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国内有关“两种常规”音乐观的研究综述

2017-07-10蔡莹莹

北方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综述

【摘要】“两种常规”是蒙特威尔第于17世纪初提出的音乐观念。“两种常规”其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在西方音乐学界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文章在这个领域中对20世纪以来国内期刊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早期音乐;音乐观念;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

“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他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prima prattica),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seconda prattica)。”这是他1605年第五卷《牧歌集》的前言中的解释。蒙特威尔第认为在音乐的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可以一起使用,并不矛盾,两者可以相互作用。只是这两种常规在音乐中的偏重点有所区别,因为在采用第一常规时主要关注的是对位写作的优美,而第二常规则可以对歌词的有效表现采用一些偏离既定的对位法原则的手法。诚然,蒙特威尔第这样的音乐观来自他的音乐实践,作为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最后一位大师,作为巴洛克早期歌剧的创作者,他在这两个领域作有大量的作品。再者,蒙特威尔第的创作在文艺复兴音樂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前进,使得他的音乐创作迈向巴洛克时期,也使得他成为两个时期之间的重要的“桥梁”。

“两种常规”的音乐观,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是属于音乐理论的范畴,可以说是属于美学的领域。但是由于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渊源和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单独列出来进行综述。笔者将其限定在20世纪国内学者研究“两种常规”的音乐期刊文章中。其对象主要有不足十篇的音乐论文和一些音乐的史书。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对象,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两种常规的音乐思想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二,两种常规的音乐思想不仅是一种音乐观点,一种理论上的立场,更是在音乐创作中可行的指导方针。其三,两种常规音乐观反映的不仅仅是蒙特威尔第个人的音乐观,更是整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写照。其四,两种常规作为西方早期音乐研究中可考的音乐理论,有必要对其在国内的研究中进行综述。当然,文章中的主要对象是5篇有关于“两种常规”的国内核心期刊音乐论文。此外还有一篇学者曹耿献硕士学位论文《“第一实践”与“第二实践”》不在此领域,仅作为参考。因为学者曹耿献在笔者选取的5个研究对象中已经占有两篇。笔者认为这两篇在其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更精练,更具代表性,可以说是其在这方面的研究代表。另外,为了使得综述的对象具有“统一性”,即其余文章均为期刊论文以致这篇硕士论文不在本文的综述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范围限定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中,因为音乐期刊以其自身的特征可以映射出此领域的发展幅度。这反映着笔者所发现的一个现象,从下文的表一中可以反映。即从21世纪开始国内才有关于“两种常规”的研究。

在国内的西方音乐研究中,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甚至20世纪音乐而言,早期音乐还是一个具有一定探索潜力的空间。一方面是由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有碍于中西文化上的区别。在此,笔者希望以此篇文章为我国的西方早期音乐正在成长的花朵尽一丝微薄之力。

在这篇综述性的文章中笔者主要采取的是定性研究和比较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是对于文章的总概述,而比较研究则在同一个定义或者同一对象上,对不同的作者或者不同的参考文献持有不一样解释和回答。文章的构思上,第二章节对其定义以及相关内容做一定的概述,第三章节对每篇文章做一定总结。

二、“两种常规”定义及其相关分类

本文的对象是对“两种常规”音乐思想的综述,上文也已经提到了一些相关的文献,但是目光主要是放在21世纪以来的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上。因为这些文章对于“两种常规”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较之音乐史书的叙述更为全面。在此,为了较为清晰地达到本文章的综述目的,笔者将研究对象做出以下的列表。

上述的五篇文章基本上从两种常规的各个方面阐述了其产生的渊源、产生的过程和影响。可以说仅从文章的篇名上可以知道, 探讨其产生背景和原因的有序号5,两者之间比较和区别的有序号2、3、4,涉及音乐创作分析的要数序号1。但是实质上,每篇文章所涵盖的内容不局限于此。因此,需要对上述文章所涉及的领域做一定的概述。

(一)“两种常规”的定义以及区别

上述的文献中在序号3的文章中较为详细地提及“两种常规”的定义,其中涉及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定义。文章从“两种常规”的一般性定义到风格上的定义,延伸到作曲技法的定义甚至词曲关系的定义等等。

