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食品营养标签改革评述

2017-07-10

社会政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饮料标签营养

廖 迅

⋆廖迅: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馆员

2014年2月,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米歇尔·奥巴马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共同提出了一项食品营养标签改革方案,这意味着美国食品营养标签实施20年以来首次面临大幅修改。两年后的2016年5月,米歇尔·奥巴马再次协同FDA宣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的最新规定。米歇尔表示:“对全美家庭来说,这项食品营养标签的实质改变,将可促使他们做出正确且必要的健康选择。”(The White House,2016)

食品营养标签(Food Nutrition Label)是食品标签的一部分。鉴于营养膳食对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作用,食品营养标签渐渐成为各国食品监管机构的监管重点之一。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在《营养标签指南》(CAC/GL2-1985,Rev.1-1993)的定义,营养标签是指向消费者提供食物营养特性的一种描述,包括营养成分标示和营养补充信息,其中营养补充信息又包括营养声称、健康声称。美国此次营养标签改革就是针对营养成分标示进行了大规模修改。

一、改革背景

美国在1990年通过了《营养标签与教育法》(Nutritional Labeling and Education Act,简称NLEA),并于1994年全面实施。其营养标签要求强制标示“1+14”种营养素:热量、脂肪提供的热量百分比、脂肪、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胆固醇、总碳水化合物、糖、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钠、钙和铁。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自愿标注一些其他项目。根据这个标签,可以相当准确地了解一种食物在营养组成上的优势与不足。

在营养标签实行的20年中,FDA几乎未对其实施较大调整。值得一提的只有在2006年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营养标签里对反式脂肪酸有所标识和宣称,从而促使生产商较少地使用氢化油。

奥巴马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后,米歇尔一直呼吁美国人健康地饮食和运动,其中包括发起抗击儿童肥胖问题的“让我们行动”(Let's move!)计划。营养标签改革方案是该计划的一部分。美国人口肥胖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从2003年到2014年,尽管美国2~5岁的儿童肥胖率从13.9%显著下降到9.4%,史无前例地下降了43%,但美国人的肥胖率仍然高居35.7%(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2015)。由于肥胖容易诱发多种慢性疾病,所以美国联邦政府希望新的营养标签可以促使消费者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缓解美国肥胖率过高的问题。

另外,随着营养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对各种营养素的认知更为全面,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膳食建议,包括五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的各类营养素的膳食参考摄入量报告。这些都是对营养标签进行改革的契机和决策支撑。

最后,公众和社会组织关于修改营养标签的请愿也是推动FDA进行标签改革的因素之一。比如,成立于1971年的美国消费者健康维护组织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enter for Sciences in the Public Interest,简称CSPI)曾在1999年提交请愿书,请求立法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示“添加糖”的具体数量,并标明所推荐的每日最高摄入量百分比。

二、改革内容

FDA于2014年2月提议更新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来反映最新的科学信息,其中包括饮食与慢性疾病的联系。同年3月,FDA公布了改革方案。该方案参考了《2010版美国膳食指南》、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测验调查的膳食摄入数据,也广泛征求了社会意见。2015年7月,FDA公布了补充修正案,对之前的方案进行了补充。2016年5月,FDA公布了两项最终法规,即《营养成分和营养补充信息标签修订最终法规》以及《更新食用分量最终法规》。大多数食品企业有两年的时间完成标签更换,将从2018年7月26日起使用新的标签。而年销售额低于1千万美元的小型食品业者,则有3年调适期,即从2019年7月26日起执行新标签。8月,FDA对营养标签规则做出进一步规范。

三、改革亮点

1.标签样式设计耳目一新,重要信息更醒目,热量和食用份量信息更为突出。

表1 2016年美国营养标签修改内容

续表

FDA在最终规定的起草说明中解释了其目的在于强调热量的重要性,并认为热量和食用份量声明以加大加粗字体显示其作为营养标签“支柱”的作用,使消费者关注这一信息并将标签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有效利用。

