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作品风格研究
2017-07-10郝珺
【摘要】陕北民歌在中国音乐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北民歌的形成也有很重要的历史。陕北民歌是在北方一些民歌高亢嘹亮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歌唱风格和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的种类进行分析,然后对于改编的钢琴曲的两种类别进行分析,并举出一些例子,最后对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作品风格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陕北民歌;钢琴曲;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艺术性。对于音乐的欣赏,也已经跨越了国界,超越了中国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的界限。中国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将陕北民歌融入钢琴曲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提到陕北民歌,我们想到的就是民歌中蕴含着大胆与豪放,反抗中带有不屈的韵味,歌颂毛泽东和共產党的不遗余力,高亢中含有细腻的情感,配合中国钢琴曲的优雅与高贵,使得两者的融合很成功,这些都将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和世界音乐宝库的精神财富和伟大的创新点。
一、陕北民歌概述
陕北地处中国北方,这里的民风淳朴,地理、历史、文化等都与南方有很大的差距。南方音乐的给人的感觉是委婉、含蓄和清新,北方给人的感觉则是豪放与粗犷。陕北民歌高亢嘹亮,整个基调是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比较贴切的。陕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北方音乐风格的一种代表。
陕北比较流行的一些民歌,比如《兰花花》等都是对19世纪末期那个时期劳动人民的写照。那个时候,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这个时候的民歌多为反抗封建统治的歌曲。除此以外,情感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不论生活多难都有以情歌题材为主的歌曲。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另外一种题材便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伟大功勋的民歌,这种题材多是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中华儿女最宝贵革命题材的歌曲,陕北民歌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我国很多音乐方面的创作都受到了陕北民歌的影响,中国的钢琴也是以陕北民歌为素材。
二、陕北民歌改编成中国钢琴曲的发展阶段
陕北民歌是在中国北方音乐的基础上发展的,钢琴最初是西方的乐器。陕北民歌能够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特点,陕北民歌与钢琴曲进行合作,通俗与高雅艺术的融合,碰撞出的就是艺术的火花。这个改编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
20世纪初期,中国人在留学西方时就学会了钢琴,就开始将中国的特色融入钢琴曲。但是20世纪的中国动荡不安的,钢琴曲也仅仅是在上流社会流行,普及的范围比较窄,不利于传播。但是还是有艺术家提出将中国的民歌融入钢琴曲形成中国钢琴曲,并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究,这些为后来陕北民歌改编中国钢琴曲提供了改编的基础。
(二)民歌改编曲的大量涌现
中国成立之后,对于艺术提出了“百家争鸣”的口号,这个时候大量的民歌与钢琴曲融合出现,延续了用民歌为媒介,实际故事与钢琴曲结合的特色,探索了音乐的创新。
(三)民歌改编曲的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个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引进人才对整个艺术创作进行研究。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纷纷去改编陕北民歌,将其融入中国钢琴曲。
(四)多元化方向发展
陕北民歌与中国钢琴曲,两者都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瑰宝,将两者进行融合是一种伟大的创新。但是将陕北民歌的改编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还要对声调、衬声等进行改编,这就必要要借助其他的乐器来实现。
三、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
根据陕北民歌改编出来的作品主要是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术都比较复杂的,这样的作品大多用在大型的音乐会上,高雅而有风格,作品的旋律很优美,这样的钢琴曲能够将陕北民歌的情感和钢琴曲的优雅韵味同时表现出来。
另外一类则是比较适合初学者进行练习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篇幅不长,也没有技术含量,这类作品多是一段体或者是二部曲式,目的是使得初学者对于陕北民歌的旋律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四、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
(一)旋律优美,节奏比较分明
旋律是一首钢琴曲的灵魂,能够表现出曲子中作者情感的寄托。很多根据陕北民歌进行改变的钢琴曲,比如《信天游》、《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曲目都是在原本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钢琴作品的一些因素而被广大听众所接受与喜欢。
(二)创作的背景与风格特点
1.反抗地主压迫的背景
《兰花花》这首钢琴曲是由汪立三改编的,改编的时间是1950年左右,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成立,整个国民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这是一首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曲子,内容是一个农村的女孩子积极反抗当时地主压迫的故事。这首曲子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乏戏剧性,将女孩子对抗不平等命运的那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有激情。《兰花花》这首钢琴曲通常被钢琴家们选择作为演奏曲目,因为这首曲子可以渲染气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旋律十分流畅。
中国钢琴曲选择将《兰花花》民歌作为主题,不仅仅将女主角的美丽善良、淳朴表现出来,同时还将女主角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那种惊慌失措,要进行对抗的那种决然表现出来。这首钢琴曲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使得听众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听到故事,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主题也是人们熟知的故事。
