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协奏曲《乌江恨》音乐特色分析
2017-07-10王欣洁
王欣洁
【摘要】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创作之后,我国便掀起了一股民族乐器协奏曲的创作热潮,并陆陆续续涌现出优秀的琵琶协奏曲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代表着民族和文化的进步,充分展现出了我国传统民族器乐创新和发展的动态之美。本文笔者以杨立青先生创作的《乌江很》为例,对该琵琶协奏曲的音乐特色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琵琶协奏曲;《乌江恨》;音乐特色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琵琶乃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中的一种,因其具有亦文亦武的表现力而著称。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以协奏曲作为音乐体裁的琵琶作品。琵琶协奏曲指的是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将民族管弦乐队或者西洋管弦乐队协奏创作的作品。接下来,笔者就对《乌江恨》这一琵琶协奏曲的音乐特色作简单分析。
一、琵琶协奏曲《乌江恨》创作背景
《乌江恨》这首作品的作曲家杨立青先生,起初是接受了名古屋交响乐团的邀请,为了庆祝日本名古屋市同南京市缔结友好城市而创作出的一部大型民族交响乐,创造的主要目是希望通过国际化的音乐语言向世界宣扬我国文化精神。作品创作时间为1989年,首次演奏是由名古屋交响乐团在日本名古屋演奏,并且该部作品在同年获得了中国首届唱片奖作曲比赛的第二名。琵琶协奏曲《乌江恨》属于交响叙事曲,也是杨立青先生毕生中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跟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结合,当前已经被作曲界公认为“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典范,并且杨立青先生从未放弃过探寻自身独特创作理念的步伐。《乌江恨》这首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清末汉初时期,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开展的最后一场战役,最终以项羽在乌江自刎结束。该部作品是以项羽作为主线,叙述了项羽从推翻秦朝的统治,到后来在中原同刘邦厮杀并中计,最后再圍绕乌江自刎这一故事情节开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英雄悲壮、凄美又动人的故事。杨立青先生是在琵琶古曲《霸王卸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通过琵琶和管弦进行演奏,充分营造出楚汉之争的悲壮场面,另外又重新对这历史事件进行了反思,借助古曲音乐素材和现代音乐语言烘托出了悲剧氛围,进一步突出了该作品的哲理性、抒情性。琵琶协奏曲《乌江恨》最大的特点便是借助西方音乐的表达方式来重新演绎我国传统音乐作品,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二、琵琶协奏曲《乌江恨》音乐特色分析
(一)《乌江恨》的音乐特点
琵琶协奏曲《乌江恨》的音乐素材取自琵琶古曲《霸王卸甲》,站在大众审美的角度考虑,传统音乐语言主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人们所熟悉的音乐形式让听众更加容易接受琵琶协奏曲这一新音乐形式。纵观整个作品总谱,琵琶协奏曲《乌江恨》作品内的每一个段落均使用了琵琶古曲《霸王卸甲》的小标题作为提示,只要细细探究,我们便可发现琵琶协奏曲《乌江恨》并非单纯的叙事曲,杨立青先生渴望通过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这著名的历史事件。杨立青先生为了实现音响效果、音色、音量三者的平衡,对管弦乐队和琵琶进行了一定调节。例如:琵琶独奏的部分,仅仅选择柔和的管弦乐作为背景,而管乐和打击乐为点缀作用,但是当展现悲壮的场面时,则以管弦乐队演奏为主。从演奏技法的展现来看,杨立青先生不仅仅在主旋律中多次运用了琵琶的独特演奏技巧(如划拂、轮指、绞弦)等来营造紧张的音响效果,并且还运用了微复调、音簇、不同调性的和弦叠置等现代创作技法来共同营造出悲壮、紧张的音乐氛围。除此之外,琵琶协奏曲《乌江恨》还综合了古典弦乐四重奏的“交响性—复调风格写法”和古典格局中的“戏剧性——主调风格写法”,试图借助现代的交响乐语言和古典的音乐素材来共同营造出悲剧氛围,以此来表达作曲者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古老历史题材的反省,在赋予整个作品感人的悲剧性力量的同时,隐藏深层的历史底蕴。
(二)琵琶协奏曲《乌江恨》曲式结构分析