2.反映了营养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例如,增加“添加糖”每日摄入量百分比是基于“添加糖所提供的热量不得超出每日摄入总热量的10%”的膳食建议。2015年版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在《美国膳食指南的科学报告》中总结了有关“添加糖”的科学资料。资料显示,如果一个人从“添加糖”中所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总热量的10%,就很难在不超过总热量摄入的情况下满足全部营养需求。因此,该报告建议人们将“添加糖”提供的热量控制在总热量摄入的10%以下。2016年1月,美国农业部和卫生部根据这项报告发布的《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将“控制源自添加糖的热量”列为五项首要原则之一。而世界卫生组织则建议将糖分提供的热量控制在总热量的5%以内。此外,将添加糖的具体含量列入食品营养标签,也得到了新的综合研究的支持。该研究指出,在饮食中添加过多的糖可增加龋齿、肥胖、心脏病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部分美国人钾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足,从而导致患慢性病的风险增大,因此这次要求增加标示钾和维生素D的含量。此外,标签将不再被要求列出维生素A和C,因为在美国已经极少有人缺乏这两种维生素。

同时,不再要求声明“来自脂肪的热量”。科学研究表明,脂肪类型比脂肪摄入总量更重要。另外,对于来自脂肪的热量的额外强调没有任何依据,因为目前的膳食建议和科学报告认为食用适量脂肪是有益的。

3.对食物分量的要求更加严格

新标签要求食品或饮料的“分量”必须真实反映消费者食用的量,而不是应该摄入的量。目前许多美国食物分量偏小但是人们实际摄入量较大,为了纠正这种现象,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自己实际摄入多少,此次严格规定了食物分量的确定方式,尤其是软饮料、冰激凌等。

可以看到,这些法规不仅包括科学营养分析,还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研究。FDA认为,只有最好地呈现这些营养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消费者的关注与理解。总之,美国营养标签的发展趋势已由单纯的标注食品成分,发展到对特定成分、营养健康、视觉效果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对消费者健康导向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1 美国新旧食品营养标签对比

四、改革争议

此次营养标签改革最受争议的规定是,要求标签上标示“添加糖”(added sugar)的具体数量,并要明确标明所推荐的每日最高摄入量百分比。

“添加糖”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或食用时所添加的糖分,包括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麦芽糖、糖蜜、浓缩果汁和其他甜味剂。在当前的营养标签中,食品公司只是标识了“糖”,添加糖未单独列出,而是和食品中天然含有的糖分一起列出。食品公司将形形色色的糖添加到产品中以使其更加美味,从而提升销量。如今美国人平均每天从添加糖中所摄入的热量占总热量的16%(Roberto A.Ferdman,2014)。

标示“添加糖”的新规一直受到奥巴马政府的力推和食品科学家及消费者组织的支持,但也受到了食品和饮料公司及行业协会的强烈反对。他们声称,根本没有必要将天然含糖量与添加糖进行区别对待。一旦新规实行,食品业将承担更改标签产生的大额费用,并可能面临销量下降、利润下滑的局面。

事实上,在此次营养标签改革之前,美国国内就展开了关于“添加糖”是否不利健康、是否对含糖饮料征税、标签是否应标示“添加糖”的争论。各利益相关方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采用各具特色的策略和路径进行博弈。就目前而言,食品行业的反对和游说以失败告终。营养学和食品政策研究者玛丽安·内斯特(Marion Nestle)将标示“添加糖”视作“巨大的胜利”,是“今天丑恶的政治环境下值得庆贺的事情”(Marion Nestle,2016)。 此次新规尘埃落定,并不代表博弈的终结,而只是象征着暂时性的博弈平衡。

(一)学术界与公益组织的宣传

在这场博弈中,食品安全专家、营养学家和社会公益组织是标示“添加糖”这一政策的利益受益者中的领导力量。他们采用各种手段使自己关心的问题升级为公共问题,并且进入政策议程。

