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
2017-07-10高龙
高龙
摘 要: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是一种体验式的体育课程模式,它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心理体验为核心,能够达到拓展体育社会功能的目的。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不但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及功能,而且对培养兼具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意义及其可行性并就高校如何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实施策略,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拓展训练课 教学模式 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b)-0105-03
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而人才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巨大转变,新的人才理论涉及人格、毅力、学历、体力、人生态度、思想品行、合作意识、人际技能等多个维度。然而,传统体育教学普遍以教师为课程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训练,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身体锻炼效果,但对于学生的人格、心理等其他维度的提升效果甚微。在此背景下,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1.1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尤其是对一些富有娱乐性、探索性的体育项目充满兴趣,然而,传统体育课单一乏味的教学组织方式直接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实际偏好和需求。与此同时,人才价值观念的转变,也要求大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健康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恰恰具有趣味性、合作性、社会性、挑战性等特点,其通过对社会运动场景的模拟和再现,从根本上改變了体育课枯燥乏味的教学局面,赋予体育课更为生动、活泼的形象,从而吸引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锻炼之中。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运动技巧的同时,掌握心理情感的正确调控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必将受到学生的大力拥护和支持,这为本门课程的顺利高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2 有高校资源作为依托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基础,而高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纷纷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扩充,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为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此外,拓展训练项目对活动场地的要求并不高,所需道具器材也比较简单,部分团队协作式体育项目如卧式传递项目等则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信任为主,在活动时无需使用任何器材。以高校广阔的校园空间和现有的体育设施完全可以满足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活动需要,加之高校有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空间,能够满足各种天气情况下的室内室外活动需要,这为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充足的体育资源保障。
1.3 有群众基础作为支撑
培养子女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共同夙愿,他们都希望子女在取得优秀学业成绩的同时,在人生态度、思想品行等方面也能获得一定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真正对国家、社会有用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具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拓展训练机构有能力组织一些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体育项目,这一方面满足了家长与校方、子女的沟通需求,另一方面符合家长对子女进行全面教育培养的殷切希望,因此,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能够获得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
2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实施策略
2.1 拓展训练课程宣传教育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一项新鲜事物,在国内高校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学生对这一课程模式还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因此,通过全面的宣传教育普及拓展训练理念,是学生快速接受这门课程并配合好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拓展训练课程的宣传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体育拓展训练并不单单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补充,而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新模态,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拓展训练的重要价值,在人财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成立高校拓展训练中心,并以该中心为宣传平台,不断增进学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了解。其次,体育竞赛是弘扬和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参考体育竞赛的举办模式及经验,定期开展拓展项目挑战赛、拓展训练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同时借助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内网等渠道予以大力宣传,有效提高拓展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逐渐激发大学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参与兴趣。再次,为保证宣传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应多方面整合资源,积极组建拓展训练教研室、拓展训练俱乐部等平台,全面负责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事宜,为大学生咨询、参与体育拓展训练提供支持和帮助。
2.2 拓展训练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涉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个方面,下面进行一一介绍。
首先,在人力资源方面,高校拥有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在教学育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经验,除教育学以外,对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都有一定了解,只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系统培训,就有足够能力来担任拓展训练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实现教师自我充电,促进高校师资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次,在物力资源方面,高校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设备,就基本可以满足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活动需要,如室外活动可以在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进行,遇到雨雪天气时可以转移到体育馆等室内场所;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对器材方面没有特殊要求,部分学校没有的项目器材可以通过自制方式获得,无需去专业体育器材商店采购。目前比较短版的地方是拓展训练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虽然市面上已有很多相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可供参考,但具有校本特色教材的高校仍旧凤毛麟角。对此,高校应尽快组织一批教师进行拓展训练校本教材的研发和编写工作,可以以市面上比较成熟的教材资料为基础(如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拓展训练》、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拓展训练》等),结合本校教学实情及人才培养定位,合理进行教材的内容遴选及结构设计,尽快填补高校在体育拓展训练校本教材方面的空白。
最后,资金问题是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过程中的头等难题,也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高校相关领导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认识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把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同时将开设本门课程所需要的资金费用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财力情况,坚持“多有多投资、少有少投资”,对拓展训练的项目按其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的不同理清先后顺序,循序渐进推动拓展训练课程的建设工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打造专门的拓展训练基地,也可以和当地其他高校合资共建;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的支持,广泛筹集资金,也可以先和社会上的拓展训练机构展开合作,以联合办学或租用场地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实现互利共赢。
