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小孩”的快乐生活

2017-07-10杨玉慧

食品与健康 2017年7期
关键词:老小孩黏人乌鸦

杨玉慧

很多老人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反而会出现“逆生长”。比如年轻的时候严肃,老了却变得活泼;年轻的时候特别顾家,老了却因各种爱好整天在外边“疯”“不着家”;年轻的时候脾气很好,老了却越来越容易“沾火就着”……对于这种性格大转弯的老人,人们起了一个特别可爱的名字——老小孩。

“老小孩”也分不同类型,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看不同类型的“老小孩”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自己和家人该如何看待。

类型一: 爱忘事的

“老小孩”

老李最大的乐趣就是买东西,每天早饭过后,都会拉着购物小车直奔小区门口的菜市场:“咦,今天西红柿不错,买几个!午休过后,又出来了:“咦,今天西红柿不错,买几个!”就这样,老李每天至少买两次菜回家,而且每次都是拉回满满一车。老伴问:“咱家不是还有很多西红柿吗?你怎么又买啦?”他就笑呵呵地重复老伴的话:“哦,咱家有很多西红柿,我又买啦。”

第二天,依旧接着买。

这也难怪,老李前几年得了一次脑出血,经过及时救治捡回一条命,但是大脑受损严重,一辈子谨小慎微的性格,整天乐呵呵、大大咧咧的,而且爱忘事。这就是典型的爱忘事儿的“老小孩”。

其实,即便没有患脑出血,我们的大脑功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衰退,更何况很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都会加速大脑功能衰退,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所以,如果发现老人爱忘事,说话啰嗦,注意力不集中,总是重复同一件事情,希望家人能够重视,最好及早到医院进行全面的脑机能检查,确认大脑是否有萎缩,将会影响到哪些身体机能。理解了这些,我们对这些“老小孩”的健忘行为应该更加宽容,对一些潜在的危险如走失,也应做到“防患于未然”。

类型二: 固执的“老小孩”

赵阿姨72岁,腰不好,家人心疼她,需要弯腰的家务活儿坚决不让她干。可是赵阿姨依然是每天扫地、倒水、收拾垃圾,忙个不停。不让干?坚决不行!每次看到赵阿姨痛得直不起腰,儿子会既心疼又埋怨地说:“妈妈,您就是个老小孩,太固执了。”

年轻时,赵阿姨性格非常要强,家里家外是一把好手。刚退休的时候还好,每天看管孙女,有一定的“工作量”,生活还算充实。可是现在孩子大了,赵阿姨成了“闲人”,在心理上就有了落差,觉得自己“不中用”了。所以,赵阿姨会不顾家人反对,用每天忙个不停来彰显“我依然很重要”,这属于因丧失价值感导致的固执老小孩。

曾经看过一则故事: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每天睡前都请求年迈的母亲说:“妈,明天叫我起床。”老母亲尽职尽责地负责“叫早”。于是有人问老板:“您为什么不自己上个闹钟呢?”老板说:“我就是让妈妈知道,她很重要。”

其实,赵阿姨的儿子也可以效仿这一招,比如经常给老妈布置一些不伤腰的“工作任务”,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妈,您腰不好就别干了”。这样,赵阿姨就不会以疼痛为代价来显示自己的价值了。

类型三: 爱黏人的

“老小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彭阿姨越来越黏人了,只要老伴和闺女不在身边,她就会一遍遍地打电话给他们:“在哪呢?到哪里了?跟谁在一起?几点到家呀?”感觉一刻也离不开人。

依赖,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哭,被称之为“分离焦虑”。对于老人家越来越强的依赖性,我们也可以称为“老年性焦虑”,是指老人对岁月流逝感到恐慌,对未来感到焦虑。

传统意义上,我们将65岁以上的老人称为“老年人”,而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将这个年龄提高了10岁,即60~74岁为“准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所以,75岁以下的人们,虽然也许退休已久,但是还不是正儿八经的“老人”,还可以称自己是“老年前期”或“年轻的老年人”。如果,您能每天告诉自己说“我才70岁,我还年轻”,就能极大降低患上“老年性焦虑”的可能性。

如果依赖,那就去依赖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团体吧,广场舞、歌唱队、旅行团……老伙伴们时常相约一起去欢乐,对家人的依赖自然就会减轻。

类型四: 沾火就着的“老小孩”