1.策略一:专家论证“添加糖”和多种疾病的关联

事实上,许多食品安全专家、营养学家都在全球顶级期刊撰文论证“添加糖”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关联。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所属网站“University of Berkeley Wellness site”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添加糖致病风险的重要研究成果(见表2)。这些临床试验或研究结果显示,含有人工添加糖的食品和饮料往往会提高消费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风、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风险。此外,塔夫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含糖饮料导致了全世界每年近20万人死亡。研究人员纷纷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帮助消费者认识添加糖的危害,并实施强有力的、全球性的预防方案来限制含糖食品和饮料的摄入。

在食品工业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添加糖和内在糖(intrinsic sugar)之间没有科学支持的区别,因为两种形式的糖对体重增加和其他健康问题具有相同的作用。然而,2013年9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的一篇论文称,三项研究结果显示,蓝莓、葡萄、苹果、香蕉、葡萄柚可以降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每周至少食用三份上述水果的人比几乎不食用的人的患病概率低26%。而果汁的效果却与之相反,反而提高了患病风险(Isao Muraki,2013)。由此可见,添加糖和内在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相反的影响。

2.策略二:社会公益组织揭露食品业界蓄意欺骗消费者、操纵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伎俩

表2 近年来科学家关于人工添加糖致病风险的研究成果

续表

在众多社会公益组织中,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对食品工业界的进攻最为激烈。该组织成立于1969年,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倡议组建,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布研究报告,向公众进行宣传并提出忠告,避免科学技术遭到滥用。

2014年食品标签改革方案宣布之后,忧思科学家联盟下属的科学与民主中心接连发布两份研究报告揭露食品企业掩盖科学、误导消费者、削弱公共卫生政策效力的行为。在研究报告《糖衣包裹的科学——食品工业如何在糖的问题上误导消费者》中,专家归纳了美国的食品工业误导消费者购买含糖产品的三大营销策略(Deborah Bailin,Gretchen Goldman & Pallavi Phartiyal,2014):

(1)花费巨资进行广告。例如,全球排名前十的食品饮料公司生产了美国居民消费的高糖食品和饮料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公司2012年在美国本土的广告资金投入超过69亿美元。

(2)欺骗性的营销活动。具体表现为三种常见形式:第一,采用通常和健康相关的语汇来推销高糖产品,如用“水果”一词来推广水果含量极低、几乎没有水果营养成分的产品。通用磨坊公司(General Mills)推出的“水果卷”号称健康、营养、“以真正的水果为原料”“含有顶级草莓”,事实上该产品的五种主要成分中有三种是人工添加糖,其与水果的唯一联系仅限于产品中的浓缩梨汁。第二,利用含糖量低的知名品牌来推广含糖量高的新产品。第三,雇用所谓专家、运动员、名流和非营利组织为添加糖背书,把消费高糖食品上升为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推崇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3)以弱势群体为目标人群。儿童、女性、少数族裔和低收入人群是高糖食品营销的目标消费者。儿童是食品广告最大的目标受众,因为研究表明儿童比成年人更喜欢甜味,而且儿童不能认知广告的说服意图;广告利用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宣传采购“健康”含糖食品,特别是烘焙产品,可以成就女性作为贤妻良母的个人价值;以非裔、西班牙裔美国人为目标观众的电视剧会插播大量高糖产品广告;低收入人群聚居的社区中的超市会更多地发放高糖食品的优惠券以及推出其他高糖食品促销活动。

从上述三大营销策略可以看出,食品工业已经学会利用行为学和社会学知识优化营销手段。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围绕产品质量进行宣传,而是把产品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观联系起来,通过诉诸情感而非逻辑来打动消费者。

最后,专家在报告中提出了改变现状的若干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建议FDA实施法规要求营养标签中标示添加糖。

3.策略三:消费者权益维护组织提起集体诉讼

自2004年以来,美国消费者健康维护组织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开始以集体诉讼的形式,与食品和营养领域的欺骗性营销展开斗争,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中不少诉讼都和高糖食品或饮料隐瞒产品含糖量有关。

