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

2017-07-10李明建

中州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城市化

摘 要: 城市化的发展给乡村道德建设特别是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乏力,使学校道德教育在乡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凸显,乡村学校承担着更重的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任务,但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创新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十分紧迫。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等理念。推动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路径的创新,应调整道德教育目标、完善道德教育内容、挖掘道德教育资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

关键词: 城市化;乡村学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102-05

城市化一般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向城市、城镇相对集中的过程,这种人口向城市集聚、空间向城市融合的过程也即“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相伴发生的是以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为基本内容的乡村社会变迁。传统农业乡村社会的这一变迁,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乡村道德价值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图景发生改变,进而对乡村道德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家庭、家族、邻里等传统血缘或地缘共同体在乡村道德发展中的影响力趋于弱化,各种现实的原因也使社会道德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在此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城市化的推进使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成为乡村社会道德建设极为紧迫的任务。

一、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城市化的发展,首先表现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乡村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都提升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化在带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会加强乡村的对外交流,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进入乡村社会则会改变乡村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囯”的转型发展在提升乡村道德水平的同时,也给乡村道德建设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1.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呈现道德迷茫状态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向城镇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的乡土伦理在城市化过程中渐趋淡化,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道德观念上感到迷茫。在乡土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新的道德观念体系形成前,社会仍然处于一种道德“真空状态”。城市化发展导致传统乡土伦理中的家庭伦理观念淡薄,部分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亲情缺失,责任感模糊。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一些人环境保护意识缺乏,遵章守纪观念淡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一些乡村居民进入城镇企业工作后,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感到不适,也不能很好地遵守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此外,乡村的城市化变迁必然会伴随着各种价值观念的涌入,西方文化中消极、不健康的因素造成了乡村居民道德观念的消解。一些人受此不良影响,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迷惘、道德观混乱、个人主义膨胀等现象。“由于传统道德所构筑的理想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之间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个信仰的断代期。” ① 这些现象在乡村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城市化发展中家庭和社会道德教育的乏力使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凸显

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但却漠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放松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导致一些中小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失范,而一些父母甚至未能意识到子女道德成长问题的严重性。城市化背景下,一些家长自身的道德意识呈现混乱、迷茫状态,家庭道德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乡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上,父母外出打工后,绝大多数孩子是由祖父母监护的。父母道德教育的缺位,祖父母监护和教育的不力,使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很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易生性表现为道德认知易欠缺、道德品质易弱化、道德行为易失范等。 ②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给乡村市场主体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市场的逐利性使得一些乡村居民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念膨胀,甚至有一些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乡村经济交往中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使乡村社会道德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于是,促进乡村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开展对乡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任务就转移到了学校。

3.乡村学校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虽然乡村社会道德教育及家庭道德教育所遭遇的问题使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凸显,但是,目前我国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学生们在道德規范遵循、道德心理发展、道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表现,总体上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一些乡村学校的道德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效果较差,再加上学校对道德教育工作考核的漠视,导致预期的道德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大多数乡村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没有保障,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德育师资队伍情况更是堪忧,专职的德育教师严重缺乏。在乡村中小学,德育教育课程安排课时较少且常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师占用。德育相关课程也常常由行政管理人员或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一些学校开展道德教育也仅是进行道德说教,不强调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培育,不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难以让学生实现道德上的知行统一。所以,乡村学校的学生也随之形成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

二、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

城市化已经深刻影响乡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在城市化背景下面临的各种挑战也呼唤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道德教育理念是相关的教育主体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对于道德教育目标、作用、方法等问题上的总体观念。目前,乡村学校在应试教育观念支配下总体上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陈旧的道德教育理念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在破解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难题中,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首要任务。

1.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核心要求。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思想文化发展的环境极为复杂。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乡村道德教育要坚持的根本理念。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乡村青少年发展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条件,乡村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就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把青少年道德观念培养与青少年全面发展、人的现代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对青少年的发展性关注,实现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人性化。乡村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因人施教,把握学生的道德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既要努力实现社会对学生成长的要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2.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为新时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学校要面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道德教育成为乡村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依托。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乡村学校应该改变一直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改变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轻视学生成人的思想,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乡村学校应该强化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认真落实德育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确保德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推动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道德教育效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寻教育本真。乡村学校在坚持立德为先的理念中还应该充分发掘各学科课程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强化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形成学校道德教育的合力,实现全员育人的任务。

3.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理念

一些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陈旧,不能与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倡导平等、竞争、权利、义务、法治、效率、创新等意识。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错误倾向;坚持尊重合法的个人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合法个人利益的义利观;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要把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要为全社会树立先进的道德榜样,又要从实际出发,區分层次,照顾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 ③ 。总之,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更新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效率与公平、权利与责任等的有机统一。