2.3 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模式
2.3.1 基本内容
高校体育课引入拓展训练内容并不是对传统拓展训练课程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从高校师资、场地、设施及资金情况出发,合理借鉴拓展训练的内容、特点及组织方式来确定,具体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部分。理论课主要采用班级授课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实地教授等方式开展教学,内容涵盖拓展训练的产生、价值、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教育、损伤保健等运动学知识。在授课项目上,应当选取一些便于在室内开展的集体性项目,使学生对拓展训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体验,比如破冰训练中常用的进化论、猜谜语、绕口令、面对面介绍等。实践课可分为基本素质训练与综合素质训练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可采取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实地讲解、亲身体验等方式進行教学。在具体的训练项目上,可选取一些沟通色彩比较浓厚的团队协作类项目,如身体素质项目中的“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以打破体能训练的枯燥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第二阶段可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场地拓展训练项目,如“高空断桥、求生墙、孤岛求生”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搭桥过河”等水上训练项目。该阶段训练的关键在于情景模拟和实战,目的是巩固学生在拓展训练中获得的高峰体验,不断激发学生个人潜能,使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2.3.2 运用方法
完整的拓展训练课程是多种不同训练项目的排列组合,具体分为体验、分享、总结、应用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体验式学习环境。(1)体验。体验是每一种拓展训练项目都要经历的一个初始阶段,只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项目训练、完成训练任务,就会从中获得最原始的训练体验,这种原始体验是学生开启自我潜能的第一步。(2)分享。不同的学生在经历不同形式的拓展训练之后,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从多元视角重新审视这些拓展训练项目,就能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启发,为今后更深入地发掘自身潜能做好铺垫。(3)总结。教师对学生分享讨论的结果进行梳理汇总,然后根据拓展训练的目的及要求,做系统性的引导和总结,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实现训练成果的巩固和完善。(4)应用。拓展训练并不以项目的结束而告终,其最终要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即用训练中获得的感悟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2.3.3 实施步骤
高校体育课引入拓展训练内容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前期分析。不同身体素质、专业背景、性格特点、年龄层次的大学生在拓展训练过程中的表现不一,因此,积极对参训大学生展开全面调查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安排作出细节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学生性别、兴趣、年龄等基本信息情况,根据他们的成长背景制定适宜的沟通策略,为后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了解学生最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然后制定针对性强的拓展训练计划,明确拓展训练的培养目标、项目内容等。
(2)课程设置。如果某一拓展训练项目需要分组进行,应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分组准备,分组时应注意打破学生之间的小团体,将一些彼此不熟悉的学生划分到一起,这样更有助于达到拓展训练的效果。其次,课程项目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心理特点、社会经验等合理进行编排设计,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时注意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同时要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互补性与结合性。另外,拓展训练应循序渐进的开展,一般都是从自我介绍、克服恐惧等破冰类游戏开始,让学生先直观感受这种学习模式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一些团队性、沟通性的项目。
(3)场景布置。场景布置需要结合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特点,提前准备好活动空间及器材,达到真实模拟项目场景的目的。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需要用一些特殊道具如魔鬼面具、斧头等渲染情境氛围,增强学生感受,这些道具在使用时应注意把握好时机,避免出现突兀,力求达到布景的科学性、合理性。
(4)挑战体验。挑战体验就是让学生接受项目挑战,完成既定的拓展训练任务,并在这一过程有所感悟,达到体验学习效果。学生在进行挑战体验时,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和鼓励,但除非必要情况,否则不得给予直接帮助,以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潜能。挑战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安全工作,建议专门安排几名学生充当安全员,在负责保证安全的同时,协助教师记录活动的精彩环节、学生的关键感受以及期间的主要失误等。
(5)分享回顾。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直接、生动的内心感受,通过对这种感受的收获过程进行回想,在头脑中进行系统的加工分析,就能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进而达到重新认识自我的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这些感受,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总结拓展训练中的成败得失。分享回顾可以采用轮流发言或随机发言的形式,每一次项目训练完成后,都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发言时间,让学生及时地回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鼓励、相互进步的效果。
(6)引导总结。引导总结主要是将拓展训练中的突出问题、重大决策以及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使拓展训练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引导总结环节,教师是活动的主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真讨论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严谨的结论;通过拓展训练发现自己的真实需要,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這一环节不需要教师进行复杂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收获,要谈的宽、谈的广,延伸主题。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点拨学生,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
3 结语
为响应不断高涨的素质教育呼声,高校纷纷加强以实践性为主要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高校在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时,应注重体验式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实现心理素质、人际技能、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进而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小坤.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评《高校体育教学及其常见运动项目健身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75-75.
[2] 孙长良,刘彬.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理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169-172.
[3] 李吴磊.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3(9):65-66.
[4] 赵延敏.拓展训练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比赛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100-104.
[5] 顾问.发展角度下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152-154.
[6] 万宏伟,王腊姣.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93-96.
[7] 周曙光.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157-159.
[8] 伍波.关于体育类院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5):122-124.
[9] 孟凡会,张伟东.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189-191.
[10] 李嵘.拓展训练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162-166.
[11] 赵平,李楠.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影响研究——评《现代大学生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J].当代教育科学,2015(12):2.
[12] 于华荣,王燕珍.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身体自我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4): 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