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研究

2017-07-10范维唐涌蒋明建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文化遗产

范维 唐涌 蒋明建

摘 要:赤水河流域民间传统武术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创建形成,经过传承人的打造与创新,独具特色,自成一体。其中游氏武术和温水小手拳,在民间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中,脱颖而出,在一定的区域环境得到有效的传承与推广。但在武术文化挖掘、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需要相关内容的夯实发展,才能更好的有效进行管理、规划和谋求发展。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 民间传统武术 文化遗产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5(a)-0192-03

Study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Wushu in Chishui River Basin

Fan Wei Tang Yong Jiang Mingjian

(Zunyi Normal College to Suck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ports Institute, Zunyi Guizhou, 563006,China)

Abstract: Chishui River Basin folk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s to create forms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build after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unique, self-contained. The tour's hands in warm water and martial arts boxing, mining Folk Wushu Culture finishing, stand out i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inheritance and effective promotion. But in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m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brand building,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s not enough, nee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content, effective management can be bett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shui River Basin; Folk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华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它是我國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形成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和有效练习手段,也是冷兵器时代强身自卫的一种有效武器。它包含了搏击格斗、技巧应用、攻防转换等方面技术的应用。我国各武术门派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流派有崆峒武术、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峨眉武术等等,丰富了我国民族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峨眉武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发展。在赤水河流域,以游树庭为代表的峨眉武术民间传承人,在赤水官渡得到蓬勃发展,经过不断的开发、利用与打造,形成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游氏武术;以王照清为代表的峨眉武术民间传承人,在习水的温水,开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温水小手拳。它们成为赤水河流域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承人的匮乏,使赤水河流域的民间传统武术举步维艰。当地政府为了保护传承地域武术文化,制定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建立了以“政府指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的三位一体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新模式[1]。

1 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底蕴

赤水河,是我国长江上游一条没有受到污染的内流河。其自然环境优美,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多样,有仁怀的国酒茅台、赤水的非物质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赤水的万亩竹海、红军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等物化遗产和人文遗产,融人文、地理、历史典故于一体,因此,赤水河被称为“美酒河、生态河、英雄河”。在赤水河流域内,民族传统武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在清朝末年的西南边陲,先后就有赤水官渡的袁汝藩、袁汝勋、袁汝臣、袁汝和、袁汝钦、袁鼎三六人考中武举,通过他们的忠勇和智慧,在西南边疆为清王朝固守门户,用青春和热血建功立业,保护了一方水土的安宁。由于袁氏家族在赤水河流域长期的经营,在地域文化、民生经济、民俗环境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它为后来赤水流域的游氏武术、李氏武术、温水小手拳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武术文化传承氛围和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过程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游氏武术、温水小手拳等地域武术文化,在当地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武术竞技风貌在国内外武术大赛中,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共识与推崇。

2 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现状

2.1 李氏武术

赤水官渡的李氏武术,是由山东的张祥玖传承发展而来。作为一代祖师,张祥玖将武术文化撒播到我国的福建、四川、贵州等地区,并在赤水河畔落地生根发芽,经过李少成、周锡清、袁发成等武术前辈的精心耕耘,形成了具有地域民间武术文化特色的李氏武术,发展至今的李氏武术传承人已经发展到第十三代。但由于李氏武术的传承发展,是以口传心授为发展途径,其文化拓展相对闭塞,对它的网络传播、相关研究呈现不足。但李氏武术特色鲜明,动作技术小巧灵活,具有“刚柔兼备、刚劲有力”的竞技特点,其动作环节有长有短,彼此相呼应,应用多变,达到攻守兼备的竞技表现效果。

2.2 游氏武术

游氏武术,是游树庭在继承峨眉武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演练、创新发展而成。据有关资料研究显示,游氏武术的传统套路和创新发展的套路共计62个,其中传承的达摩劲功、五禽戏、为传统的养生功类,而少林虎爪拳、蛇矛枪、十八投唐棍则是属于保存完好的濒临拳种。游树庭最大的贡献是有效的将武医进行结合,在行医过程中,将五禽戏、八段锦等武术功法融合到医术实践,走村串户,解救黎民百姓的病苦。游氏武术的器械演练套路有几十种,如蛇矛枪、梅花枪、十八投唐棍花枪、八门金锁枪、钩镰枪等[2]。游树庭不但是游氏武术的创始人,也是游氏武术贡献最大的代表性人物,在民间武术的挖掘整理过程中,曾荣获“三献”一等奖、全能第一名、传统练功方法第一名、雄狮奖等荣耀称号。但随着游树庭老先生的离去,游氏武术的发展处于尴尬的境地,需要进行有效挖掘、整理与开发。

2.3 温水小手拳

温水小手拳,是具有绰号“铁驼背”之称的王照清所创。上世纪初,王照清将罗门小手拳带入温水并传承发展,经过几代传承人的演绎创新发展,以其独特的竞技特点、运动风格和表现形式自成一体,成为具有地方特点的武术品牌。温水小手拳,传统套路共计12套,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0套,包括三战锤、八式锤、六合肘、反封锤、百虎投堂、将军挂印、老王坐殿、敞手锤、武当锤、总择锤。根据其竞技特征,分为初级、中高级竞技水平发展。它的实用性较强,是一种近身格斗术,追求的是短平快,一招制敌,强调以防为攻,同时具有“武医结合”的健身保健功能。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擒拿短打、进退袭击、捆身抱紧、扎腰合膝、虚虚实实、实中有劲”[3]。它在国内外的推广比赛中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反响较大。而传承人也是人才辈出,有何友培、丁华文、张金才、何庆辉等,在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中独树一旗,具有标杆性的引领作用。

