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养生|警惕审美藏陷阱 原

2017-07-10赵世民

音乐周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歌德迪伦鲍勃

赵世民

艺术、审美,给人的印象是陶冶人的情操,洗涤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绝对有好处。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审美就是药,它的起源动力之一就是慰藉人的心灵,护卫人的身体,怎么可能藏了养生的陷阱呢?

咱们举例为证。

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电影《黄土地》有一段落是安塞腰鼓,那是取自真正的安塞腰鼓,鼓声喧天,尘土飞扬,视觉壮观听觉震耳,的确是一幅陕北原生态的审美影像。但影像甭管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总觉隔着一层,于是你受影像的诱惑,深入实地,体验安塞腰鼓的壮美大气,甚至也学着领鼓人用美丽的舞步,脚尖撮飞黄土,呼吸着尘霾的你,肺受得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海人余纯顺被诗的大美吸引,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摆脱人们对上海人小气精致的印象,一猛子扎进翰海般的沙漠中。如果那时有微信,余纯顺一定会把沙海日出日落美景即时传给朋友圈。虽说平时朋友称他耐饥饿的本事堪比骆驼,但人不能真把自己当成沙漠之舟啊,结果大家都知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唐朝柳宗元的《江雪》被多少文人捧为与自然同化最高境界的诗。我们分析一下,寒冷的大雪天,鸟都躲在巢里互相取暖,更别说别人了。这时最美的情景是在家围着火炉吃涮锅,隔着结了冰花的窗户欣赏雪景,可这位孤舟蓑笠翁,还得独钓寒江雪,为什么?为生活所迫。“鱼儿鱼儿快咬钩,女儿小命靠你留。”这才是他的心声。你说你要置身于这种凄惶惨境,还养生呢,很快就要丧生了。

《红楼梦》是世界级的伟大文学作品,林黛玉是经典的审美形象,影歌舞三栖名星周旋20世纪40年代演了电影《红楼梦》林黛玉一角,50年代死于精神疾患。二十世纪80年代草根美女陈晓旭演了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一角,其后得了乳腺癌。

音乐里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猫王玩极端音乐,42岁死于心脏病;娶了猫王女儿的迈克尔·杰克逊,其舞姿其音乐,美到了极致,50岁死于药物(异炳酚)中毒,惠特妮·休斯顿演唱的高峰,如电影《保镖》里的主题曲至今无人能攀登,48岁死于非命。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之所以能活到76岁,主要因为他出了一次车祸,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在逃得一死的休养期间,鲍勃·迪伦就像从人间蒸发了,远离媒体和娱乐圈。他反思他所喜欢和创作的音乐,追求的极端给人生活中带来的膨涨,乱性、酗酒、吸毒等,这都使人美极了,却也尽快地消失。美死了的死,可不是程度副词,就是实实在在的动词,美着美着就美死了。

美国做过一个小白鼠的实验,在它大脑里找到极快乐的神经,通上电极,只要小白鼠一触到电极,它就快乐无比,于是小白鼠就不断地触碰电极、不吃不喝不睡,就这样快乐地死掉了。

鲍勃·迪伦再复出的时候,音乐就不像车祸前那么极端了。2011年他到中国演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一人静静地连续唱了一晚。不少人以他20世纪60年代初的极端音乐的印象去朝拜他,感觉无比失望,他唱的英文现场多数人又听不懂,既不与观众互动,又不唱他最极端的摇滚。殊不知,正是他这种平和的音乐,使他创了摇滚名星长寿的纪录。

鲍勃·迪伦算是活明白了,喜欢音乐就是喜欢音乐本身,至于诺贝尔文学奖,那是瑞典文学院那帮老头的事,和自己无关,他也没去参加授奖典礼,因为他清楚地看到,那又是审美的陷阱,想一下就知道多恐怖。没完没了的记者采访,电视作秀。各种组织的宴请,得违心地说多少别人爱听的话,挤出多少尴尬的笑容,还有出版商令人厌烦炒作。这些得害死多少鲍勃·迪伦的脑细胞和肌体健康的组织?对于一个76岁的老人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做自己最爱的事,不被别人干扰,把自己的生命律动和于自然之道。

其实审美的陷阱不是我原创,老子以极端的语言表达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第二二章)。”“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都是美极了,爽翻了,就像“福兮祸之所伏”潜伏着灾祸。

德国大诗人歌德,写了60多年的哲理长诗《浮士德》的最后,浮士德博士看到一种壮美的景象,终于感叹到:“太美了,美死了!”说完倒地而死。

有一个故事说,歌德和贝多芬在散步,碰见一个王公贵族,歌德退到路边给王公贵族躹躬行礼,而贝多芬仰首不让路。读者多以为贝多芬的行为是美的,不向权贵折腰。歌德的行为是丑陋的。但贝多芬只活了57岁,歌德活了83岁。

2007年,我去美国讲学,游览旧金山大桥,接待我们的老陈说,在全世界,恐怕旧金山大桥是跳桥自杀的人最多的,这也叫跳桥圣地。

我们问:为什么?是不是他们多有精神分裂或深度抑郁?就到这圣地来自杀的呢?

老陈说:有这样的,但还有一些身心很健康,就是到了桥上,看到这么壮丽的美景,一个冲动就想融入这美景中,于是就纵身一跳。没准在空中飞翔时突然后悔,但来不及了,他们就是这样,美死了。

我们都知道,人有求生本能。其实人还有寻死本能。有人叫死本能为死神。当死神以狰狞的面目索要你命时,反而会激发你的求生本能。比如地震被埋的人,能坚持70甚至100多小时等待救援,比如有些癌症患者能抗癌20年,30年,创造生命的奇迹。

有些野兽不怕面对狡猾的猎人和黑冷的枪口。但当猎人布置了鲜花绿叶草丝的陷阱,野兽就放松了警惕。人们求生本能也一样,当死本能披着以鲜花、壮美、秀美等外衣时,人就很容易丧失理性,扑进死神的怀抱。

我10年前就说过,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养生,今天再放一句狠话,有的音乐审美恰是人生的陷阱。具体是什么样的音乐呢?就两个字:极端。极端强、极端高、极端快、极端噪。有的人音乐审美为了调剂一下,偶尔偏一下极端,但马上又回来,或许又能从和韵律的音乐中再找到新鲜的感觉。就怕一猛子扎进这极端里,如果再是极端强、极端高、极端快、极端噪的四合一,那就等于在饮毒药。

以健康为标准,音乐也可以分鲜花和毒草,凡是不利于養生的艺术作品就是毒草,凡是有利于养生的艺术作品就是鲜花。有的毒草异常鲜美,比如,我1969年在云南时见过一种艳丽的蘑菇,据说味道也异常鲜美,但吃下去,人就会中毒死亡。

猜你喜欢

歌德迪伦鲍勃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晚年的歌德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我要歌德的书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