(1)可口可乐维他命水诉讼。2009年1月,CSPI指控可口可乐公司出品的维他命水的标签传递了“具有欺骗性和无确实根据的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一直以来,这系列维他命水都宣称健康、营养,其广告语为“vitamins+water = all you need”,“这瓶维生素和锌元素可以让你强壮得像一匹马”。广告还暗示该产品可以预防眼科疾病和其他一些慢性病,增强免疫功能。然而,根据CSPI实验室的研究,20盎司的维他命水里含有32克糖,一瓶500ml的维他命水差不多有超过50克糖粉,但是成年男女日常推荐摄入的糖分仅为37.5克。长期饮用这系列维他命水,有可能引起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

2010年,可口可乐公司驳回诉讼的请求被美国联邦法官否决,理由是维他命饮料的主要成份是糖水而不是维生素水,含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2016年3月,这起长达7年之久的“饮料包装误导”诉讼和解。和解协议规定,维他命水以后必须在包装上标示“添加甜味剂”(with sweeteners)。

(2)通用磨坊蛋白质麦圈诉讼。2015年11月,CSPI对通用磨坊公司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其新近推出的蛋白质麦圈系列食品推广误导消费者。如在包装盒上将“蛋白”等字眼大写加粗,称其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原味麦圈的健康替代品,以及在广告中称其“有助儿童成长”“健康营养”等。

CSPI通过比对发现,在含有相同热量200卡路里情况下,蛋白质燕麦蜂蜜麦圈中含有6.7克蛋白,而原味麦圈的蛋白质含量是6克。也就是说,这款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并无太大差别。即使儿童每天都喝一杯这款产品,也仅能提供儿童日常蛋白质所需量的5%。然而这款产品中含有的糖是其包装上标识含糖量的数倍,比一般的原味麦片的糖含量高了十多倍。经对比,1.25杯份的蛋白质燕麦蜂蜜麦圈含有16克糖,1杯份原味麦圈则只含有1克糖。

CSPI指出,当今全世界都面临着糖尿病、高血糖、心脏病年轻化的趋势,美国儿童应控制糖摄入量;希望消费者能参与诉讼,让更多家长了解他们孩子食用的食物,关注孩子的每日糖摄入量。目前,诉讼仍在进行中。

(二)大众媒体的呼吁

在美国,媒体有“第四种权力”之称。主流媒体自视为社会良心、民主体系守卫者,虽然事实上西方媒体服务于利益集团,致力于将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变成全社会接受的共识,但主流媒体在呼吁公众控制糖分摄入这一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

1.策略一:主流纸媒多方位报道关于“添加糖”的真相

通过在美国本土发行量最大《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以及影响力甚大的《华盛顿邮报》等主流纸媒的网站检索关键词“added sugar”,并浏览命中的文章标题,可以大致勾勒其在标示“添加糖”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主流纸媒的相关报道主要包括以下主题:介绍营养标签改革和“添加糖”的规定;引用科学研究报道“添加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供健康膳食建议;揭示食品行业掩盖科学、欺骗消费者的真相;报道各地政府或公众为抑制高糖食品和饮料消费所做的努力。这些报道虽然多以客观口吻陈述事实,并尽量附上信息源链接,但其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对观点的选择都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2.策略二:知名人士拍摄纪录片警示公众

2014年上映的纪录片《甜蜜的负担》(Fed Up)由美国知名新闻主播凯蒂·柯莉克(Katie Couric)和好莱坞制片人劳里·戴维(Laurie David)共同担任制片人,指出食品制造业在食物中添加的糖是导致美国人肥胖和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肥胖一直被视作个体意志力薄弱犯下的错误,是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而避免的。然而对个体的指责掩盖了全民发胖的根本原因——食品制造业在食物中添加的糖。大型食品公司成功地说服政府把糖放入一切的食物里,即使个体想改变也无能为力(Michael O'Sullivan,2014)。这部纪录片通过多名专家、官员、知名人士(包括前总统克林顿和FDA前局长凯斯勒)的深度分析,以及几名因为肥胖和健康问题而经常在学校受欺负的肥胖儿童的真实故事,批评了美国食品工业唯利是图的行径,而政府也在保护公民的健康和消费者利益方面无所作为。