“两种常规”,也称为两种实践。基于翻译,其叫法也较为多样。如有些参考资料将第二实践称为“第二法”。根据国内权威经典《西方音乐史》的定义,第一常规,可以说是“古代风格”的代表,是文艺复兴音乐的传统。仅从这句话中就已经透露出了,音乐风格和作曲技法以及词曲关系等特点。即,第一常规的创作技法是文艺复兴音乐的传统。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是复调音乐为主,以对位法为主的时期,以宗教音乐发展为主的时期。进而可知,文艺复兴音乐期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但是,仅从这样的“推理”来求得音乐观念的定义显然不符合事实,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于何为第一常规与第二常规进行简单地综述以得出更为确切的定义。序号3的文章中都涉及了这方面的概况。基于序号3的定义和参考的资料,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音乐风格。第一常规:以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风格为代表的16世纪的作曲原则,被称为“严谨风格”或“古老风格”。第二常规:作曲家们为了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能更好地表现歌词内容,对这些旧的规则和限制进行大胆地突破。这样的做法被称为“现代风格”或“装饰风格”。作曲技法。第一常规(实践)“只承认某种程度的不协和音,例如对二度、七度等音程要加以严格限制”。第二常规“在作品中采用无预备的不协和音或非正规的解决”,“在新风格中老规矩可以加以修改,尤其是不协和音程可以用得更自由。”

词曲关系。“第一常规中‘音乐支配歌词。第二常规中‘歌词支配音乐。第一实践源于佛兰德乐派的声乐复调风格,音乐占支配地位。第二实践是当时新的意大利风格,歌词占主导地位”。

音乐美学。第一常规强调的是声音的悦耳,追求的是对不协和音的控制,渴望的是满足耳朵审美的需求。简之追求声音的美。第二常规,不局限于耳朵审美,更要求的是人的情感表达的要求。简之,要有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序号2的文章中恰恰是根据以上定义中的词曲关系的这一对象进行拓展。文章中值得赞扬之处在于作者将词曲关系的阐释放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中。其中涉及到追求歌词的清晰表达自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开始就一直坚持这样的要求。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音乐只是作为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一种手段,还没有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的定义。然而随着9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到声音的“美”。这样发展的极端导致的冲突是16世纪的特伦托会议,会议要求教会音乐清楚地表达歌词。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世俗生活、人文主义思潮以及音乐自身的发展,使得文艺复兴晚期的音乐已经大部分开始讲究情感的表达。所以文章的主旨讲述了第二常规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和音乐自身发展潮流的。诚然,文章中大量的筆墨放在文艺复兴晚期以扎利诺为代表的第一常规,蒙特威尔第为代表的第二常规以及温佐·伽利略(科学家伽利略的父亲)为代表的“新音乐”单声部音乐。文章深度剖析了这三者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例如:“蒙特威尔第的理念是在扎利诺和伽利略之间”。对此作者的解释是,扎利诺虽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在音乐中可以表达词义,但是要求在符合创作原则的基础下进行。而伽利略则认为,不要以往的复调音乐技法,因为以往的复杂作曲技法妨碍了歌词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蒙特威尔第的观点则是在两者之间的,即一方面没有完全抛弃复调的技法,另一方面在其创作中追求音乐的情感表达。这三者的共同点便是,都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以柏拉图《理想国》的音乐美学作为自己的音乐主张。区别是“对柏拉图‘旋律的理解各持己见。”

在序号5文章的第3部分,就上述的音乐风格方面进一步阐释,并涉及词曲方面的关系。在音乐风格方面,作者提出正是“两种常规”的论争使得人们意识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导致音乐史上的首个“音乐风格”定义的诞生。并且认为“古代风格”与“现代风格”不是一面世就发生交替的,而是同时发展着。作者认为“第二实践”的出现和“卡梅拉塔”的艺术主张一样,它表现了音乐可以愉悦心灵、牵动人们心灵情感的愿望。在这方面,虽然作者有意识提到卡梅拉塔小组的艺术观点,但没有从音乐的实质上认识到其艺术主张并不一致的。正如序号2的文章所阐述的。

(二)“两种常规”产生的原因

“两种常规”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某一个音乐家或者作曲家的灵感突袭得出的。它的面世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情况的变化,另一方面沐浴着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雨露。 所以“两种常规”的出现有着它诞生的基础以及条件。笔者认为,其基础便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状况和西方音乐处于世俗和宗教并存的时期。而导火线便是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的论争,使得“两种常规”的音乐观点得以面世,同时其出现也标志着西方音乐由文艺复兴时期进入到巴洛克时期。

在上述的文献中,序号4的文章可以说是叙述“两种常规”产生原因或者背景的分析。其一,探讨了当时两种常规的各自代表如何论争的情况。对于此方面,深度剖析了不同的争论内容。其文章附有详细的表格,音乐史料。其二,文章对于论争之后的原因同样也是深度剖析。1.源自不同立场的论争,以及各自的代表音乐家。并引用了蒙特威尔第的弟弟朱利奥在维护其过程中所引用的柏拉图的言语作为支撑而提出罗勒是第二实践的先驱的证据。2.音乐美学的不同,文章指出两种常规的区别在于审美态度上:第一实践将和声在感官上的听觉“美”(愉悦)作为准则,而第二实践将歌词在情感表现上的“美”(真)作为准则。3.将论争的原因扩展到更广的层面上,如当时商业的驱使,因为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代表不同的出版商;教会与世俗,即阿图西身为天主教的神职人员,蒙特威尔第大部分的作品是为封建世俗王权服务的;安于社会秩序与不安于社会秩序的,阿图西作为传统的一部分是安于当时现状的,而蒙特威尔第则不是。诚然这样的一些研究是后来的学者在研究时所得的。总体而言,在涉及“两种常规”产生的原因方面,此篇文章的涉及面较广。

