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下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研究

2017-07-10钟鸣

文理导航 2017年20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教育

钟鸣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实践在课程设置、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环节,特别是对学习成效评价的探索和研究却鲜有涉猎,造成新的教学体系难以收到预想效果。本文基于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以期在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变革与探索,从而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促进高职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目的。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评价改革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通过主持8项省级教改课题、9项校级教改课题,始终抓住教学改革这条主线,逐步明确了基于工学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为手段,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岗位模块结构,特别注重强调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以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群的广泛适应性。但是,从实际应用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评价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为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对教学体系中的各个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教学改革实践都很贴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只是在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上,受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仍然沿袭传统体系、方法。由于传统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还在围着“应试”打转转儿,基于工学结合所设置的课程与开发的教学内容,因为没有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师生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形成了传统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考核要求相互脱节的症结,造成新的教学体系难以收到预想效果。鉴于此,我们对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工学结合与学习成效评价的内涵

从1903年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教育伊始到世界合作教育理事会正式定名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工学结合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其内涵发展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现代职业教学理念的工学结合强调的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学习成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实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其学习过程及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传统的学习成效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主体单一,这与工学结合理念存在诸多不相符合之处,因此高职教育在开展工学结合实踐的时候,应对学习成效评价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学习成效评价内容的多维性改革

没有目标就没有评价,学习成效的评价内容源之于它的学习目标。由于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学习成效评价主要侧重于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即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高职教育提倡工学结合的本质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其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正如霍德华·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的,人的智力不但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还包括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个方面,所以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合适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因此,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远不止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这么简单,其目标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工学结合,首先是要求学生具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各种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等。其次,工学结合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即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了解、认同和承诺,以及主动地学习职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和伦理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规划;再次,工学结合强调对学生各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计划监控能力、创新能力等;最后,工学结合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职场智慧,即培养学生在职场中对他人情绪和观点的觉知及理解、对自我情绪的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学习成效评价需通过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内容引入评价过程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关注学生逻辑、数理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延展到关注学生核心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职场智慧以及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的转变。

在物流管理课程的学习成效评价改革中,我们不再将评价内容拘泥于对理论知识掌握,而是做了多方面的拓展。首先,在课程实践环节,我们将学院各部门和企业真实的物流业务(如学院菜鸟驿站、全院耗材管理中心、顺丰校园店)作为实践内容交由学生操作,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的考察,评价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和适应真实工作场景的能力,并藉以考察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其次,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相互评价的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各种核心能力和职场智慧。

三、学习成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革

教育部2006年号16文件明确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也就是要引导多方资源,特别是企业的资源参与到教学过程。因而,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的学习成效评价应该是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是一种开放的评价体系,其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

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的高职学习成效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需围绕实现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之要义而展开,故评价主体改革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企业这一平台。工学结合理论基础之一的集群理论认为,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企业、政府和其它中介机构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创新集群,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人才培养的过程需通过创新集群整合各种资源,反映在学习成效评价环节则体现为需要企业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工学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评价内容中的部分要素仅靠教师无法做出全面真实的评价,因此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我评价。正如建构主义认为的那样,学习是一个能动构建的动态过程,是在真实的情境里以协作会话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将“自下而上”取得的日常生活经验与从课堂中“自上而下”获得的知识相联系,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总结以评价学习成效,因此学生必然成为学习成效评价的主体。由此可见,在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高职学习成效评价需要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一起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在物流管理课程的学习成效评价改革中,我们构建了由学院各部门和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三方组成的评价主体结构。学院各部门和企业物流管理人员负责对学生实践环节给予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方式对其沟通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教师则負责课程结束后的综合性评价。

四、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多样化改革

传统学习成效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在学期或课程结束时通过考试或测验等手段对学习成效做出评价,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能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实现甑别与选拔目的,但是却无法准确反映工学结合所关注的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及非智力因素。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标准化纸笔简答类的测验,只能测出智能的一小部分,而且需要的只是分析上下文的技巧。因此,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高职学习成效评价需要借助终结性评价以外的评价方式来弥补这些不足,所以其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

工学结合理念下学习成效评价应该包括阶段性和延续性两个方面,从阶段性来看,评价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从延续性来看,评价关注的是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恰好在这方面与终结性评价形成互补。形成性评价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到的中间成果来修正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指导或者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的评价活动,它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性结果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搭配使用,就能有效满足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学习成效评价在阶段性和延续性两方面的要求。通过终结性评价,能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言语、逻辑智能方面做出有效的考察。对于工学结合所关心的诸如学习策略、方法,以及与学习紧密相关却难以通过终结性评价衡量的智能因素,如口语表达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或者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评价则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得以实现。

在物流管理课程的学习成效评价改革中,我们的评价实践就是结合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评价分为两部分四环节,第一部分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课设练习环节和小组成员相互评分环节;第二部分是课程结束后的综合实践环节和理论考试环节。教学过程中的课设练习环节和小组成员相互评分环节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策略、方法,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如对制定仓储物资ABC分类方案的实践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对象;再如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打分就涉及到沟通与协调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为对象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课程结束后的综合实践环节和理论考试环节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确定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结语

我院物流管理课程学习成效评价改革实践证明,以评价内容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多样化为核心的改革,能够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职专业学生的需求,增强高职专业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学习成效评价与工学结合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陈志旗.多元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1,(36)

[3]沈逵.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习成效评价改革探索——以档案管理课程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