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策略研究
2017-07-10隋国增
隋国增
摘 要:近年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沉溺网络,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结构和习惯不科学,导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整体下降,影响了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此,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认真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然后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和干预策略,实现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高等教育 体质健康 影响因素 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b)-0013-02
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是一种“特质”。在衡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时,体质健康是基本要求。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往往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必然联系。大学生在校教育以及健康成长过程,会受家长观念、体育教学、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育教育的作用无疑是最明显的。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体育运动,日常作息习惯比较差,所以体质健康水平较差,再加上不良饮食习惯、上网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差异在逐渐拉大,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个体分析和健康干预策略的研究,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逐步改善。
1 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在对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衡量和评价时,通常会选择身体形态指标和身体健康指标进行衡量。首先,当代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主要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身高和体重的增加。通过近年来对高校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跟踪情况看,身高呈现上升趋势,但肥胖率也随之上升,故身高的增长并不能代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上升[1]。其次,在衡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时,主要看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爆发力、灵敏度、柔韧性等,这方面会受遗传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后天训练。因此,迫切需要高校体育教育要及时做出改变,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生活习惯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日常生活习惯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首先,学生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身體的各个系统才能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证白天的正常运转。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有“熬夜”习惯的占很大的比例,且大部分都是在从事学习以外的活动,如玩手机、打扑克、玩网络游戏,这就很难保证学生正常睡眠。其次,高校学生玩手机、玩电脑以及上网的时间在不断增多,参加室外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会直接造成大学生身体各项指标的下降。
2.2 环境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影响其体质下降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体育活动开展不力。教学观念落后,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组织和引导,体育经费、场地、器材、教师等资源配备不足等都是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按照相关规定参加体育课进行锻炼外,平时的体育活动都无法有效开展。首先,体育课基本都被安排在学生刚入校的前2年,后期学生选修体育课的人很少,所以健身锻炼主要是在课外自主进行。其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的不理想,多数学生没有早操、晨练的习惯,每周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低,即便是学校或院系组织的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也有项目单一、内容枯燥等缺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有的学校对体育资源投入少,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很多体育教育资源平时实施封闭管理,不对学生免费开放,所以很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2]。
2.3 饮食习惯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也促使了学生饮食结构的变化,学生对“洋快餐”等油炸食物和碳酸饮料的摄入量较大,对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却较少,很多学生经常饱一顿、饥一顿,暴饮暴食,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紊乱,这都是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其次,不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均衡或是学生吃零食的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再者,有的学生为了减肥不吃晚餐,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4 健康知识水平对体质健康的关系
高校学生处于在校教育的末尾阶段,但很多学生仍未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缺乏基本健康知识,这与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接触的相关教育较少有关。同时,高校在体育课堂内外也不太注重健康教育,由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体育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健康知识教育与日常行为引导教育开展相对较少,所以日常行为习惯存在很多缺陷。
3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干预策略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理念更显示其优越感,为大学体育教学谋求教学功能最大化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念,调动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坚持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分别制定差异化的健康教育方案[4]。
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着眼于学生专业素质、健康素质的同步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意识,能够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这就需要高校对传统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其次,要创新教育方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此外,最需注意的是,应该创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坚决摈弃传统呆滞无趣的技能训练教学模式,努力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促进高校学生在体能、兴致、特长、心理健康等多项素质的共同进步。如在体育技术教学环节,有的技术动作比较复杂,甚至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体育教师单纯进行技术动作的语言讲解或示范教学,很难满足学习的学习需求,这时就需要实现传统教育俄语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创设更加优良的教学情境。
3.2 培养自主运动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体育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自主体育意识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成为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5]。通过相应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学生在体育课堂内外上的生活习惯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目标模糊,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有效驱动力,自主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首先,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教学形式,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德育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趣味性。其次,高校要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学生体育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除了与其个人兴趣密切相关外,还与体育投入、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等密切相连,尤其是随着在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日趋多元化,体育学习与健身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还出现了许多新兴项目,这就需要高校在重视传统体育教学设施建设、维修的基础上,要增加新兴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开发一些具有时代性、个性化的设施。
3.3 加强对学生的组织与指导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上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对于抑郁运动的积极情感,高校需要定期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并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首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既能推动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又能为学生运动兴趣和活动技能的提高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如高校可以组织院系队、校队,开展普及率较高的常规运动项目的比赛活动,“以点带面”的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教育。对此,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体育比赛组织部门,加强协调工作,让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得以有条不紊的开展。其次,高校要有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的不良体育行为习惯,注重学生运动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建立纠正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长效机制,即高校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与管理,要有专门教师或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促进高校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的不断改善。再次,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可以实现体育教育从“硬性管理”向“软性管理”的积极转变。对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组织等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塑造和渗透,积极改善校园体育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
3.4 加强对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体育教师是其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时,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在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6]。
首先,高校要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根据其现实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兼职体育教师,形成对专业体育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如高水平运动员、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可以纳入兼职教师队伍,这样既可以缓解短期内师资队伍紧缺的难题,又可以注入新活力。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经常在户外进行,平时教学训练任务较重,但教师地位和教学待遇却相对较低,所以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可以对教师传统的薪酬福利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建立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
4 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两级”分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来说,体质健康水平可能會受到学校体育环境、个人健身习惯、个人饮食习惯、健康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此,高校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增长体育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以实现身体形态指标和健康指标的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爽.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6):100-101.
[2] 殷旵林,余梅.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96-97.
[3] 王远,姚继方,张浩.浅论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J].教育与职业,2007(35):189-190.
[4] 姜春平,朱宝峰.2014年黑龙江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滑原因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2): 87-91.
[5] 欧阳烂.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分析——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2):50-52.
[6] 张玫瑰.浅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