柯莉克呼吁公众正确认识肥胖问题,并敦促立法机构增加有关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的立法项目,让食品生产商给商品贴上更准确的成分标签,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过多使用的糖类。

(三)食品行业的游说

在这场博弈中,食品企业与行业协会是利益的损害者,他们游说政府采取各种方式——作为的或不作为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1.策略一:笼络科学家,操纵舆论,否认糖的危害

2014年6月,在FDA就食品标签改革提案召开的公开见面会上,糖业协会(Sugar Association)发言指出,没有科学证据显示糖和健康问题有关联。食品标签上单行列出添加糖的规定,“缺少可靠的科学依据”。美国冷冻食品学会(American Frozen Foods Institute)认为:“提案的某些方面没有价值,特别是标示添加糖的要求”(Gretchen Goldman,2014)。此外,食品行业发言人还声称没有证据显示标示添加糖的标签会改变消费行为。

表3 近年来食品行业否认糖和健康问题关联的言论

事实上,食品业利用任何机会否认糖和健康问题的关联。除了亲自在公共场合进行反科学宣传外,食品业还会拉拢收买第三方科学家进行所谓“公正的研究”以混淆视听、操纵舆论。

2016年9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揭露了美国制糖业20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通过合法的研究项目”转移公众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的阴谋。此后关于糖类和心脏病的讨论逐渐平息。尽管文件所披露的丑闻已过去将近50年,然而食品业至今仍然通过笼络科学家来操控营养科学。

2015年,《纽约时报》披露,全球最大含糖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提供数百万美元巨资资助研究人员,企图弱化含糖饮料与肥胖的关联。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研究机构之一“全球能源平衡网络”提出“锻炼是最好的控制体重的方法,而非节食”,误导公众对含糖饮料健康风险的认知,并把责任推卸给消费者,暗示是消费者热量摄入与消耗不均衡、缺乏锻炼才导致健康问题。

在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上,营养学研究显得无能为力。营养学和食品政策研究者Marion Nestle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文章写到,企业资助的营养学研究更倾向于得出有利于该企业的结果,“通常来说,获得独立资助的研究会发现含糖饮料与健康状况不佳之间的相关性,而由碳酸饮料企业赞助的研究则不会。”(Marion Nestle,2016)她在2015年3月到10月间统计了76项营养学研究,其中70份报告得出了有利于出资企业的结果。

2.策略二:通过游说和政治献金影响政府决策

FDA于2014年提出标签修改建议后,引起了食品行业的恐慌。食品行业为此进行了强有力的游说,极力要求保留现有标签。

2014年5月,美国六家食品协会,包括美国面包协会、美国饮料协会、玉米加工协会、国际乳制品协会、美国冷冻食品学会和全国糖果制造商协会,联合致信FDA申请延后批准改革方案,以便其资助开展一项关于标签有效性的消费者感知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对于预估消费者对标签改革内容的理解及其行为反应、预估营养标签改革的收益都非常关键”(Comment from Corn Refiners Association,2012)。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其拖延改革、企图以预设的研究结果影响改革内容的策略而已。

表4 食品行业笼络科学家的手段

其实,食品行业更常见的策略是雇佣专业说客为其服务,其游说手段包括:与政府官员就涉糖法规、政策进行交流从而影响立法决策;为官员提供政治献金;对联邦、州、地方各级关于糖的政策辩论投入大量资金;提起诉讼等。

美国非营利、无党派研究机构响应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在线数据库“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s)收入了登记备案的说客们向国会提供的游说支出报表,从中可以看出食品行业的游说支出数额之巨。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当说客花费的时间、获得的薪酬超过一定数量时,才需要在国会登记以及递交财务报告。由此可见,食品行业在游说方面的支出远远不止这些。

