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7-07-10张栗莉

科技风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十三五新常态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联系客观现实,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生态理性建设,做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理性的观念;城乡统筹,系统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生态理性社会。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理性;“十三五”;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总结了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其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領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顾历史,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党从全面建设绿色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联系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建设的精神,要求我们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树立和谐生态理念,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者”。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土地的贫瘠和气候的恶劣等自然灾害,最终陷入生态失衡的境地。这与我们倡导的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要扭转生态失衡的状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推行生态理性建设,因此,必须通过探讨研究生态理性建设有效的途径,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化和长期化。

二、推行生态理性建设的必要性

什么是生态理性?综合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提议,我们认为生态理性是指一种结构的合理性,具体是指当一种启发式规则与其所对应的环境结构相适应时,或者说当一种具体的启发式策略与特定环境的信息结构相匹配时,这种推理或决策在生态学的角度上看具有合理性。从它关注的重点或关于认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的等角度上看,这种生态理性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推理模型。

德国ABC研究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即对生态理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小组主要对启发式结构、与其适应的环境信息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适配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其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有以下4个方面:设计、遴选出简易可行的启发式规则的计算模型;分析与这个规则相对应的环境结构;对这个规则在现实环境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这些规则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项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如理论研究、模拟实验、数学分析等。他们的工作,是对生态理性研究的创举。

生态理性建设并不是孤立的,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要使内在的子系统良性运转,就需要构建与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以达到优化整合,使系统结构中的各要素有序分布。

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理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生态化、绿色化是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重新对产业进行定位,提高生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生态理性、经济理性互动并进的局面,构建以生态产业为特色的农业体系,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坚定信念,建立生态理性的长效机制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理性的观念,树立生态理性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发展。增强“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意识,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理性发展道路,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决不能以降低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杜绝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繁荣与发展。

(三)调整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更新发展理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要集中力量加大对污染排放量大的制造业、化工业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保护好环境。

(四)城乡统筹,实现建设与环境的有机统一

生态理性模式的提出,不仅关注的是环境保护,而且更关注对环境污染的整治。意在通过统筹安排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生态文化等具体工作,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统一。同时,做到以农村生态改善为重点和难点,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注重农村环境建设与保护,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五)舆论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氛围

发挥媒体、舆论对生态理性建设的监督作用,营造创建生态城市的舆论环境和创建氛围,以环保、生态为行为导向,从家庭、学校、工厂、社区逐步推开,扩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市建设的评判权和监督权,形成人人踊跃参与创建、个个自觉保护生态的良好局面。关键要解放思想,拓宽投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 戈德史密斯·E.生存的蓝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7:4.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栗莉(1986-),于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学士学位(本科),目前就职于大庆市委党校教务处,助教,研究经济方向。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十三五新常态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