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早期护理干预
2017-07-10王嵘
王嵘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则提供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实验组产妇中有2例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率为5%,产后2 h出血量为(94.28±19.51)mL,产后24 h出血量为(182.53±35.71)mL;对照组产妇中有5例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率为12.5%,产后2 h出血率为(179.36±28.14)mL,产后24 h出血量为(291.92±58.91)mL;实验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产妇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出血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5..01
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
500 mL,是一种常见的产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分娩总数的2%~3%,是我国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本研究通過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对产妇进行预防性护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3~35岁,平均年龄(26.72±3.57)岁,产妇均为足月产。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提供早期的护理干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措施
1.2.1 常规护理措施
对产妇的产程进展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注意宫缩、宫口、胎心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对产妇开展睡眠知识的宣教、饮食指导、服药指导,积极预防并发症。
1.2.2 早期进行产后出血危险性评估
在接诊后,护理人员依据病历和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内容,对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了解,记录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协助医生进行预防性的早期干预措施,做好应急处理的预案。
1.2.3 早期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需要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在接诊后与产妇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产妇的心理状况,并且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对于存在较多心理应激因素的产妇要耐心地给予解答,使其保持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
1.2.4 积极处理高危因素
针对性地处理患者合并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尤其是对于可变因素,要积极地进行处理。比如,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要给予早期的积极的营养支持干预,产妇在产时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因此要指导产妇注意摄取足够的热量,避免体力耗竭。在产妇产后立即给予200 mL红糖水,补充热量。对于合并妊娠高血压的产妇,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和护理。
1.3 评级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 论
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子宫复旧不良等,因此需要在早期对其进行高危因素的评估和护理干预,并且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产后的出血量。
参考文献
[1] 李迎杰.护理干预在防止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34):231-232.
[2] 魏硕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联合护理干预在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4):1947-1949.
[3] 杨建华,林叶玲.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产后出血与提高产妇睡眠质量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05):644-645.
[4] 刘慧卿.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32):74-76+79.
[5] 杜 云,王 茜,孙红格.预防护理干预对减少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13):20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