2.抗战题材
陕北民歌快速发展的时间段是20世纪,那个时候抗日战争势如破竹,鼓舞了劳动人民向往新生活和感谢共产党的心情。《陕北民歌四首》就是著名曲目家王建中先生改编的,这首曲子的创作就地取材,用的是在陕北发生的真实故事,比如陕甘宁会师事件,内容充实,感情丰富。
《绣金匾》这首曲子主要是歌颂伟大人物,是对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共产党带领的八路军的歌颂与赞美。整个曲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直接叙述伟大人物的英雄事迹,字里行间透着陕北人民对英雄人物的佩服之情。第二个部分则是英雄人物对陕北人民生活的改变,对陕北民众命运的改变,这一部分蕴含的感情则是欢快的,对未来充满向往的。第三部门叙述的是陕北人民的努力,一起共建美好未来的心愿。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钢琴曲,这首钢琴曲反映陕北人民对于人民子弟兵到来的欢迎。这首曲目的创作是根据《女孩担水》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两首曲目改编而成的。兵民一家的思想在其中有所体现,但是这首钢琴曲却对情感方面进行了控制。这首钢琴曲在演奏方面用了竹笛,竹笛的清新与陕北民歌的高亢曲调进行糅合,在将主题完美呈现以后,又将曲目做了三次变奏,欢迎子弟兵的那种喜悦心情层层扩大,采用质朴的语言来反映醇厚的情感。
《翻身道情》这首曲子题目的制定就很直白,符合陕北人民直爽的性子和自由的性格。曲目的创作很明确就是通过这首曲子表达对中国红军的感激之情,红军带领人民英勇战斗,将压迫者赶走,从而带给陕西民众美好的生活。曲目首先对旧社会的生活进行回忆,控訴了地主阶级的罪状,然后将现在的生活与之前的生活进行对比,更加清晰的反应了歌唱者的心情。
《军民大生产》表现的则是1956年文化大生产的画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男子劳动场景的描述,主要突出重音与切分步骤。第二个部分则是对于妇女纺纱队的场景进行了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妇女劳动情绪的高涨和合作的积极性。第三个部分是对第一个部分和第二个部分的补充,使得整个乐曲的情调更加积极。
将陕北民歌改编成中国钢琴曲的尝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改编过程中的风格与感情不会改变,中国钢琴曲又添加了新的元素,这些都为两者的成功结合打下了基础。
(三)蕴含民族气息
从陕北民歌创作特点上看,陕北民风淳朴给陕北民歌带来重要的影响。首先。陕北民歌反映的内容多为婚丧嫁娶,曲调中可以感受到陕北人民对黄土高原、对于祖国、对于英雄任务、人民子弟兵的热爱与崇拜。将陕北民歌与中国钢琴曲进行融合,音符中夹杂着劳动人民的强烈情感。陕北民歌虽然很有气势,但是气势的表达多是通过音调和歌唱者的表情,将陕北民歌与中国钢琴曲进行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比如《黄河变奏曲》就是根据《黄河大合唱》进行改编的,陕北处在黄河流域,那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黄土高原。《黄河协奏曲》的创作是以革命时期陕北民众的革命精神为依据的,这是一首很受劳动人民喜欢的钢琴曲。《黄河协奏曲》中包含了陕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纤夫拉纤的船工号子声,还表现了人民之间团结一致努力劳作的精神。嘹亮的号角声,层层递进的变奏声音,使得听众在欣赏钢琴曲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陕北特有的特色和生活,这些伟大的音乐也是记载陕北民风和生活的最主要依据。
五、陕北民歌改编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
(一)压缩处理节奏与速度
西方钢琴曲注重的是对音调的控制,中国的钢琴曲改编自陕北民歌,音调的变化主要是为了情感的表达,对音调进行处理可以借鉴陕北民歌的处理方法,在音调上进行高低音变换。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中国钢琴曲不严格按照节奏来进行演奏,舒展了演奏的风格。
(二)丰富的踏板使用
改编自陕北民歌的中国钢琴曲十分注重对踏板的处理,踏板是一个媒介,将陕北民歌与中国钢琴曲进行有效的对接。比如,《绣金匾》这首曲目中,就是采用的延音踏板,用踏板的一动一静来表现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情感变化,这首曲子利用踏板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声音清晰,感情真挚。对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而言,此曲采用了弱音踏板的处理,在这个处理上,意境更是妙不可言,营造了一个满山花开的场景,使得听众仿佛置身花海。
(三)采用和声推动情节发展
和声也是陕北民歌改编中国钢琴曲衔接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和声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和声以此来影响情节的推进,比如在《兰花花》的故事中,作者在旋律上搭配和声,优雅的旋律配上和声,给听众营造了一种不断变化的气氛,带动听众的情绪前进。
六、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曲,植根于陕北民歌,是以陕北民歌流畅的旋律和民歌创作的背景为中心的,融合中国钢琴曲的优雅,两者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色。陕北民歌的豪放与高亢,钢琴曲的优雅与细腻,陕北民歌中情歌的欢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抗战人员的歌颂与赞美,将这些因素与中国钢琴曲进行融合对于整个世界钢琴曲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陕北民歌与中国钢琴曲的结合能够促进双方的发展,陕北民歌借助中国钢琴曲能够表达更加细腻的情感,同时陕北民歌也可以在其表现形式上做大胆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柳笛.浅谈陕北民歌改编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J].艺术研究,2009(02):126-127.
[2]柳笛.指尖上“唱响”的“信天游”——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演奏特点初探[J].艺术研究,2007(01):119-120.
[3]陈薇,陈卉.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风格研究[J].北方音乐,2015(07):9-10.
[4]曾增.浅析陕北民歌改编钢琴作品的风格与演奏特色[J].品牌, 2015(03):101.
[5]马晓霜.指尖上“唱响”的“信天游”——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演奏特点初探[J].戏剧之家, 2014(01):51.
[6]黄勃.基于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创作研究——以《蓝花花》为例[J].音乐天地, 2016(06):37-42.
[7]马晓霜.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例——试析钢琴曲中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J].大众文艺, 2013(22):149-150.
[8]李琦.声之韵——论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蓝花花》[J].作家,2011(06):233-234.
作者简介:郝珺(1979—),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