在序号3文章中第2部分同样与序号4一样详细讲述了两种常规代表的论争过程和史料。在第3部分中,指出两种常规的不同在于音乐美学观。虽然美学观不同的这样的原因在序号4文章中也有,但论据不同。此篇文章引用的是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歌有三个组成部分,词、曲、节奏,且认为最重要的是词,其次是曲,最后才是节奏。第一常规的代表扎利诺则认为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平等的,相互配合的,相辅相成的。而蒙特威尔第认为歌词较为重要。所以两种常规的区别在于此。

在序号5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探讨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论争的背后原因。其文章的解释基本是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音乐中不协和的实践符合当时人们审美的需求。即“不协和音响被认为是可以表现强烈的身心伤痛的效果,牧歌因此就揭开了直接表达人类情感成为影响听者内心世界的音乐。”并指出这样的根源在罗勒的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来。

如此要引出序号1文章。罗勒作为第二实践的先驱,其在牧歌音乐创作中“根据诗歌文本的内容展示和特定语词意义的表现需要,罗勒恰切、自如地选择作曲技法和展现艺术布局。另外,基于歌词的展开,他常常不断转换艺术手法——从繁复的对位结构到明澈的和声化织体;从‘功能性的和声音响到色彩性的半音进行;从音节化的叙说到华丽的‘花唱等等”。文章中作者引用罗勒的三首牧歌来证实罗勒具有上述这样的创作手法和创新观念。在文章的最后甚至对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有着这样的评价:“从历史角度观察,罗勒的牧歌以其显著的艺术特征和创意而成为意大利牧歌发展中的一个‘分水岭,这或许是罗勒被以后‘新派作曲家推崇为‘第二实践之先驱的原因。”

上述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两种常规”的产生是音乐发展的必然。

(三)“两种常规”的重要意义

“两种常规”的出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其重要性和标志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学者文章中有不同的表达。

如在序号4中,最后一段道出这两种常规是音乐时期交替的一个现象。或许是因为对于新技术的渴望或者是因为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导致后来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有着两种常规的作用。在序号3中,作者对第二实践产生做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是对其出现的历史意义的积极肯定。文章尾段同样说出,两种常规的出现其实是音乐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序号3中,同样的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对两种实践提出了符合音乐史发展的观点,“反映了从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到世俗音乐的蓬勃发展时期的国度,也验证了人性解放的漫长过程。16世纪对歌词和关系的争论和探讨也直接影响到17、18世纪音乐发展的方向。歌剧、拥有完全不同的人声和器乐声部的牧歌、和弦概念的产生,这一切都是源于人们对歌词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新态度,源于对音乐表达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情感的渴求。”

总而言之,“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之争”,这场历时多年的争论是“欧洲音乐史上一次著名的历史事件,是音乐历史上的一次有价值的争论,同时它也影响到了音乐发展的进程。”所以“两种常规”音乐观的面世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小结

学者孙国忠的序号1文章,主要是从罗勒的牧歌创作中阐述其创作观念、创作技法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即开启了新的音乐时代,追求音乐和谐悦耳之外的情感表达。学者曹耿献的序号2和序号3文章基本的音乐观点类似于其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的观点。序号2,在第二部分中其篇幅之长,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小标题给予提示来使文章更简明和清晰。序号3文章,其文章的构思先论述“两种常规”定义的区别,其次是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之争,最后是从美学的角度讲两种实践差异。笔者认为文章从其篇名的逻辑进行构思更具说服力。对于学者曹耿献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大量的信息到了这两篇论文中得到了提炼,对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序号5文章中,其文章构思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概述此领域相关文献,二是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论争原因,三是两者之间各个方面的区别以及争论。但是笔者认为其第一部分的相关文献不太切题。而且其论争的原因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序号4文章,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序号5的缺陷,在背景原因方面论述得较为充分,具有可贵的论争的音乐资料。

综上所述,两种常规音乐观在国内的研究取得了上述的成果,但是笔者在参考的文献中没有找到相关的综述。所以本文的出发点是对这个领域的发展作这样的一篇综述来尽一丝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国忠.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J].音乐艺术,2002(03).

[2]曹耿献.“两种实践”与十六世纪“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及观念发展的研究[J].人民音乐,2011(12).

[3]曹耿獻.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之争——“第一实践”与“第二实践”作曲观念差异的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2(04).

[4]吴新伟.两种作曲实践的论战——对“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的分析、评价和再审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作者简介:蔡莹莹(1989—),女,汉族,广东湛江人,武汉音乐学院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