近来,冯叔的火爆脾气总让家人感到无所适从,就说吃饭这件事:没有肉嫌寡淡;有肉嫌油腻;菜咸了说会得高血压;菜淡了根本咽不下;咸淡正好了又说你菜买贵了……反正不管怎么精心、受累,家中的“大厨”都只能得到批评和指责。家庭气氛十分不和谐。

事实上,冯叔并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才脾气很大的。年轻时的冯叔吃过苦、挨过饿、出过力,为了一家老小拼尽全力。他经常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一刻也不敢休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甚至“连生病的资格都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肩上的担子一点点减轻,压抑心中多年的委屈也逐渐释放,冯叔因“补偿心理”作祟,变成了一个炮仗型的老小孩,动辄就发脾气,啥也看不惯,道理也讲不通。

对于冯叔这样的老小孩,其实也好“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他对家庭的贡献,让他觉得自己曾经的付出是值得的,会很大程度上减轻他的委屈感。

老人变成“老小孩”的原因有生理上的(大腦退化),也有心理的(价值感丧失、焦虑、补偿心理)。由此看来,最终,我们都会变成“老小孩”,只不过类型不同、原因不同、程度也有所不同。

如果您是一个快乐的“老小孩”,家人也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那就无需改变,一直快乐下去就好。

如果您是一个不快乐的“老小孩”,那就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只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确实稍显“幼稚”,才有可能找到原因,做出改变,令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老小孩”可以自我调剂

1.爱忘事的“老小孩儿”可以多动笔。

对爱忘事的李叔叔来说,大脑受损是没有办法逆转的,那就随身带一个记事本吧。把需要做的,以及做过的事情都写上。养成勤看记事本的习惯,不仅会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还能够减缓病情的发展。

2.固执的“老小孩”可以寻求其他的人生价值。

固执的赵阿姨,其实并不是非要收拾家务,而是通过这些活动来显示 “重要性”,只要自己能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去做一些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事务,“忙碌”起来。不弯腰,也可以给家里做贡献。

3.爱黏人的“老小孩”可以发展兴趣爱好。

黏人的彭阿姨,一遍遍地打电话催问家里人,其实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发展一些自己的愛好,把注意力从家人身上转移到自己的爱好上来。

4.沾火就着的“老小孩”遇事需要先冷静三秒。

挑剔的冯叔能发脾气说明身体还好,但是气大伤身,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发火的时候先冷静三秒,先想一下发火的真正原因。您真的是为一盘菜的咸淡而生气吗?淡了加盐,咸了少吃,不值得因此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闹别扭。

“老小孩”需要家人陪伴

对于家人而言,和“老小孩”的相处策略是: 理解、顺应、陪伴。

1.理解

随着年纪渐长,成为“老小孩”是自然规律,很大程度上非人力所为就能阻止,理解到这一点,家人就会接纳老人行为上和心理上的改变。

2.顺应

古人说的“孝顺”,是以顺为孝的。所谓“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首”。有时候,明明是一心尽孝,话说得“不顺”,说得戗茬儿了,反而会伤感情。只有先顺应了老人,认同了他的想法和做法,那才有可能去一点点把你自己的想法“渗透”到老人的脑海中。“老小孩”才有可能采纳你的建议,同意做些许的克制和改变。

3.陪伴

老人之所以变成“老小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寂寞导致,也许他们嘴上不说,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陪伴的。

记得看过一则故事:年迈的爸爸与儿子在院子里坐着,爸爸指着树上的鸟儿问:“那是什么?”儿子说:“那是乌鸦。”一会儿,爸爸又问:“那是什么?”儿子有点不耐烦,说:“那是乌鸦。”于是,爸爸去房间,拿出一本日记,给儿子读了起来:“今天我和儿子在院子里乘凉,儿子突然指着树上的一只乌鸦问我那是什么,他才8岁,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他能问我,我很开心。我告诉他那是乌鸦,是一种鸟。可是没过多久,儿子又问我那是什么,于是我又告诉他那是乌鸦,是一种鸟。或许是由于太陌生,儿子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问我,直到我回答他25遍以后终于记住了。”

以前,“老小孩”怎么对待“小小孩”,那么现在,就请“小小孩”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老小孩”吧。

猜你喜欢

老小孩黏人乌鸦
爷爷是个老小孩
嘴贱
嘿!吓到你了吗?
我爱妈妈
本班有个“老小孩”
本班有位“老小孩”
每逢佳节少不了的糯米美食,究竟是“黏人”还是“养人” ?
外公是个“老小孩”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