,提升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自主性。现在的体育教学依旧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离不开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技术的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很多是重复的。以至于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喜欢上体育课。目前的体育课程的内容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需求的差异性及对民族文化了解的必要。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较大的课程开发潜力与价值,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因其个性化、群众性、趣味性、艺术学,对增进学生的个性心理、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 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模式案例评析
2.1 芦淞区贺家土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贺家土小学位于株洲市纺织路,于 1957年成立,是一所具有现代化又具有深刻底蕴的名牌老校。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贺家土小学日趋庞大。
2.1.1 校情学情分析
芦淞区地处株洲市最繁华的商业区,校园面积较小,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学校按传统模式开设的田径、球类等体育课程没有考虑男女差异和各学生兴趣需求,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大,缺乏锻炼的积极性。
2.1.2 体育资源分析
芦淞区教师资源雄厚,并且其具有独特的龙舟、民间武术、踩高跷、荡秋千等传统体育活动,同时株洲是多民族的聚合地,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2.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目标
贺家土小学制定的体育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师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锻炼。同时分为了四个具体的目标:第一,让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得以继承、发展。第二,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第三,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第四,构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2.3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
目前,贺家土小学校本课程主要由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为表现形式。其中大课间活动可以是教师研发,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学校推荐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课间上可以是自我练习,也可以是各小组协作。这样一种多选择的课程方式大幅度的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
2.4 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贺家土小学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为:跳绳、丢花包、滚铁环、老鹰抓小鸡游戏、滚铁环、毽球和打陀螺。课外自主探究学习的参考内容是:拔河、武术、摔跤、秋千、顶牛、舞龙、舞狮、布球、跳马(以人为马的游戏)、爬竿、跳竹竿舞、大象拔河、抢花炮、珍珠球。
2.5 体育校本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相关教师的培训。其中需要使教师强化课程的意识,能够辨别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中的优劣,领会学校对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积极交流开发中的想法与创意。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在课程实验展开之间安排学校领导及专家和权威教师对课程设计进行检验。第三,课程的试验与推广。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中组织教师开展项目,并进行研讨,提交报告。
2.6 课程开发的模式
贺家土小学在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是“领导—教师”合作的开发模式,领导具有个人的办学理念,教师深入一线最了解学生需求。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会加速形成校园文化特色。让学生感受有趣、丰富的体育课程,喜爱体育活动,快乐运动,从而达到学校办学宗旨:向社会输送注重健康、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因此学校领导产生了与教师共同合作研究的想法,由此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
3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发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少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190-191.
[2] 张海龙.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4(11).
[3] 范军平.试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04(4):247-249.
[4] 李少杰,白腾飞.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再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84-86.
[5] 潘捷良.从全民健身视角透析民族传统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S1):85-85.
[6] 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文化创新[J].体育学刊,2004,11(1):60-61.
[7] 张慧春.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88-90.
[8] 姚蕾.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科学,2001(4):23-26.
[9] 于翠兰.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体系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100-103.
[10]范本祁,杨慧.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2):72-75.
[11]熊静梅.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