表5 2013~2016年若干食品企业与行业协会的游说支出

和其他行业一样,食品行业通过整治行动委员会(PACs)向国会议员提供资金,即所谓的“硬钱”。这些钱主要流向参议院农业、营养和林业委员会的议员。这还不包括数额不受限制且无需公开的“软钱”。事实上,大量的游说活动发生在无法申报的灰色地带。

表6 2012~2016年若干食品企业与行业协会提供的政治献金

从上面两个统计表可见(数据截至2016年10月28日),2014年2月宣布食品标签改革以来,大型食品集团及行业协会的游说支出和政治献金数量几乎均有提升,其中政治献金数量增幅更为明显。或许食品行业认为,为议员提供政治献金比雇佣说客进行游说更为有效。

此外,提起诉讼也是食品行业惯用的手段,他们妄图利用宪法第一修正案达到阻碍负面信息公开的目的。2015年,旧金山出台新法要求碳酸饮料广告包含以下叙述:“旧金山政府安全警示:饮用含糖饮料可导致肥胖、糖尿病和龋齿。”美国饮料协会就此起诉旧金山政府,指控其进行单方面的公共对话,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最终当地法院驳回了美国饮料协会的控诉。

(四)决策者的回应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联邦层面并未出台针对添加糖过度消费的法规和政策,但在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引导公众理性消费高糖食品及饮料的政策,比如对含糖饮料征税。征税可以提高含糖饮料售价,减少消费,促使消费者选择更健康的饮料。

2015年1月1日,加州伯克利开始对饮料公司收取1美分/盎司的税费,这是美国第一条征收“汽水税”(Soda Tax)的法令。之后,费城、旧金山、奥克兰、奥尔巴尼、波尔得、库克县也陆续通过了对含糖饮料征税的法令,税费从1美分/盎司到2美分/盎司不等。在伯克利对含糖饮料征税一年之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显示,该市低收入社区的汽水和其他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下降21%。(Yasmin Anwar,2016)

除了征税以外,决策者也曾寄希望于其他政策来抑制糖分的过度消费。但面对食品行业强有力的游说,这些努力常常徒劳无功。比如,前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曾试图禁止餐厅、影院和体育场馆提供特大杯含糖饮料。2015年2月,国会议员杰弗(Jeff Dinowitz)曾上交“含糖饮料安全警示法”提案,要求在所有含糖饮料上增加烟草风格的健康警示标签。

在此次食品营养标签改革中,从公布最初的改革方案到最终法规颁布,FDA承受了来自食品行业的巨大压力,同时针对其质疑的声音进行反驳。比如,食品行业辩称添加糖和内在糖之间没有科学支持的区别,因为两种形式的糖对体重增加和其他健康问题具有相同的作用。此外,一些人认为,添加糖和内在糖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性差别,强制披露经不起第一修正案的审查,因为披露是误导性的,不能促进合法政府利益,会带给企业过于沉重的负担。FDA反驳称,标示“添加糖”是实事求是、毫无争议的,有利于政府促进公众健康、防止误导性标签和提供落实健康膳食实践的信息。

五、结论

这次标签改革大局已定。虽然部分专家认为改革程度并不彻底,比如没有以茶匙数代替克数来标注“添加糖”的含量以便理解;成分列表中仍然充斥着一连串不知所云的化学名词;缺乏对食品整体营养价值的提示等。但总体来说,这不失为一项与时俱进的良性公共健康政策。在这场牵涉颇广的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既能看到专家学者、公益组织、大众媒体的呼吁与宣传,又能看到食品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游说和辩驳,也能看到普通消费者的觉醒与参与,并最终迎来了决策者的回应和立法者的支持。由此可见,一项良性公共健康政策的形成离不开利益相关方以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博弈。决策者应为各方提供表达不同诉求的平台,从而推动政策进步。

猜你喜欢

饮料标签营养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分发饮料
少喝饮料
标签化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