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7-07-10朱景芝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教育也得到飞速发展。可是,有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过硬,但是缺乏研发设计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现状。笔者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调研走访,深入了解了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实用性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化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在计算机风靡全球的今天,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如何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改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专业人才需求增多
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用人需求不断增多。乍一看,计算机毕业生可在科研单位、教育行业、企业工厂、事业单位、技术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与日常维护、相关技术咨询与工程监理等不同领域的工作。
用人需求增多的同时,可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化。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计算机软件测试师、计算机技术支持工程师、互联网集成工程师、计算机系统管理员等专业、特色技术岗位。与此同时,很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引进熟悉计算机专业技术的人才。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可是,人才很多,专业人才却是屈指可数,这就导致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时,不断碰壁。[ 1 ]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事业单位面临着生存压力,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在核心竞争能力;还要缩减开支,降低运营成本。一旦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会货比三家,同时对毕业生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人才过剩,只是引发毕业生就业难的诱因,并不是根本原因。认真反思这种尴尬的现状,供需结构失衡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毕业生想找个好单位,没错;企业想挑选有能力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没错;错就错在,彼此没有眼缘。归根结底,我需要的,你没有;你有的,我不想要!
这些年,很多高校和团体、研究中心都在探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进行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改革,可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用主义很难真正的体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上。很多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习惯遵循已有的课程体系框架,墨守成规的时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过于注重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当教学计划郁用人需求有冲突的时候,教学计划还是经常占据上风。长此以往,纸上谈兵的毕业生就会越来越多。
培养人才,就像磨刀一样,欲速则不达。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的时候,经常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培养的学生,就像快餐一样,猛一看,风风光光,全面人才,其实真到工作岗位上的时候,软肋就慢慢出来了。他们缺少扎实的基本功,更缺少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遭到用人单位的嫌弃。出现这种问题,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投入到人才市场,本该成为香饽饽,没想到,在用人单位眼中,却成为鸡肋,着实令人痛心。
所以,无论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都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无论是专业知识,抑或是动手能力,都要全面发展,而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具有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具备过硬的实力。这样,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
笔者通过在商丘的周边院校的调查走访,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和想法,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观点和对当前用人单位的看法,经过综合分析,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找到以下原因。
首先,高校的专业定位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已经脱节。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还在原地踏步。虽然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法宝,但是如果固步自封,就会与时代脱节。高校在计算机的研究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却显得过于单一。[ 2 ]
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教学计划也应该赶时髦,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改变。可惜,很多时候,有些高校在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候,还是习惯沿用过去的传统,按照以前的教学计划,安排设置教学方案。这种陈旧的模式,因为跟不上潮流的节奏,就算老师运斤成风,驾轻就熟,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影响的,还是计算机教学的效果。试想一下,学生没有学习求真的欲望,成为应用型的人才,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再次,可供大学生参与的实践环节安排不足,致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很多学校,都是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当做大学生实践学习的主要环节,却忽视了大学生想走出去的真实想法。课程设计因循守旧,毕业设计纸上谈兵,这些都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这脱节,双方的目的不在一个轨道上,实践环节和学以致用只能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最后,薄弱的師资建设,也是桎梏计算机专业人才出现的一个瓶颈。很多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有很强的理论书评,由于平时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很多老师一周要上20多节课,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科研工作。老师自身都没有时间,更别提带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无奈。
三、对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要想切实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教育工作者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尝试改革。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并和同事们探索交流,提出三点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要发展,理念先转变。身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以市场为指导方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当前,很多院校以培养专业型、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教学目标,这种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在我国发展的初期,与基本国情是相符的。因为当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处在理论摸索与推广研究阶段,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加强理论研究,的确有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年,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放光彩,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工厂、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棒的毕业生。可是,如果院校还在一如既往的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就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身为高校,应该主动求变,转变教学理念,建立一个以市场为指导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紧密联合社会的发展动态,主动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 3 ]
(二)积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要想顺利完成,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健全保障。肩负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要积极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应该具有过硬的项目设计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
要向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除了要具有过硬的开发经验,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还要高屋建瓴,把握重点,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帮住学生能够把问题分析透彻,让条理更加清晰。能够轻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学校在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过程中,同样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力提倡、鼓励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在闲暇之余,主动投身到企业项目的开发应用。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身为教育工作这,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校企合作这一重要环节,为学生正确实践学习的主动权。因为在日常的企业应用中,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才能融入到这个圈子,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一直以来,实践出真知,就是屡试不爽的道理。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建议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就业实践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抑或是学生自身,都是三赢的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学生送到企业中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帮助学生提前踏入社会,认真了解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通过加大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认清形式,及时查漏补缺,了解业界内最新的发展趋势,为自己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个专业,要想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快速融入到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需要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积极改革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设计,加强与企业合作,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 李曉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4.
[3] 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
作者简介:
朱景芝(1979-),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工学院教师,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