从琵琶协奏曲《乌江恨》曲式结构来分析,主要沿用的是传统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该作品共包含935小节,从整个作品的结构来看,在继承琵琶古曲《霸王卸甲》传统变奏结构的基础上,又根据现代音乐特点进行了适当改编,进而整个作品表现出三部性曲式结构,所谓三部性即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琵琶协奏曲《乌江恨》一共包含引子、列营、鏖战、楚歌、别姬以及尾声六个乐章,包含了“别姬主题”、“英雄主题”、“号角主题”三个音乐主题。从曲式结构的布局来看,杨立青先生非常注重乐章和乐章之间的连贯性,所以实现了情绪渲染和材料使用的一气呵成,成就了该作品的单乐章、多段体的叙事性结构。从演奏的乐器分析,主要音乐形式为琵琶和管弦乐队,充分体现出了西方协奏曲的结构特点。所以从琵琶协奏曲《乌江恨》的音乐结构分析,均展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完美融合。琵琶协奏曲《乌江恨》是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和多声立体结构元素,因此在赋予整个作品传统性的同时,还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琵琶协奏曲《乌江恨》的全曲主要是围绕“别姬”、“英雄”、“号角”三个核心进行延伸的,在乐曲的最开始部分,通过紧张的打击乐和铜管乐,将听众带入了乐曲的第一个主题,即“别姬主题”(如:谱例1所示)。
“别姬”这个主题是由长音开始的,迂回至下行开展,如泣如诉,从引子中17小节的首次出现一直到乐曲的结尾部分,主要是通过移位、原型、移调、变形等反复出现,从而赋予整个曲乐悲伤的色彩。别姬主题主要出现在作品叙事段落的高潮位置,发挥着引出整个作品的总高潮,将项羽的悲剧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的作用。
琵琶协奏曲《乌江恨》的英雄主题(如谱例2所示)给听众展现的是项羽勇猛的英雄形象,该主题的音调为:弱起的小二度加小三度上行后,再大跳下行到强拍纯五度,极近上行至突然大跳下行,给听众悲壮的音乐色彩,至乐曲的第69小节首次出现到乐曲的结尾,多次出现强调,发挥了展现场景的叙事目的。
琵琶协奏曲《乌江恨》的号角主题(如谱例2所示)主要是由连续的三度和五度上行构成。三度和五度上行在乐曲中反复出现,并且在展现叙事场景之前出现,主要是变化音色、速度、力度来贯穿全曲,实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琵琶协奏曲《乌江恨》和声材料分析
在琵琶协奏曲《乌江恨》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特征为:杨立青先生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技法的基础上,并没有摒弃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习惯,而是尝试将和声语言和我国的五声调式以及民族因素的审美特征巧妙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具有我国民族性的現代和声,接下来笔者对该作品的和声材料进行分析。
首先,在琵琶协奏曲《乌江恨》作品中,杨立青先生使用的和声材料是由传统的三度叠置的三和弦,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少量的三度叠置七和弦(如谱例4所示),其目的是增强三和弦中所缺乏的色彩和紧张度。
其次,在该部作品中,还运用了三度叠置的高叠和弦(如谱例5所示),例如:四度和弦、五度和弦、附加音和弦等,这种高叠和弦主要出现在引子的最后位置,如此便丰富这段和声材料的色彩。
再次,还有三度叠置的高叠和弦,这类和弦具有较强的复合功能性,通过反复数次运用,达到了增强音乐不稳定性和紧张感的目的。
最后,除了运用和旋材料,杨立青先生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现代技法,从而增强了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例如在琵琶协奏曲《乌江恨》第三部分的“鏖战”中,杨立青先生连续运用了小二度,通过不规则的音乐彼此交错,充分展现了现代作曲技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优秀的琵琶协奏曲作品数量很多,充分展现了我国的琵琶音乐正朝着新的方向不断发展。通过对琵琶协奏曲《乌江恨》音乐特色的分析,我们发现要想创造出优秀的琵琶协奏曲,必须要敢于打破传统音乐曲式的束缚,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当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赋予曲乐现代风格和我国的独特韵味。
参考文献
[1]于亮.当代琵琶协奏曲审美意趣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1):34-38.
[2]周凌宇.“中西合璧”作曲观在两首中国民族风格交响曲中的微观结构显像——谭盾《西北组曲》与杨立青《乌江恨》之比较再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29-34.
[3]许晓敏.现代琵琶协奏曲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0(11):112.
[4]姜蕾.“悲歌”一曲“乌江恨”大爱铸就“无字碑”——深切悼念恩师杨立青教授[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