3 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发展对策

3.1 加强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

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等特征,它包括李氏武术、游氏武术和温水小手拳,其中具有特色的温水小手拳、游氏武术是在传承峨眉派武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发展而成。它们属于西南边陲的地方性武术拳种,由于在长期的自我封闭环境中,承载的地方性民族文化传承,在文化的视野和追求的高度上没有大思维、大发展理念,从而形成发展的局限,走不进国家高度的推广范畴。在文化的挖掘整理方面,成果不丰,没有更好的展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要建立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认同观,要有区域文化共荣共进的发展思维,才能有效地对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与研究,成为地方武术文化保护传承最紧迫的任务和责任[4]。根据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开发条件,突破武术文化的原真性,以强化武术拳种内核为实体保护,注重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内涵的构建,加强传承人自身武术文化精神的承载[5]。充分挖掘整理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在武术起源史追踪、武术传承谱系发展、竞技套路呈现、竞技文化特征挖掘、功能价值拓展等方面进行物化建设,建立完整有序的动态传承保护数据档案。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基地

在民间武术传承保护挖掘整理过程中,温水小手拳、游氏武术经过传承人的精心谋划,将地域武术文化特色、竞技特征充分展示,得到相关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先后申报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传承人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武术馆,它对推动该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习水温水镇政府配合温水小手拳的发展,提出了“一校、一街、一栈、一馆、一影” 建设发展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温水小手拳的健康发展,在俱乐部、社区、学校进行普及推广。游氏武术也根据自身的特色,建立了游氏武术文化俱乐部,但呈现的成果不多。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相关武术传承基地的建设,要形成一种发展常态,各个地域的民间武术传承俱乐部或武术馆,在加强武术竞技套路发展的同时,力求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没有文化内涵的武术,就是一个没有精神实质的武术框架,达不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效。因此,需要加强传承基地武术文化遗产的建设,科学的布局、合理的开发,从竞技套路、传承谱系、文化内涵、精品塑造等方面进行运作,形成常态发展新机制[6]。

3.3 加强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品牌套路的打造

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武术文化中的沧海一粟,要在我国纷繁复杂的武术文化中脱颖而出,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才能有效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及运动功能。加强对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精品动作套路的开发利用,是构建地域武术文化做大做强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进行民族传统武术时空维度的建设发展时,不要过度的移植,要注重它的原真性、本原性[7]。要以游氏武术、温水小手拳民间武术文化为发展抓手,夯实其文化内涵,通过理论文化平台,营造其竞技品牌。拓展拓宽游氏武术、温水小手拳传承路径,提高文化展示平台,由区域内呈现向区域外拓展,使游氏武术、温水小手拳的运动参与市场更加丰富。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武术竞技展示平台,展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引起同行的共鸣。通过品牌打造,以点带面,层层发展,层层推进,由单一品牌打造向集团性品牌打造谋划,从而带动整个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

3.4 建立完善的赤水河民间武术传承发展体系

加强赤水河流域民間武术文化发展的科学性,要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在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基地建设、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大谋划、大思维,不要受到外来武术文化的冲击和掩埋,要有自身地域武术文化发展、使命与诉求。[8]通过对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基础,为品牌套路的开发提供指导,有了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基地的后勤保障,对赤水河民间武术文化品牌的扬帆起航,发挥助推器作用。要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赤水河民间武术,人才是关键。在传承推广自身武术的过程中,要选择有武术天赋的人才加以塑造,培养传承人,包括武术套路传承、武德修养、文化内涵凝练、未来战略发展思维等。要构建赤水河流域“一带一路”武术传承发展新模式,通过对游氏武术、温水小手拳、李氏武术的发展史、竞技套路、文化特征等,开发它的价值功能,实现它的价值效应,满足练习者身心健康的发展。加强赤水河民间武术意识形态的研究,揭示它与哲学、生理、运动医学、心理学、伦理学、体育学等方面内在联系,拓展它的内涵和外延。加强与国家武术院沟通,将温水小手拳、游氏武术的精品项目列入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同时加强赤水河流域民间武术文化的产学研的融合,在竞技、养生、休闲、旅游、服饰、产品等方面构建地域文化品牌,有效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4):292-295,312.

[2] 范维.游氏武术的起源、文化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2):129-131.

[3] 温水小手拳概述[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f9a100101cqcr.html.

[4] 刘舟.当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71-73.

[5] 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55-58,292-295,312.

[6] 范维.温水小手拳研究[J].武术研究,2016,1(12):31-34.

[7] 陈荣浩.文化空间视角下传统武术文化的移植[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1):28-30.

[8] 胡立平,谢谦梅.文化传播下传统武术的文化诉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47-50.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