4.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理念

传统的乡村学校道德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在发现受教育者出现道德失范问题时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告知正确的做法,这种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俨然成了对问题的纠偏或者对行为的矫枉过正,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情绪,也容易使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乡村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探索树立积极取向的教育理念。“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④ 这种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理念从肯定人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促进人的自我主动调节,易于实现较好的教育效果。对于乡村中小学生而言,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展现出对他们的关怀、爱护、尊重、理解,也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三、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创新的路径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念的更新、思想观念的变化为实践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为了提升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乡村学校应从调整道德教育目标、完善道德教育内容、挖掘道德教育资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等道德教育路径的创新上进行探索。

1.调整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是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道德教育的标准、规格和方向。根据《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号)文件精神,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目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目标,主要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二是认知目标,主要帮助小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三是行为目标,主要帮助小学生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观念上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二是在个人素质上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设置情况看,道德教育目标明确且全面,包含了情感、认知、行为上的目标,内容涉及国家意识、集体观念、法律意识、个人品质等方面。道德教育目标已经注意到了不同施教对象的层次性,结合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客观实际,分别确立了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初步”“逐步”等词也体现了发展性的特点,目标也注重把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但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首先强调的是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其次才谈个人行为规范。国家利益、集体意识固然重要,但从个人道德成长的规律看,这样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要求不利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国家意识、集体观念容易成为口号,容易脱离实际,因此难于实践。“在教育中多注重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训练和僵硬的政治教条的灌输;而对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科学的人性价值、社会功能和伦理规范等人文精神较少涉及。结果造成了德育内容空洞化、功能虚置化、地位边缘化,使得许多学生患上了厌学、畏学等心理疾病。” ⑤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在国家统一目标框架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生源实际,合理设定具体的道德教育目标。在目标的确定上,应该继续细分层次,小学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层次。在目标的设定上,要先强调个人的道德规范养成,继而强调国家意识、集体观念等。也即在道德教育目标的创新上,学校應首先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个人所需具备的各种素质的培育,然后再强调对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应有的素质培养。一些农村学校积极探索设置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孝道、感恩等教育活动,培养不同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遵守适合年龄特征的道德规范。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2.完善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内容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设定的具体教育条目。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基本完善。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涉及爱国情感教育、立志成才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等。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统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等。中等职业学校还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教育和职业规范教育。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已经比较全面,但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传统乡土伦理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等活动,来打造农村道德教育的“农村”特色和“地域”特征。新时期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还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现代礼仪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现代礼仪教育是指在个人仪表、仪态、仪容以及生活、交往中应该遵守一定规则的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后会产生一种道德的力量。乡村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根据现代文明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合乎时代礼仪的要求,能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生命道德是调节人与生命关系的道德,生命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了解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能够尊重生命、关心生命、敬畏生命。城市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的广泛应用,给农村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中小学生开始学会运用手机及网络,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乡村学校要教育中小学生增强网络责任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虚拟世界,提升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低俗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生态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教育学生为了人类自身更长远的利益以及更好地利用自然,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道德责任感。

3.挖掘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资源

乡村社会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挖掘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资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从传统节日活动中挖掘道德教育资源。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资源。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都凝结着一定的道德情感,乡村学校可以发挥道德传承的功能,通过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及节日文化,培育学生感恩他人、热爱祖国、敬老爱老、勤俭节约等品质。二是从本地区的革命历史中挖掘道德教育资源。乡村学校可以通过介绍本地区的革命历史,宣传革命中的优秀人物事迹,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崇敬英雄,学习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和优良传统。三是从新时期本地区先进典型中挖掘道德教育资源。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创业人才、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通过学习身边的典型事迹,发挥典型人物的标杆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使他们认同相应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4.改革乡村学校道德教育方法

创新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还需要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学校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需要改变传统道德说教的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性。现实德育教育中,枯燥的概念、抽象的原则等往往会让受教育者敬而远之,甚或出现反感、回避的现象。道德叙事和道德情境教育法是值得推广的道德教育新方法。道德叙事是指教师把道德理念、道德价值、道德规范融入故事叙述中,让学生体悟生动、亲切的教学内容,自然接受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发展的活动,是一种易于让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方式。“德育叙事是用别具匠心的方式为德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理论表述的另一种话语体系,在提供语言工具的同时,引进表述内容的变革,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 ⑥ 情境教育是一种较好的道德教育方式,它通过设立特定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进行道德思考,做出道德判断。学生通过心理和行为的道德体验来提升道德兴趣,这对学生的道德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道德情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也会得到增强。

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还应加强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才能收到实效。乡村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校要重视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实践性,充分考虑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需求,通过开展各种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素养。唯有如此,乡村学校才能使青少年在“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注释

①唐奇林、刘镇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王露璐、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6期。

③陈敏:《论当前道德教育的创新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年第35期。

④周围:《道德教育的理念更新:论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12期。

⑤俞冬梅:《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⑥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思 齐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城市化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